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编辑

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

半夏半夏

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Ten. ex Breitenb.),是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块茎,叶基出,有长柄,叶柄基部常有珠芽。肉穗花序具细长附属体;花雌雄同株,无花被;雌花部分与佛焰苞贴生。浆果小,熟时红色。 半夏有两种繁殖方式,有性生殖通过花完成,营养繁殖通过珠芽和块茎完成。 因仲夏可采其块茎,故名“半夏”。

半夏为广布物种,中国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未见野生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山东和江苏等地,现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半夏属浅根性植物,野生多见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或林下;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半夏的独自生存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杂草性,常常与其他喜阴湿的植物群伴生。

半夏块茎入药,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外用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半夏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始见于《礼记·月令》,为常用中药,入药最早见距今2100年历史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处方用名为冶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但是原生半夏全株对人有毒,尤其块茎毒性较大,轻度中毒口舌麻木,重度中毒可能致死。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半夏

拉丁学名:Pinellia ternata (Thunb.) Ten. ex Breitenb.

别名: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和姑

国际濒危等级:无危(LC)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天南星目

科:天南星科

属:半夏属

种:半夏

族:天南星族

分布区域: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 Breit.,1879

栖息环境: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为旱地中的杂草之一。

植物学史

编辑

命名

半夏墨线图 半夏墨线图

半夏入药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中均载之,其名不易,径称半夏。半夏其植物,生长旺盛期在仲夏(夏天的四、五、六月之中,即五月),而当此夏天之半,是天气由阳转阴、由热转凉的分界。基于此,古人认为,禀受其气的半夏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这也是《黄帝内经》中用半夏治疗失眠的原因。

西汉《礼记·月令》所载“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之句中,农历以四、五、六月为夏天,仲夏之月指的是农历五月。颜师古说半夏“五月苗始生”,多名学者质疑颜师古这种注说的正确性。

在本草典籍中,屡见古人对半夏二月生苗或生叶的记述,如《本草纲目》转引《吴普本草》“二月始生叶”,《本草图经》谓“二月生苗一茎,顶端出三叶”。事实是:半夏并不是五月才生苗,春天到来即生出苗叶来。

半夏

农历五月这个时间点上,是半夏生长的旺盛期,也是其花期。这时候,人们很容易看到半夏开出了黄绿色的花,形状为佛焰苞。对于《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半夏生”之说,许多人试图解释明白,诸如旱半夏于盛夏“倒苗”说,甚至解说成五月“不是半夏生,当是半夏采”等。

在中国黄河以南,半夏通常在农历二三月上旬出苗,五月中下旬至六月上旬,气温超过30℃以上时,就会出现“倒苗”,待七八月份气候稍转凉时,重新出苗生长。这是古人“半夏五月生”之所本。将《礼记·月令》说的“五月半夏生”可理解为——五六月半夏倒苗后,可以采收,而有新的半夏药材上市,此时正当夏之半。因此,半夏的名称应当解释为:五六月半夏产新,盖当夏之半,故名。至于五月采半夏,典籍更是多有记载,如南朝梁代陶弘景提出“五月、八月采根、曝干”,苏颂云:“二月生苗一茎,茎头三叶……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二月,汤洗曝干。”

别称

半夏(神农本草经)的别称甚多,分别有:三叶半夏(山西、河南、广西),三步跳(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麻芋果(贵州),田里心、无心菜、老鸦眼、老鸦芋头(山东),燕子尾、地慈姑、球半夏、尖叶半夏(广西),老黄咀、老和尚扣、野芋头、老鸦头、地星(江苏),三步魂、麻芋子(四川),小天老星、药狗丹(东北、华北),三叶头草、三棱草(上海),洋犁头、小天南星(福建),扣子莲、生半夏、土半夏、野半夏(江西),半子、三片叶、三开花、三角草、三兴草(甘肃),地文、和姑、守田(古称),地珠半夏(云南)。

形态特征

编辑

茎: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

叶: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半夏半夏

叶

半夏半夏

半夏半夏

半夏半夏

半夏墨线图半夏墨线图

花: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具有细长柱状附属体,雌雄同株,雌花序长2厘米,部分与佛焰苞贴生,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半夏半夏

