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 编辑

非甾体抗炎药

双氯芬酸双氯芬酸

双氯芬酸,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临床上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粘连性脊椎炎、非炎性关节痛、关节炎、非关节性风湿病、非关节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各种神经痛癌症疼痛、创伤后疼痛及各种炎症所致发热等。对于某些动物来说,有毒害作用,如秃鹫。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双氯芬酸

外文名:Diclofenac

别名:2-(2,6-二氯苯氨基)苯乙酸

化学式:C14H11Cl2NO2

分子量:296.15

CAS登录号:15307-86-5

EINECS登录号:239-348-5

熔点:156 至 158 ℃

沸点:412 ℃

水溶性:微溶

密度:1.43 g/cm³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

闪点:203 ℃

应用:消炎镇痛药

UN危险货物编号:3249

化合物简介

编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双氯芬酸

化学名称:2-(2,6-二氯苯氨基)苯乙酸

英文名称:diclofenac

分子式:C14H11Cl2NO2

分子量:296.149

精确质量:295.01700

PSA:49.33000

LogP:4.06

物化性质

密度:1.431 g/cm3

熔点:156-158ºC

沸点:412ºC at 760 mmHg

闪点:203ºC

折射率:1.66

蒸汽压:1.07E-09mmHg at 25°C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

安全信息

包装等级:III

危险类别:6.1(b)

海关编码:2942000000

药物说明

编辑

剂型

1.片剂25mg,50mg,75mg;

2.缓释胶囊:100mg;

3.注射剂:75mg;

4.软膏剂:10mg;

5.乳胶剂:1%,10mg;

6.栓剂:25mg,50mg,100mg ;

7.滴眼剂:0.1%。

药理作用

双氯芬酸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切断花生四烯酸代谢系列中环氧合酶的作用环节,阻断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途径。阻抑其致突变致痛作用。双氯芬酸为苯乙酸类抗炎镇痛药,具有显著的抗风湿、消炎、止痛及解热作用。其作用比吲哚美辛强2~2.5倍,比阿司匹林强26~50倍。其特点为药效强,不良反应轻,剂量小,个体差异小。双氯芬酸具有显著的抗风湿、镇痛、消炎和退热作用。能很好地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其活动,并有良好的耐受性。双氯芬酸片剂有一层抗敏性的包衣,使药片内的活性物质在离开胃部之后才释放出来,因此,可用于胃部敏感的患者。双氯芬酸每天口服75~150mg,对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和关节粘连性脊椎炎的镇痛消炎效果与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酮洛芬、萘普生等相似。许多研究证明,双氯芬酸对机械、化学、生物等刺激引起的血-房水屏障崩溃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双氯芬酸能降低角膜的知觉和敏感性,表现出角膜镇痛的效果,其详细机制尚不清楚 。

药代动力学

使用双氯芬酸口服液、直肠栓剂,或通过肌内注射双氯芬酸均可迅速被吸收。当使用肠溶片时,尤其与食物同服时,吸收则趋于缓慢。尽管口服双氯芬酸吸收迅速且完全,2h可达血药峰值,但首过代谢明显,进入全身循环的药物仅达50%。双氯芬酸也经皮吸收。在治疗浓度时,蛋白结合率高于99%。可渗进滑膜液中,一直可以保留到血药浓度下降时。可分布进入乳汁中,但量很低,不至于将危害带给接受哺乳的婴儿。终末血浆t1/2约为1~2h。主要的代谢物为羟双氯芬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随尿和胆汁排出。健康受试者口服双氯芬酸100mg,cmax=4485ng/mL,tmax=1.2h,t1/2=1.33h,每小时Ke=0.56。肌内注射75mg,cmax=2.73μg/mL,tmax=25.3min。双氯芬酸局部点眼具有很好的眼内通透性,且房水中药物滞留时间较长,约为氟比洛芬的3倍,其原因可能为角膜对双氯酚酸具有一定的蓄积作用 。

