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编辑

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

夏枯草夏枯草

夏枯草(学名:Prunella vulgaris L.)是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别名牛低代头、灯笼草、古牛草、羊蹄尖 。夏枯草茎高20-30厘米,基部多分枝,紫红色,疏被糙伏毛或近无毛。叶卵状长圆形或卵形,先端钝,基部圆、平截或宽楔形下延,具浅波状齿或近全缘。穗状花序,苞叶近卵形,苞片淡紫色,宽心形,花萼钟形,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上唇近圆形,稍盔状,下唇中裂片近心形,具流苏状小裂片;前对雄蕊长。小坚果长圆状卵球形,长1.8毫米,微具单沟纹。花期4-6月,果期7-10月 。

中国主要产南方省区,在陕西、甘肃、新疆也有分布 。目前在河南省确山县、湖北蕲春、江西新余已有大范围的种植 。欧洲各地,北非,西亚至东亚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 。夏枯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 。环境适应性很强,生于荒坡、草地、溪边及路旁等湿润地上,海拔高度可达3000m 。

夏枯草全身皆宝,其茎叶、根均可食用,不仅具有药用功效,也是美味的食材 。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 ,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夏枯草市场应用广泛,经济价值显著。在凉茶等饮品中,夏枯草作为核心原料之一 ,此外,以夏枯草为原料开发的中成药多达500余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夏枯草

拉丁学名:Prunella vulgaris L.

别名:牛低代头、灯笼草、古牛草、羊蹄尖、金疮小草

界:植物界 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木兰纲 Magnoliopsida

目:唇形目 Lamiales

科:唇形科 Lamiaceae

属:夏枯草属 Prunella

种: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

分布区域:中国主要产南方省区,在陕西、甘肃、新疆也有分布;欧洲各地,北非,西亚至东亚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Carl von,1753

英文名:heal-all

异名:Brunella vulgaris

栖息环境: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环境适应性很强,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

植物学史

编辑

历史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夏枯草生长在“原野间”苗高“一二尺”“茎微方”。叶“对生”,“似旋覆,长且大”,边有细齿,背部呈“白”色且多纹路,茎端作穗,长约“一二寸”“穗中开淡淡的小花,一穗有细子 4 粒”。由此描述可知李时珍所载的夏枯草与《本草蒙筌》类似,即为当今夏枯草 。

唐朝时期本草文献仅描述夏枯草的特点,宋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本草著作开始附图,且有关夏枯草的描述较前更加详细,除叶、花外,对株高、茎也会描述一 二。此后,明代的多部本草著作,如《食物本草》《本草乘雅半偈》等,均引用了李时珍对夏枯草的描述。到了清代,《本草述》《本草易读》《本草述钩元》等主流本草书籍,对夏枯草的描述也基本沿袭了前朝的记述。古籍中的夏枯草,正品应该是当今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

命名由来

金代李东恒在其著作《珍珠囊遗药性赋》,对其进行了注解:“夏枯草至夏即枯,故名。” 《本草备要》称其“冬至生,夏至枯,故名”; 按照其生物学特性,这种植物多在夏至前后开完花, 花序变得干燥枯萎,因此多被称为“夏枯草” 。

本草考证

夏枯草其形态特征在唐代《新修本草》中首次得到详尽描述。该书指出,夏枯草的叶子形态与旋覆花相似,花朵则呈现出紫白色,与丹参花相仿,并记载了其生长环境为“生平泽”,即湿润的平原或沼泽地带。书中还提及了夏枯草的生长周期,自早春萌发,至四月抽穗,五月即枯 。

宋代本草学著作如《图经本草》亦承袭了《新修本草》的描述,进一步巩固了夏枯草的识别特征。此后,包括《证类本草》在内的多部宋代著作均引用了这些描述,并附有相关图示,如“滁州夏枯草图”,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直观资料 。

宋代后期,有关对夏枯草的记载也与前人有所不同,如寇宗爽的《本草衍义》约:“夏枯,今又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瘁。春开白花,中夏结子,遂枯。”并未对夏枯草进行详细的描述,所以无从得知其是何种植物 。

但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对寇氏的描述进行了纠正,谓:“生平泽,三四月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花,结子亦作穗,五月便枯,宜四月收采,寇氏误为莞蔚,不知莞蔚有臭味.而夏枯绝无.且夏杜先枯而无子.芜蔚后枯而有子,明是两物。”