果:浆果小,卵圆形,黄绿色,熟时红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半夏

近种区别

编辑

部位

半夏

盾叶半夏

幼叶卵状心形或戟形,全缘

叶盾状着生,卵形或长圆形

花序梗长25-30(-35)厘米;佛焰苞绿或绿白色,管部窄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

花序柄长7-15厘米。佛焰苞黄绿色,管部卵圆形,长8毫米;檐部展开,长3-4厘米,宽5-8毫米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花柱宿存

浆果卵圆形,锐尖;种子球形

物候期

花期5-7月,果期8月

花期5月

特殊性

叶片盾状着生,与本属其它任何种都不同。

图片

半夏半夏

盾叶半夏盾叶半夏

参考资料

繁殖方式

编辑

半夏的繁殖有有性生殖和营养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其中有性生殖是通过花来完成的,营养繁殖可以通过珠芽和块茎两个结构来完成。

有性繁殖

半夏的花为单性花,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同一植株的雌花成熟早于雄花,当雌花柱头发育成熟,可以接受花粉,胚囊也发育成熟时,雄花的花药却还尚未开裂散粉,因此无法进行同株传粉。而半夏的花序被佛焰苞紧紧地包裹着,因此需要特定的长喙昆虫来完成授粉。在没有相应昆虫的地区,半夏的自然结实率很低,繁殖主要通过营养繁殖来完成。

半夏在受精后短时间内就会开始发育,并迅速消耗掉胚乳中的营养。因此,农业生产中收获到的“种子”不是植物学上的种子,而是一个原球茎。

营养繁殖

珠芽

半夏的珠芽在叶柄上的位置与品种有关,也受到多种植物激素和矿物质的影响。

块茎

半夏的块茎在健康状态下没有繁殖功能,一般只会不断扩大,不会产生子块茎,更不会产生新个体,只有在受到了机械性损伤一分为二的情况下,才会发展成两个新植株。这在自然状态下是对于受干扰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但在生产上可以作为一种营养繁殖途径。

块茎 块茎

分布范围

编辑

半夏为广布种,中国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未见野生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野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安徽、云南和贵州等省区。主要栽培产区为甘肃、山西、山东、贵州和云南等省。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山东和江苏等地。

生长习性

编辑

半夏

半夏属浅根性植物。野生多见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易发生倒苗。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一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重黏土以及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深厚,含水量在20%~30%、pH6~7的砂壤土较为适宜。具有明显的杂草性,具多种繁殖方式,对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

1年生半夏为心形单叶,第2~3年开花结果,有2或3裂叶生出。1年内可多次出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平均可出苗3次。第1次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2次在6月上、中旬,第3次在9月上、中旬。相应每年平均有3次倒苗,分别为3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出苗至倒苗的日数,春季为50~60天,夏季为50~60天,秋季为45~60天。倒苗对于半夏来说,一方面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更重要的是增加珠芽数量,亦即进行了一次以珠芽为繁殖材料的无性繁殖。第1代珠芽萌生初期在4月初,萌生高峰期为4月中旬,成熟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块茎一般于8~10℃萌动生长,13℃开始出苗。随着温度升高出苗加快,并出现珠芽。15~26℃最适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超过35℃而又缺水时开始出现倒苗,秋后低于13℃出现枯叶。冬播或早春种植的块茎,当1~5厘米表土地温达10~13℃时,叶开始生长,此时如遇地表气温持续数天低于2℃,叶柄即在土中开始横生,横生一段并可长出一代珠芽。地温、气温差持续时间越长,叶柄在土中横生越长,地下珠芽长得越大。当气温升至10~13℃时,叶直立长出土外。不同半夏居群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差异明显。

