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仁昌 编辑
秦仁昌(1898年2月15日—1986年7月22日),男,江苏省武进区人,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秦仁昌192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林学系林科;1924年—1925年任东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植物学助教;1926年—192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植物学讲师;1927年—1932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部主任;1945年—1948年任云南大学生物系和森林学系教授;1955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秦仁昌毕生致力于蕨类植物研究,是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蕨类学之父。 早年创建了庐山森林植物园;领导云南金鸡纳和橡胶宜林地勘察和育苗造林工作;修订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系统。 秦仁昌共出版了《中国蕨类植物图谱》《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等专著和翻译书15本。 先后获荷属印尼隆福氏生物学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文名:秦仁昌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武进
出生日期:1898年2月15日
逝世日期:1986年7月22日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逝世地:北京
出生与早期经历
秦仁昌1929年在南京留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2月15日,秦仁昌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农村。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在江苏省第一甲种农校学习林业。
民国八年(1919年)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林学系林科学习,半工半读,毕业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秦仁昌任东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植物学助教。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植物学讲师;同年访问香港植物园标本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部主任。
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进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学博物馆学习深造,期间访问了瑞典、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标本馆,并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标本馆和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植物标本室主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和其他中国植物学老前辈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植物学会,被选为副理事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创建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森林植物园并任主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创建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丽江植物工作站并任主任。
1982年,秦仁昌在家中工作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任农业部丽江金沙江流域国有林区管理处主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任云南大学生物系和森林学系教授兼主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任云南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所长。
1950年—1954年,任云南省农林厅林业局副局长,期间领导并计划云南省金鸡纳和橡胶宜林地勘察及育苗造林工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5年—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
1978年修订发表了1954年设计的中国蕨类植物系统,被中国各标本馆采用。
1979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顾问。
人物逝世
1986年7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6年,秦仁昌(右)在新疆考察期间
秦仁昌从1923年—1928年,他调查研究了江苏南京、浙江南部、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青海、甘肃、内蒙古、广西及广东等地的植物,实地考察和采集了大量标本,探索蕨类植物的特性与生长条件,并对标本进行鉴定。1934年,秦仁昌去江西庐山创建森林植物园,引种栽培了中国国内外植物7000多种,研究阐明了这群植物的发育系统和亲缘关系。1938年他在云南建立了庐山植物园丽江工作站,进行蕨类植物调查研究和采集。
1940年,秦仁昌对“水龙骨科”进行了研究,把100多年来囊括蕨类植物80%的属和90%种的混杂的“水龙骨科”划分为33个科249个属,清晰地显示出了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解决了当时蕨类植物学中难度最大的课题,被称为“秦仁昌系统”。
1955年,秦仁昌对蕨类植物分类和进化的细胞学、配子体形态学、孢粉学以及人工杂交实验等进行了研究,开展结合蕨类植物分类的形态解剖和细胞学等实验研究,使中国的分类学研究从单纯的标本观察扩大到形态、解剖、孢粉、细胞、生态、植物地理、古植物和栽培利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学术著作
秦仁昌专著《中国植物志(第二卷)》
截至1986年7月,秦仁昌共出版专著和翻译书15本。 部分著作信息如下:出版时间 |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1930年 |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1930年 第1卷》 | 秦仁昌 | — |
1934年 |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第2卷》 | 秦仁昌 | 静生生物调查所 |
1936年 | 《中国与印度及其邻邦产鳞毛蕨属之正误研究》 | 秦仁昌 | 静生生物调查所 |
1958年 |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第五卷》 | 秦仁昌 | 科学出版社 |
1959年 | 《中国植物志第二卷》 | 秦仁昌 | 科学出版社 |
1978年 | 《植物学拉丁文 上》 | (英)斯特恩(W.T.Stearn)著;秦仁昌译 | 科学出版社 |
