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 编辑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郭永怀郭永怀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郭永怀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

出生日期:1909年4月4日

逝世日期:1968年12月5日

毕业院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物生平

编辑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

10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

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四乡八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

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直接转入本科学习。郭永怀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徽的赏识。

两年后,顾静徽推荐郭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在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1941年,郭永怀又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钱学森师兄,学习之余,钱学森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车,拉着这个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兜风 。

郭永怀郭永怀

1941年,是钱学森去接郭永怀的,1945年,又是他直接把郭永怀送到了康奈尔大学 。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动身返家。

郭永怀(右一)在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郭永怀(右一)在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

1957年,郭永怀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年10月15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在协定中苏联明确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

1958年,郭永怀先生与钱学森先生等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又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苏联的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1961年7月,郭永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以及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郭永怀在作报告郭永怀在作报告

郭永怀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空气动力学

在读博士期间,郭永怀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郭永怀在1946年至1956年间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人造卫星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

《边界层理论讲义》《边界层理论讲义》

航天工程

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两弹事业

郭永怀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中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更是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

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郭永怀的努力下,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科研获奖

1985年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荣誉表彰

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8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郭永怀为革命烈士。

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于2003年9月18日由其妻子李佩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

个人生活

编辑

郭永怀与李佩的结婚照郭永怀与李佩的结婚照

夫人李佩:郭永怀与妻子李佩与1948年结婚。1951年李佩受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系主任Shadack教授的邀请,给准备派作外交官的美国学生上中文课。1956年10月,郭永怀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了祖国。李佩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2003年、2007年、2013年,李佩分三次,将全部积蓄和郭老遗物赠予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

郭永怀一家1953年在美国郭永怀一家1953年在美国

女儿郭芹:出生于美国,1956年随父母回国,初中毕业后去东北插队,1970年因病回京,后参加工作。因病英年早逝。

人物评价

编辑

郭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有远见卓识的著名科学家和技术领导人。他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在工作中准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向。在九院工作期间,郭先生始终深入到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朱光亚 著名科学家)

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全国人民对郭永怀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证据。大家辛勤工作,为翻译、编辑和出版这本文集付出了劳动,也是个证据。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钱学森 著名科学家)

两弹一星的23个功臣元勋里边,三方面都涉及的只有郭先生一个人。(俞鸿儒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院士)

后世纪念

编辑

永怀亭

中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

《爱在天际》音乐剧

《爱在天际》音乐剧《爱在天际》音乐剧

为了纪念二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者之一郭永怀,郁百杨编剧导演,宋怀强教授主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社团历时五年倾力打造的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于2012年12月15日在科大首演并在各地演出十余场,首演之前的12月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楼前的郭永怀雕塑前,全体剧组为郭永怀举行了纪念仪式。郭老的夫人李佩先生特地为首演赠送了花篮并亲自出席了在北京的演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奖学金

2003年9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举行“郭永怀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暨首届郭永怀奖学金颁发仪式”,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教授向学校捐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亲自为学生颁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讲坛

2017年10月30日,为了纪念郭永怀先生,同时为了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科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主办了“郭永怀讲坛”第一讲。

话剧《郭永怀》

2019年7月10日,原创军旅话剧《郭永怀》在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308小剧场上演 。

话剧《永怀》

2021年6月,话剧《永怀》首次登上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诞辰114周年活动

2023年4月4日,郭永怀诞辰114周年活动在山东荣成举办,共同追忆永怀先生感人事迹,缅怀永怀先生家国情怀,传承永怀先生崇高精神。

下一篇 梁伯强

上一篇 刘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