适应症

临床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病,适用于各种中等疼痛,如手术后及创伤后疼痛,急性肌肉-骨骼疾病;以及各种炎症所致的发热等。也用于急性痛风及癌症、软组织损伤、手术后疼痛。用于白内障摘除术时预防术中缩瞳和治疗术后炎症。眼科的非感染炎症的抗感染治疗,包括手术及非手术因素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如葡萄膜炎角膜炎巩膜炎、巩膜外层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白内障手术中炎症性缩瞳反应;预防术后的炎症反应及黄斑囊样水肿形成,并可促进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的形成;对过敏结膜炎亦具有治疗作用

禁忌症

1.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以往应用双氯芬酸引起过严重消化道病变如溃疡,出血、穿孔者;

2.因水杨酸或其他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而诱发的哮喘发作、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者。

3.对双氯芬酸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过敏者禁用。

肠溶衣片用于治疗:

①炎性和退行性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青少年型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和脊椎关节炎。

②非关节性风湿病。

③痛风急性发作。

④创伤及术后炎症性疼痛和肿胀、妇科疼痛或炎症。

⑤辅助治疗耳、鼻、喉的严重痛性感染。

乳胶剂用于下列疾病的局部治疗:

①肌腱、韧带、肌肉和关节的创伤性炎症,如扭伤、劳损和挫伤。

②局限性软组织炎,如腱鞘炎滑囊炎

③局限性风湿性疾病,如四肢与脊柱的骨关节病,关节周围病变。

用法用量

1.每次25mg,每天3次,整片用水送下。

2.栓剂肛门插入:每次50mg,每天2次。

3.肌注:每次75mg,每天1次,深部臀肌注射,必要时数小时后再注射1次。

4.儿童,每天1~3mg/kg。整片吞服。

5.眼科用药:(1)预防白内障摘除术中缩瞳,术前2h内滴眼4次,每次1滴;(2)治疗白内障摘除术后炎症,术后24h开始滴眼,每次1滴,每天4次,连续治疗10~14天。(3)眼科手术前:一般术前4次(3h前、2h前、1h前、30min前);(4)眼科手术后:每天1~4次,每次1滴;(5)其他非手术消炎用:每天4~6次,每次1滴。

注意事项

(1)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腹痛等。其他尚有胃灼热感、厌食气胀呕吐便秘口炎胃溃疡,故不宜作为首选药。此外尚可引起头痛头昏皮疹、水肿、荨麻疹瘙痒耳鸣心悸疲劳感觉异常失眠、抑郁、夜尿及味觉紊乱等。

(2)与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间可能存在交叉过敏性,故对因上述药物引起的支气管痉挛、过敏性鼻炎或荨麻疹的患者不宜使用。

(3)孕妇、授乳妇女及儿童不宜用。

(4)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5)可增强华法林的作用,因此,合用时应减少华法林的剂量。

禁用慎用

(1)交叉过敏:同布洛芬。

(2)双氯芬酸可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对胎鼠有毒性,但不致畸。一般主张妊娠期应避免使用。

(3)有肝、肾功能损害或溃疡病史者慎用,尤其是老年人。用药期间应常规随访检查肝肾功能。

(4)双氯芬酸因含钠,对限制钠盐摄入量的病人应慎用。

(5)给药禁忌证基本同布洛芬,此外,有肛门炎者,禁用直肠给药。

紫癜。有过敏性哮喘或有哮喘病史者不宜用本品,肝肾功能不全及孕妇慎用。孕妇头三个月避免使用。

对胃肠功能失调、有胃肠溃疡史、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测;用药期间若出现消化性溃疡或胃肠道出血,应及时停药。乳胶剂只适用于无破损的皮肤表面,忌用于皮肤损伤或开放性创口处。 消化性溃疡、已知对双氯芬酸钾、乙酰水杨酸或其它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过敏者禁用。 胃肠道溃疡史以及肝功能损害者慎用。有心、肾功能损害的症状/病史,老年人,服用利尿剂以及由于任何原因细胞外液丢失的患者慎用。有眩晕史或其它中枢神经疾病史的患者在服用本品期间,应禁止驾车或操纵机器。

不良反应

(1)可引起头痛以及腹痛、便秘、腹泻、胃烧灼感、恶心、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不常见

(2)少见的有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水钠潴留,表现为尿量减少、面部水肿、体重骤增等。极少数可引起心律不齐、耳鸣等。