现代学者谢宗万王海波等人考证可知《本草衍义》中的夏枯草即为夏至草属夏至草。宋末陈衍的《宝庆本草折衷》中对夏枯草的记载则是转述了《图经本草》,其所描述的夏枯草为夏枯草属夏枯草或山菠菜 。

至明代,朱橚所著《救荒本草》对夏枯草的描述更为详尽,不仅重申了其产地信息,还细致刻画了叶片特征:对生、长且大,边缘具细锯齿,叶背呈白色并多纹路。同时,书中还记载了夏枯草的花序特点,即穗状花序顶生,花色紫白,长约二三寸,进一步丰富了夏枯草的形态学资料 。

明代另一重要本草著作《本草蒙筌》对夏枯草的描述与前人基本一致,并再次附上滁州夏枯草的图示,该图示与现代夏枯草属植物高度相似,证实了历史记载的准确性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夏枯草进行了详尽描述,指出其生长于“原野间”,茎高可达一二尺,略呈方形,叶片对生,形似旋覆而更为长大,边缘细齿明显,叶背白色多纹路。花序作穗状,长约一二寸,穗中开淡紫色小花,每穗含细子四粒,这些描述与《本草蒙筌》高度一致 。

此后,明代《食物本草》《本草乘雅半偈》等著作以及清代《本草述》《本草易读》《本草述钩元》等主流本草学著作,均沿用了李时珍等前人的描述,保持了夏枯草形态特征描述的一脉相承与稳定性 。

历代本草文献对夏枯草的记载与图示,共同描述出夏枯草基原植物的基本特征: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呈椭圆披针形,近全缘;穗状花序顶生,花紫白色,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与药用价值 。

形态特征

编辑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cm,宽1~2.5cm,全缘或疏生锯齿 。

夏枯草全株入药,多年生草木;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 。

夏枯草夏枯草

茎高20-30厘米,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钝四棱形,其浅槽,紫红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于无毛 。

夏枯草(茎)夏枯草(茎)

叶卵状长圆形或卵形,长1.5-6厘米,宽0.7-2.5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平截或宽楔形下延,具浅波状齿或近全缘。草质,上面橄榄绿色,具短硬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几无毛。侧脉3-4对,在下面略突出。叶柄长0.7-2.5厘米,自下部向上渐变短。苞叶花序下方的一对苞叶似茎叶,近卵圆形,无柄或具不明显的短柄 。

夏枯草(叶)夏枯草(叶)

花序的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厘米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心形,通常长约7毫米,宽约11毫米,先端具长1-2毫米的骤尖头,脉纹放射状,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脉上疏生刚毛,内面无毛,边缘具睫毛,膜质,浅紫色。花萼钟形,连齿长约10毫米,筒长4毫米,倒圆锥形,外面疏生刚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宽大,近扁圆形,先端几截平,具3个不很明显的短齿,中齿宽大,齿尖均呈刺状微尖。下唇较狭,2深裂,裂片达唇片之半或以下,边缘具缘毛,先端渐尖,尖头微刺状。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长约13毫米,略超出于萼。冠筒长7毫米,基部宽约1.5毫米,其上向前方膨大,至喉部宽约4毫米,外面无毛,内面约近基部1/3处具鳞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近圆形,径约5.5毫米,内凹,多少呈盔状,先端微缺;下唇约为上唇1/2,3裂,中裂片较大,近倒心脏形,先端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垂向下方,细小。雄蕊4枚,前对长很多,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彼此分离,花丝略扁平,无毛。前对花丝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药,另1裂片钻形,长过花药,稍弯曲或近于直立。后对花丝不育裂片微呈瘤状突出。花药2室,室极叉开。花柱纤细,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子房无毛。花期4-6月 。

夏枯草(花)夏枯草(花)

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珠形,长1.8毫米,宽约0.9毫米,微具沟纹,果期7-10月 。

夏枯草(果)夏枯草(果)

分布范围

编辑

世界分布

中国,欧洲各地,北非,西亚至东亚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 。

中国分布

中国主要产南方省区,在陕西、甘肃、新疆也有分布 。目前在河南省确山县、湖北蕲春、江西新余已有大范围的种植 。

中国分布图中国分布图

生长环境

编辑

环境适应性很强,生于荒坡、草地、溪边及路旁等湿润地上 ,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 。

