-
梁伯强 编辑
梁伯强(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广东梅县人,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2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随后赴德国留学,1925年获慕尼黑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1932年在广州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病理研究所所长。解放后,梁伯强先后担任过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及副院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常委等职,与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同评为国家一级教授,被誉为中山医学院的“八大金刚”,学界有“南梁北胡”之称。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11月病逝于广州。
梁伯强毕生从事医学教育和病理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病理学人才。他对鼻咽癌开拓性的研究,蜚声国际,为发展我国病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自然科学年鉴》曾特别表彰梁伯强在病理学研究上的业绩,而《德国医师杂志》则载文称他为“非常出色的中国病理学家”,苏联也将他的名字作为现代著名病理学家载入《百科全书》。
梁伯强一生从事于病理学研究工作,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完备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对当时尚不清楚致病机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准确的论断,发表了《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等著名论著;他注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是中国病理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中文名:梁伯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梅县
出生日期:1899年2月1日
逝世日期:1968年11月28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信仰:共产主义
1899年2月1日,梁伯强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12年,梁伯强考入梅县乐育中学(巴色会教会)学习
1916年,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同年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并在第3学年开始协助犹太籍病理学教授欧本海姆教学与尸解;
1922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1923年秋,梁伯强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攻读病理学。梁伯强在认真钻研西方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西方介绍和阐述中华民族的医学成就,其中包括《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经典论述。
梁伯强
1925年6月获得慕尼黑大学医科博士学位。
1925年10月,梁伯强回国担任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27年4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被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正式接管,并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梁伯强是当时的教育部部聘教授。
1931年底,梁伯强被聘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当时同济大学以选聘教授严格著称。
1932年,梁伯强受聘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时年仅33岁。
1937年至1938年和1948年至1949年两度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梁伯强继续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和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1950年7月,梁伯强被任命为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1年,出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组建了华南医学院,梁伯强出任病理学教授、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第一副院长等职,并主管全院的科研工作。
1954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
1955年,梁伯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学部委员,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56)的论文。 首先阐明中国有坏死后性肝硬化这一类型,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产生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
1957年,华南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梁伯强除继续担任上述职务外,还担任了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务。
1959年,发表论文《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病因学和在中国发病率的研究》。
1960年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
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
1963年,他组建了肿瘤研究所和寄生虫病学、病理形态学、神经生态学、眼科学、药物学等五个研究室;兼任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64年出版病理教科书 《病理解剖学各论》。
1968年11月28日,梁伯强在广州逝世,终年69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梁伯强开展尸体解剖研究,数十年来坚持解剖研究工作。到1965年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尸解总数已达7689例,居中国之首位,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梁伯强在病理学研究上,首先提出“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因学和病理学模式。为了更完整地观察原发鼻咽癌,他首创一套完整切出鼻咽部的尸体解剖方法。同时,注意到肿瘤与肌体之间的互相关系,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间质反应”的新概念。
梁教授非常注重病理研究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一位德国病理学教授曾对梁教授说:“你所用的‘尸解记录’非常好,我们德国的也没有那么完善。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广东要与肿瘤、结核病和麻风病三大疾病作斗争。” 1956年,他的《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56)的论文。首先阐明中国有坏死后性肝硬化这一类型,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产生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