(3)本品有导致骨髓抑制或使之加重的可能。

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头晕,头痛,皮疹,可有胃肠溃疡,肌坏死,过敏反应

偶见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皮肤红斑或皮疹,罕见胃肠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嗜睡、荨麻疹、肝功能异常和过敏性反应。个别患者还可出现感觉或视觉障碍、耳鸣、失眠、疱疹湿疹、光敏反应、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暴发性肝炎

偶见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头痛、头昏、眩晕、皮疹及血清转氨酶升高等。罕见消化道溃疡,出血,肝炎及过敏反应。个别病例出现胰腺炎,膈样肠狭窄,无菌脑膜炎肺炎,Steven-Johnson综合症,Lyell‘s综合症,红皮病,心血管异常,视觉或感觉障碍,多形性红斑,紫癜,血液系统异常。

药物相互作用

1.双氯芬酸与锂盐或地高辛合用时,可使后两者血药浓度升高。

2.与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全身性合并应用时,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

3.与阿司匹林合用,可降低双氯芬酸的血药浓度。

4.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时,可能会产生血清钾水平升高,应注意监测。

5.与口服抗凝药合用时,应做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疗效和用药安全。

6.用甲氨蝶呤前后24h内服用双氯芬酸,应当注意观察,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可能被提高,毒性也可能增强。

用法用量

3次/d。儿童:每日2~3mg/kg,分次服用。肛门栓剂:50~100mg/次。肌内注射:75mg/次,1次/d,严重情况可以2次/d,应深部臀肌注射 。

生态危害

编辑

双氯芬酸作为蓄牧业中常用的一种抗炎药,曾经引发了一场生态圈的自然灾难。

2004年,华盛顿州立大学已故的微生物学家林赛·奥克斯(J.Lindsay Oaks)所带领的研究者们发现,双氯芬酸(一种在牲畜中广泛使用的抗炎药)是杀死印度次大陆三种秃鹫的罪魁祸首。奥克斯碰巧对中东的猎鹰训练术感兴趣,听说过双氯芬酸的致命效果。他灵机一动,决定测试这种药对印度秃鹫的作用,而之前十年印度秃鹫的种群已经缩小了95%。

这些秃鹫神秘地死于肾衰竭和痛风,研究者不断寻找重金属、杀虫剂和疾病的踪迹,却毫无成果。他们没有考虑兽药的副作用,因为从未有过兽药导致野生动物大幅度死亡的先例。假如奥克斯的发现稍微晚了几年,可能就于事无补了。

在1990年以前,双氯芬酸的知识产权属于诺华制药公司。当专利过期之后,印度的药厂就接手制造双氯芬酸,这种廉价而高效的药物迅速风靡全国,在农民中的销量达到了几百万份。在南亚的许多地方,牲畜是神圣的,而双氯芬酸能够缓解年老牲畜的痛苦。

由于牲畜是神圣的,死亡牲畜的尸体不能被食用或火化。相反,它们要“曝尸荒野”,供秃鹫啄食。在2004年,关于尸体的调查中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尸体被双氯芬酸污染了,而研究者们计算得出,秃鹫每吃一次含有双氯芬酸的肉,就有百分之一的死亡几率。秃鹫的减少,导致了野狗数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多的野狗也增加了人类发生狂犬病的隐患。不但如此,村镇和野外的野狗群体的增长,导致生活在深林中的花豹转而猎杀野狗,加大了花豹伤人的机率。同时又因为野狗对腐尸的分解利用效率不及秃鹫(其强酸性能抑制细菌增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在2006年,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印度禁止了兽医对双氯芬酸的使用。

专家点评

编辑

双氯芬酸有很好的抗风湿、镇痛、消炎、退热作用,能很好的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其活动并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作用比阿司匹林强,与吲哚美辛相当。国内报道,近10所医院对双氯芬酸肠溶片作了318例验证,其作用显效率44.3%,总有效率88.67%,在临床验证过程中,对107例患者使用双氯芬酸前后作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对照,均未发现有不良影响。双氯芬酸钠长期服用无蓄积作用,个体差异小,副作用小。其使用剂量是现行解热镇痛药中最小的几种品种之一。眼科常用于非感染炎症的抗炎治疗,如葡萄膜、角膜炎、巩膜炎、巩膜外层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