半夏块茎、珠芽、种子均无生理休眠特性。种子发芽适温22~24℃,寿命1年。

栽培技术

编辑

选地整地

宜选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排灌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地种植,亦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黏重、盐碱、涝洼地不宜种植。前茬选豆科作物为宜,可与玉米、油菜、麦类作物、果木林进行间套种。选地后,于10~11月深翻土地20厘米左右,除去砾石及杂草,使其熟化。结合整地,施农家肥5000千克/亩、饼肥100千克/亩和过磷酸钙60千克/亩,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耕翻1次,然后整细耙平。南方雨水较多的地方宜作成宽1.2~1.5米、高30厘米的高畦,畦沟宽40厘米,长度不宜超过20米,以利灌排。北方浅耕后可作成宽0.8~1.2米的平畦,畦埂宽、高分别为30厘米和15厘米。畦埂要踏实整平,以便进行春播催芽和苗期地膜覆盖栽培。

半夏种植

田间管理

根据半夏各生长阶段的不同要求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关键点有:①除草。根据杂草的生长情况具体确定除草次数和时间,尽早除草,也可结合培土同时进行。除草后应立即施肥。②施肥。因是喜肥植物,生长期中应当注意适当地多施肥料。特别是出苗的早期,应当多施氮肥,中后期则应当多施钾肥和磷肥。半夏对钾的需求量较大,多施钾肥对其生长尤其重要。③培土。一项重要的高产技术措施。目的是盖住珠芽和杂草的幼苗,并有利于半夏的保墒和田间的排水。④给排水。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田间管理要注意好干旱时的浇水和多雨时的排水。

病虫防治

编辑

根腐病

根腐病

半夏常见的病害,为害地下块茎,造成腐烂,随即地上部分枯黄倒苗死亡。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种栽,雨季及大雨后及时疏沟排水。②播种前用木霉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半夏块茎,或以5%的草木灰溶液浸种2小时。③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在穴处用5%石灰乳淋穴,防止蔓延。④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可减轻危害。

病毒性缩叶病

病毒性缩叶病病毒性缩叶病

栽培半夏上普遍发生的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种茎带毒及蚜虫等昆虫传毒可能为其主要传播途径。该病可使半夏在贮藏期间及运输途中造成鲜种茎大量腐烂,受害半夏块茎加工成商品后,往往品质差,品级低。防治方法:①选无病植株留种,避免从发病地区引种及发病地留种,控制人为传播,并进行轮作。②施足有机肥料,适当追施磷肥、钾肥,增强抗病力;及时喷药消灭蚜虫等传毒昆虫。③出苗后在苗地喷洒适量农药。④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深埋,病穴用5%石灰乳浇灌,以防蔓延。⑤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培养无毒种苗。

芋双线天蛾

半夏生长期间为害极大的食叶性害虫,栽培半夏田为害率可达80%以上。防治方法:①结合中耕除草捕杀幼虫。②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③5月中旬至11月中旬幼虫发生时,用杀虫剂防治。

其他尚有半夏炭疽病、蚜虫和地下害虫等为害半夏。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半夏块茎入药,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肿;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外用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功效

半夏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为常用中药。入药首见于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处方用名为冶半夏,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半夏药材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根据炮制方法不同,有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功效不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有镇吐、镇咳祛痰、抗癌、抗生育抗早孕、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食管贲门癌梗阻、冠心病、宫颈糜烂、寻常子、急性乳腺炎等。

半夏 实拍

成分

半夏含挥发油(如3-乙酰氨基-5-甲基异噁唑、丁基乙烯基醚、3-甲基二十烷等)、生物碱类(如左旋麻黄碱、胆碱等)、半夏蛋白(半夏凝集素PTL)、有机酸类(如琥珀酸)等化学成分。

毒性

原生半夏全株对人有毒,尤其块茎毒性较大,轻度中毒口舌麻木,重度中毒可能致死。

药材半夏药材半夏

药理作用

呼吸系统作用

1、镇咳: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0.6g/kg的镇咳作用接近可待因1mg/kg。

2、祛痰:大鼠腹腔注射半夏水煎剂可明显抑制毛果芸香碱对唾液的分泌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用酚红法测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生半夏未见明显作用。邹积隆等研究表明半夏贮存时间越长,祛痰作用越强。

消化系统作用

1、镇吐、催吐:制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生半夏则能“戟人喉”“令人吐”。半夏能延长硫酸铜致犬呕吐的潜伏期或不发生呕吐,能拮抗皮下注射盐酸去水吗啡犬的呕吐,此作用不受川乌的影响。