梁伯强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964)。该书的出版有力地保证和提高了我国病理教学的质量。
1959年,梁伯强将肝病研究交由他的一位助手负责继续研究,他率领其他助手转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鼻咽癌的研究。
1962年,梁教授宣读了《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的论文,首先在国际上提出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详细描述各类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组织发生;阐明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并辨证地论述了肿瘤实质和间质互相关系;肿瘤间质对瘤组织发生、发展和分化的影响。这一科学论断受到国际肿瘤学家的赞同。此文与《鼻咽癌发生学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960)至今仍被视为鼻咽癌病理组织学研究的经典性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把历年来研究心得编写成《病理尸体解剖手册》(1965年出版)和《病理学》、《中国人的血型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鼻咽癌在中国的研究》等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并在国际癌症会议上多次介绍,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先后受邀到苏联、美国、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
人才培养
教育成果
梁伯强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教育青年教师和学生,要有献身事业的精神,当工作、学习出现困难时,要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梁伯强培养学生,既严格又细致,被他的学生称为“严师慈父”。“严”——严格而高强度训练,制定每周学习和工作计划,严格执行,周末检查,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的,毫不留情,勒令“补课”。“慈”——言传身教,细致指导,有针对性地要求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梁伯强为中国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所,培养了杨简、何凯宣等一批杰出的人才。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国病理学研究机构有将近一半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都是他的学生。如今,他所亲手培养的学生,早已成了中国病理学的前辈。梁伯强的贡献,堪称杏林佳话的“故事新编”。
梁伯强从事病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40余年,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家,他勇于探索,辛勤努力,热情认真,诲人不倦。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早年他悉心培养年轻助教,后来通过招收研究生、进修生和开办病理高级师资班等方式,为全国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所输送了400多名病理学人才。这些人遍布全国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所,诸如杨简、郭鹞、程天民等学生都成为著名病理学家。
学术论著
梁伯强著述甚丰,其中有30多篇论著,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论文
《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
《广东血型的研究》
《学习黄帝内经的一些体会》
《中华肝吸虫传染和 原发性肝癌发生》
《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
《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病因学和在我国发病率的研究》
《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
主要著作
《病理学实验室手册》
梁伯强著作
《病理组织学标本制作技术》
《病理解剖学总论》
《病理解剖学各论》
《病理尸检手册》
荣誉表彰
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中山医学院的“八大金刚”之一
学界的“南梁北胡”。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清朝末年,梅城流行一种说法叫“上市梁、下市黄”,说的是梅城两大有社会影响力的家族。下市黄是指著名诗人、维新思想家黄遵宪所在的家族,而上市梁则是梁伯强所在家族的代称。
梁伯强的祖居位于梅城西区的黄泥墩,那一带也叫上市。梁伯强的高祖父梁慎桢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曾祖父梁心镜是道光朝举人,曾在福建担任州官。到了他的祖父这一代,也有叔祖父梁国瑞考中举人。梁家还与黄遵宪的下市黄家建立密切的联姻关系,像梁伯强的另一位叔祖父梁国璿就是黄遵宪的妹夫。
梁伯强就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氛围浓郁的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梁友琴只传下一个男丁梁劭勤(号寅恩),即梁伯强的父亲。 梁家的男子多以投身教育为业,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任教于本乡小学和梅县女子中学;像写出著名《梅县风土二百咏》的教育家梁伯聪(号纪恩)先生,正是梁伯强的堂伯父。而梁伯强的嫡亲姑妈梁浣春是推动梅州女子教育的先驱,历任桂里女子学校、梅县女子中学、梅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我国病理学先驱的衔头,梁伯强是当之无愧的。在当时,学界有“南梁北胡”之称,前者指的就是梁伯强。他与北京协和医院的胡正祥、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谷镜研、同济医学院的杨述祖等,一同开拓了我国的现代病理学体系。尽管他的大半生时间都在南国这片热土上度过,然而他的影响则遍及全中国。无论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梁伯强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南方日报评)
德国著名病理学家称赞他“教学方法好,科研有成绩,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西德《医学杂志》、苏联《百科全书》和中国《自然科学年鉴》均载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梁伯强教授一生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为发展我国病理学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奋斗精 神;他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地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病理学人才。
梁伯强的一生,闪耀着客家精神。他具有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作风;勤学多思,开拓进取的精神;关怀学子、爱国为民的品格。斯人永逝,风范长存。(梅州网评)
梁基平(侄子):梁伯强小时候十分勤奋,做什么都喜欢刻苦钻研,且具有异常冷静的头脑,他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 具有对待学术无比专注、认真的精神,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开辟出全新的领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