1980年 | 《植物学拉丁文 下》 | (英)斯特恩(W.T.Stearn)著;秦仁昌译 | 科学出版社 |
1988年 | 《秦仁昌论文选》 | 秦仁昌 | 科学出版社 |
1991年 |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 | 吴兆洪,秦仁昌 | 科学出版社 |
2011年 |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 秦仁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主要论文
秦仁昌共发表论文160多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论文名称 | 作者 | 刊载于 | 发表时间 |
---|---|---|---|
喜马拉雅——东南亚水龙骨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 秦仁昌 | 云南植物研究 | 1979年4月2日 |
中国石松科的分类(一) | 秦仁昌 | 云南植物研究 | 1981年4月2日 |
中国石松科的分类(二) | 秦仁昌 | 云南植物研究 | 1981年10月1日 |
中国石松科的分类(四) | 秦仁昌 | 云南植物研究 | 1982年10月1日 |
宽带蕨属——中国水龙骨科的一个奇特的新属 | 秦仁昌; 武素功 | 云南植物研究 | 1980年4月1日 |
中国石松科的分类(三) | 秦仁昌 | 云南植物研究 | 1982年7月2日 |
新疆阿尔泰山的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植物资源 | 秦仁昌 | 科学通报 | 1957年2月15日 |
四川南川金佛山蕨类植物新种(二) | 秦仁昌; 刘正宇 | 植物研究 | 1984年9月30日 |
人误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 秦仁昌,吴兆洪 | journal of systematics\&\evolution | 1985年 |
中国-喜马拉雅山区的网眼瓦苇群的正误研究 | 秦仁昌; 林尤兴; 武素功 | 云南植物研究 | 1983年4月2日 |
浙江蕨类植物新种 | 秦仁昌; 张朝芳 | 植物研究 | 1983年10月1日 |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30年 | 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 | 英国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40年 | 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 | 荷属印尼隆福氏生物学奖 |
1989年 |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93年 |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人才培养
编译丛书
1981年,83岁的秦仁昌教授带领年轻科技人员从事蕨类研究
为了中国植物分类学工作者能更快成长,秦仁昌翻译了80多万字的《植物学拉丁文》一书,编译了《现代科技辞典》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植物学部分,审改了《韦氏大辞典》中植物学部分的译稿。讲授课程
在庐山植物园,秦仁昌讲授“植物学理论”、“研究方法”、“拉丁文”、“英文”等课程。
培养成果
中国各地的蕨类植物学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在秦仁昌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还培养了不少林业和植物学人才。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武素功等。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33年 | 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
1951年—1957年 | 《植物分类学报》第一届编委会委员 |
1953年 | 中国植物学会昆明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理事 |
1954年—1959年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5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林业组成员 |
1957年—1979年 | 《植物分类学报》第二届编委会委员 |
1958年 | 新疆综合考察队植物组组长 |
1959年 |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秘书长 |
1959年—1964年 |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64年—1975年 |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9年—1982年 | 《植物分类学报》第三届编委会主编 |
1979年—1986年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顾问 |
1982年—1989年 | 《植物分类学报》第四届编委会顾问 |
国际植物学会分类和命名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
国际植物学会蕨类植物学小组成员 | |
印度蕨类植物学会名誉会员 |
秦仁昌(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
“秦仁昌院士是蕨类植物学之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拓荒者。”(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会长张宪春评)“秦仁昌不仅是中国蕨类学之父,也是世界蕨类学之父。”(国际蕨类学会主席亨尼普曼在纪念秦仁昌诞辰90周年大会上评)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秦仁昌不知疲倦地为中国在科学的进步中赢得了一个新的地位。”(美国蕨类植物学权威科泼兰特评)
“秦仁昌是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开山鼻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黄瑞兰评)
“他(秦仁昌)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评)
新属命名
秦仁昌雕像
1927年,植物学家陈焕镛发表的秦氏紫荆,嵌入了他的学生秦仁昌的姓氏。20世纪60年代,秦蕨属乃英国蕨类植物学家霍尔通为纪念植物学家秦仁昌,而以秦姓命名的金星蕨科植株最为高大的一个属。
秦仁昌雕像
深圳仙湖植物园植物学家雕塑园,汇聚了十位中国植物学家的雕像,秦仁昌雕像位列其中。以此弘扬前辈先贤们的科学精神,让科学家的风采激励世人。
秦仁昌院士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8年9月,秦仁昌院士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会议由挂靠于中科院植物所的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蕨类植物保育委员会和中国植物学会蕨类植物专业委员会(筹)主办,南京林业大学和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南京中山植物园)联合承办。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以及中科院植物所、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仙湖植物园等全国37个单位的9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