2、 抗溃疡作用:半夏水煎醇沉液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具有抗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消炎痛性溃疡及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3、对肝胆的影响:半夏能促进家兔胆汁分泌,能使小鼠血中皮质酮上升,增强皮质酮对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诱导作用,升高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活性。

循环系统作用

1、抗心律失常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夏浸剂,可使氯化钡所致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不复发,有效率为97%。可使肾上腺素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迅速转为窦性节律,有效率为96%。

2、抗凝作用:半夏具有较明显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能够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半夏蛋白是已知的唯一只与甘露醇而不与葡萄糖结合的一种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质,与兔红细胞有专一的血凝活力,浓度低至12μg/mL 仍有凝集作用。此外,半夏蛋白对羊、狗、猫、豚鼠、大鼠、小鼠和鸽子的红细胞也有凝集作用,但对人、猴、猪、鸡、鸭、蟾蜍等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提示:半夏蛋白的细胞凝集作用不仅具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并存在细胞类别专一性。

肿瘤作用

在临床上有半夏对治疗食道癌、胃癌舌癌皮肤癌和恶性淋巴癌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半夏提取物对HeLa 细胞、小白鼠实验肿瘤180、HCA实体瘤(肝癌)、U14(鳞状上皮型子宫颈癌移植于小白鼠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夏总生物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有抑制作用,能损伤悬浮生长的K562细胞形态,抑制其增殖。

半夏中提取的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分泌作用,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增殖。甲醇提取的半夏多糖组分具有多形核白细胞诱导能力,由此推测,半夏可能是通过活化多形核白细胞,导致肿瘤破坏的细胞反应。

秦志丰等应用中药金龙蛇口服液及参麦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35 例,结果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体力指数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2 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CEA)及胃肠癌抗原(CA199)与治疗前比较也有一定程度下降。

抗早孕作用

半夏蛋白被认为是半夏中抗早孕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之一。给怀孕7 天的小鼠皮下注射半夏蛋白250μg,50%小鼠流产,无小鼠死亡。半夏蛋白30mg/kg 对小鼠具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抗早孕率高达100%,给药24小时,就可见血浆孕酮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变薄,胚胎停止发育。

半夏蛋白直接注入子宫角能产生明显抗兔胚泡着床作用,注射500μg,抗着床率达100%。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半夏蛋白的定位,表明该蛋白结合在子宫内膜腺管的上皮细胞膜上。

半夏蛋白能与甘露聚糖结合,它的抗着床作用可能是由于该蛋白结合了母体和(或)子体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改变了细胞膜的生物学行为所致。

镇静催眠作用

清半夏75%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能显著延长小鼠对热痛刺激甩尾反应的潜伏期,减少由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在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和异戊巴比妥钠对生半夏催眠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剂只抑制胰蛋白酶对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的水解,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舒缓激肽释放酶、枯草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各自底物的水解。抑制剂对猪胰蛋白酶水解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的质量抑制比值分别为1:0.71、1:0.88、1:0.71 和1:0.71。从化学分子大小的范围看,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剂应属大分子抑制剂。

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半夏制剂腹腔注射,对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亦有报道煎剂口服时,唾液分泌先增加后减少。

毒副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剂量范围内,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但临床应用时还需慎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半夏具有神经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痉挛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质;滤液中则含有使蛙产生中枢性及箭毒样骨骼肌松弛的物质。生半夏误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药管理,临床需炮制后使用。此外,半夏还有对局部黏膜强烈刺激性、肾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半夏半夏

其他作用

1、促细胞分裂作用:半夏蛋白的促细胞分裂作用亦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

2、降压作用:半夏浸膏对离体蛙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对犬、猫和兔有短暂降压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剂静注时小鼠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刺激作用。若持续给药,能引起功能抑制。

观赏价值

半夏的花序为佛焰苞花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植物文化

编辑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叫白霞的姑娘,她在田野里割草时,挖到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由于饥饿难耐,她就试着将块茎放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填饱肚子。谁知吃完就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谁知连久治不愈的咳嗽都治好了。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起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效果甚好。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

某一天,白霞在河边清洗这种药的时候,不慎滑入河中丧命。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改成“半夏”了。

下一篇 农历五月

上一篇 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