生长习性

编辑

夏枯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生产上以选择富含有机质、养分充足、通气性好、排水良好的两合土为最佳 。低洼地、易渍水、易涝地块、及高寒山区不宜种植 。花期4-6月,果期7-10月 。

繁殖方式

编辑

自然繁殖

夏枯草既可以进行种子繁殖,又可以匍匐茎无性繁殖 。夏枯草进行有性生殖期间,有的分支形成带有果穗的生殖枝,而有的分支未进行花芽分化形成克隆枝。克隆分枝一般都匍匐地面上,在与土壤接触的节处形成根系,进行克隆生长。随着夏枯草果穗的脱落,母株与子株相连的间隔子也逐渐消失最终形成一个单独的个体 。

人工繁殖

夏枯草的繁殖有种子繁殖 、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3种方式 。

种子繁殖

种子

夏枯草主要是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繁殖又可分为秋播和春播,北方秋播在8月中下旬,春播在4月中旬左右,播种可以撒播但通常以条播为主,即按20-25 cm或30cm开浅沟,沟深约0.5~1cm,将种子拌些细沙充分混合,均匀撒入沟内,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宜,轻轻压土。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25C~30C,约15天左右出苗,年内定根越冬,翠年长势茂盛成熟早、产量高 。

分株繁殖

春季老根发芽后,将根挖出分开,每个根带 1-2 个幼芽,按行株距各 25 cm,随挖随栽,栽后浇水 。

组织培养

在夏枯草的组织培养中,对于生根阶段,最佳培养基组成为MS基础培养基搭配IBA 1.0 mg/L及3%蔗糖。对于在进行夏枯草的组培芽丛诱导时,茎节是更为理想的外植体选择。因此通过精确调控培养基成分与外植体类型,可以显著提高夏枯草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繁殖效率 。

栽培技术

编辑

选种

夏枯草种子收获前 15天,在田间选择生长健壮、果序多而长、无病虫害的单株标记为采收母株。待坚果呈黄棕色,剪去果序,晒干,筛去杂质装入布袋,储藏于阴凉干燥处备用。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为 85% 左右,第 2 年发芽率降至 50% 左右,第 3 年只有 3%。因此,生产上应采用新收获的种子播种 。

选地整地

夏枯草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土壤粘重或低湿地不宜栽培 。夏枯草种植前,应立即采用高效除草剂如草铵膦进行化学除草作业,确保杂草彻底枯死后,再行深耕翻土,深度应达到20至25厘米,以促进土壤疏松并有效埋压杂草残体 。随后,需细致耙地,使土壤表面平整细碎,无大土块,同时构建适宜的畦面,畦宽一般控制在2至3米之间,以便于灌溉与排水,确保田地既能在干旱时有效保水,又能在雨涝时迅速排水。整地标准需遵循土壤要保持适宜的墒情(水分适中)、地面平整无凹凸、土壤上松下实避免板结、表土细碎无大块、田间清洁无残留物、整地全面无遗漏,以此确保夏枯草播种质量,促进幼苗均匀健壮生长 。

施肥管理

施肥应遵循有机与无机肥料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原则。基肥的施用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复合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全面营养。这样的施肥方案既能满足夏枯草生长初期对养分的大量需求,又能通过有机肥的持续释放作用,为后期生长提供稳定的营养支持,从而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产量与品质 。

播种覆膜

春播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进行,秋播在小暑至处暑进行 。

大田播种采用撒播的方式进行,要选用穗大、健康、老熟果穗的当年新种子。种子与炒熟的小麦麸皮混合后进行均匀撒播。撒播后可用扫帚轻扫地表,以使表土与种子混合均匀即可。夏枯草种子籽粒较小,顶土能力差,撒播后土壤湿润、气温适宜可立即覆膜,如土壤湿度低于60%应等雨或浅浇蒙头水后再覆膜 。

田间管理

揭膜

夏枯草在温度 25- 30℃、有足够的水分,播后 12- 15 天出苗,冬前保持地膜不破损。第二年立春后、雨水前温度回升稳定到日平均气温 5℃可揭去地膜,并将地膜带出田外 。

间苗定苗

揭膜后对出苗太密的地方要及时间苗,对缺苗的地方利用间苗及时进行人工移栽补苗 。

浇水追肥

揭膜后在做好间苗定苗基础上,及时浇水和追肥。追肥以高氮高钾复合肥为主,一般每 667 平方米追施复合肥 10- 15 千克。以后生长期间遇旱要及时浇水,要小水润浇,浇透即可,做到浇后田间无积水,防止大水漫灌 。

除草

大田管理应做到见草就除,有草就拔。生长期要保持田间无杂草,除草以人工拔除为主 。

病虫防治

病害

叶斑病

夏枯草病害主要是叶斑病。针对叶斑病可选用健康无病种子及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并在种子储藏期间采取防霉措施 。

农业防治:可以合理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改土,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 。

化学防治:4月上旬至5月中旬在夏枯草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硫酸链霉素、磷酸二氢钾等三者混合叶面喷雾防治,或用宁南霉素、甲基托布津、磷酸二氢钾等三者混合叶面喷雾防治 。

斑枯病

斑枯病发病初期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瑞毒猛锌可湿性粉剂或波尔多液喷防,每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收获前20天停止用药 。

虫害

跳甲

跳甲多在苗期出现,可用敌百虫晶体喷防 。

地蛆

地蛆可使夏枯草因水分不足而萎凋,逐步引起根茎腐烂直至死亡地。蛆防治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

农业防治:避免使用生粪,确保有机肥充分腐熟并深施远离种子,同时可覆盖毒土于粪肥上,以减少种蝇产卵。 。

生物防治:引入小卷叶蛾线虫和异小杆线虫等天敌进行防治 。

化学防治: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及幼虫孵化盛期,采用辛硫磷颗粒剂拌种预防,或使用溴氰菊酯、敌百虫等药剂喷雾杀灭成虫,对已发生地蛆的田块,则用辛硫磷或毒死蜱等药剂喷淋地面,有效控制幼虫数量 。

菜青虫

及时清洁,降低残留的幼虫和蛹,可用苏云金杆菌微生物(BT)杀虫剂喷雾防治 。

采收

夏枯草花期较长、持续一个月左右。一般 6 月初果穗开始成熟。夏枯草的果穗呈棕红色时即可开始采收,由于果穗成熟早晚不一,可分期分批进行采收,也可以在夏枯草果穗呈半枯黄时,选择晴天整株收割,摘取果穗后与茎秆分别晒干 。其药用部位为果穗,应在植株果穗 80%现黄渐变成棕褐色时,趁晴天可挤蔸割下或将果穗割回晒干收籽,其表型变化过程明显 。或者将夏枯草整株晒干,在农闲时人工将果穗、茎秆、叶片分收分藏,包装出售 。

采收采收

留种

留种应选择生长健壮、果穗大、无病虫害的优质夏枯草,当果穗完全成熟时摘取果穗,将籽粒晒干去杂,放置在干燥阴凉处保存,留作种子备用 。

主要变种

编辑

名称

形态特征

分布及生境

图片

白花变种(Prunella vulgaris var. leucantha)

该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白色

产自四川南部;生于溪旁,海拔750米

白花变种白花变种

狭叶变种(Prunella vulgaris var. lanceolata)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全缘,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厘米,宽6~10毫米,无毛或疏生柔毛

产自云南,四川;生于路旁,草坡,灌丛及林缘等处,海拔达3200米

狭叶变种狭叶变种

参考资料:

主要价值

编辑

食用价值

夏枯草全身上下都是宝,茎叶、根均有人收购,药食俱佳,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夏枯草......嫩苗沦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可食” 。

除此之外,夏枯草花与猪瘦肉炖汤或与粳米煮粥,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中国广东、福建2省,经常用夏枯草作为主料进行煲汤,颇受欢迎 。

药用价值

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 。

夏枯草

经济价值

在众多消费者日常饮用的凉茶中,均融入了夏枯草的精华,常与金银花、菊花等草本植物搭配,共同发挥清热解暑、祛湿排毒的功效。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夏枯草为核心原料的饮品、药品、保健品及食品开发日益成熟 。

观赏价值

随着城市绿化进程地不断快速,夏枯草因适应性强、观赏期长、抗逆性强等多种优点,常被选作地被植物栽培于空旷广场及稀疏树丛下,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

植物文化

编辑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般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脓,众医皆施疏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松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白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草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 。

下一篇 夏天无

上一篇 农历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