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嘏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

赵承嘏赵承嘏

赵承嘏(1885年12月11日—1966年8月6日),江苏江阴人,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赵承嘏1914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1914年—1916年任日内瓦大学助教;1923年—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学部教授;1925年—1932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系教授;1932年—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49年—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8月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赵承嘏长期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中草药进行研究与教学工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赵承嘏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5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1966年8月6日

毕业院校:日内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地:江苏江阴

人物生平

编辑

赵承嘏在实验室赵承嘏在实验室

1885年12月11日,赵承嘏出生于江苏江阴。

1910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士学位。

1911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科硕士学位。

1912年,入读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学院。

1914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14年—1916年,任日内瓦大学助教。

1916年—1922年,任法国罗克药厂研究部研究员、研究部主任。

赵承嘏在做实验赵承嘏在做实验

1923年—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数理化学部教授。

1925年—1932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药物化学系教授、药理系代主任。

1932年—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35年,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49年—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6年8月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承嘏(二排左3)与日内瓦大学同事合影赵承嘏(二排左3)与日内瓦大学同事合影

赵承嘏从事生物碱的分离结晶方面的研究。分离所得的延胡索素乙已列入药典,在临床上作为镇痛镇静剂使用分离所得常山碱丙素,具有高出奎宁148倍的抗疟活性所分离的钩吻素乙,可作为生理试验试剂等。系统研究了30多种中草药化学成分,得到了许多新生物碱结晶,其中部分推荐临床使用。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整理中国医药的科学方法。解决了青霉素钾盐结晶的方法,使青霉素顺利投产。指导设计试验了一套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合成工艺。

学术论著

截至1966年8月,赵承嘏在中国国内外有关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其代表论著有《中国延胡索之研究》《美国钩吻之有机碱质》《中国贝母之有机碱质》《常山中之抗疟质素常山碱》等。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82年7月

中草药活性成份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份的发现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人才培养

治学态度

1956年,赵承嘏(左5)接待苏联顾问1956年,赵承嘏(左5)接待苏联顾问

赵承嘏招聘新人,注重文化修养。凡来药物所的应聘者,他都要考写毛笔字,他笃信“字如其人”,讲究品格中正。他讲究实验的设计,每一步要考虑仔细再做,要求严格。凡是向他报告实验进展,实验人员都要仔细思考,反复实验,任何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目光。他的论文不经反复验证,从不发表,已发表论文,一经发现有误,立刻订正。

实验室建设

赵承嘏(中)与周仁(右一)等在一起赵承嘏(中)与周仁(右一)等在一起

赵承嘏重视实验室建设,筹措资金,添置了旋光计、显微镜、析光计、分子量测量仪、比色计及全套微量分析仪器等,购买有机溶剂,以及订购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的化学及药学杂志,对过期本也设法陆续补全,使药物所成为当时中国国内化学期刊比较完整的科研单位之一。他还设计实验室,为了经久耐用,要求实验台、药品柜、书橱等均以上等柚木为材料,并请人制作。

讲授课程

赵承嘏(二排右三)与曾广方(二排左三)等同事们合影赵承嘏(二排右三)与曾广方(二排左三)等同事们合影

1923年,赵承嘏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讲授《工业化学》课程。

赵承嘏在协和医学院任教期间,为药理系学生讲授《药物化学》课程,课程中有西方的植化药学内容,有他自己研究取得的中药植化成果。

培养成果

赵承嘏为中国医药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物理化学家吴学周院士,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柳大纲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朱任宏,药物化学家高怡生院士,生化药理学家周廷冲院士 ,药理学专家周金黄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26年

中国生物学会主席

1954年9月—1959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12月—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赵承嘏在实验室赵承嘏在实验室

赵承嘏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中药铺主家庭。自幼学习经史之义,清末考中秀才,国学根基深厚,毕生喜爱书法。彼时正值清政府日薄西山、统治垂危之际。青年赵承嘏怀揣远大志向,前往英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婚姻家庭

1915年,赵承嘏与法国人Zanetti结婚,婚后育有一女。1922年,由于其妻子Zanetti不愿意离开法国,赵承嘏便自己只身回到中国。

赵承嘏第二任妻子邹佩瑛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两人育有一子赵体平。

以所为家

赵承嘏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居住上海30多年,很少外出浏览名胜古迹,很少去电影院、戏院。为了研究工作,他的家紧挨着实验室,他很少离开武康路。他坚持自己的生活制度,每天三餐规定时间,不提早不推迟。晚上继续工作,直到年迈还是晚上10点后睡觉。

勤俭节约

赵承嘏在办公室赵承嘏在办公室

赵承嘏在研究工作中崇尚节俭,他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实验方面从不浪费玻璃器皿与药品。甚至沸点较低的溶剂如氯仿、乙醚及其它溶剂均用回收瓶储藏、精制后再用。当时这些试剂器皿都需从国外进口,他要求工作人员小心使用,不允许随意损坏一件玻璃器皿,浪费一点试剂。对自己,他更是公私分明,绝不混淆。他爱抽烟,平时都准备两盒火柴放在不同的口袋里,抽烟时使用他自己买的那盒,做实验点酒精灯时使用另一盒火柴。

人物评价

编辑

赵承嘏(1排右2)在司法行政部法医学审议会成立大会赵承嘏(1排右2)在司法行政部法医学审议会成立大会

“赵承嘏是中国植物化学和现代药物研究的先驱者,为系统整理和研究中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科学大家。他还以科学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严谨治学、执着坚韧的科学精神,勤奋节俭、克己奉献的高尚品质,成为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评)

“赵承嘏是中国化学界之耆宿,药用植物化学之先驱。”(东南大学评)

“赵承嘏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系统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中国国内外同行的崇敬。”(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评)

“赵承嘏一生为中国的中草药化学研究和西药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无锡》评)

人物纪念

编辑

讲坛命名

赵承嘏雕像赵承嘏雕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举办的“药学前沿承嘏讲坛”立足于传播前沿学术思想、传承创新科学精神,是面向青年人的零距离倾听药学及相关领域科学家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系列讲座,每月举办一讲。

奖励命名

为鼓励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特设立“赵承嘏优秀论文奖”。

建筑命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将会议大厅命名为“承嘏厅”。

竖立雕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所内竖立起了“赵承嘏半身雕像”,籍此纪念赵承嘏,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并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使新药梦“星火相传,代代不息”。

下一篇 钱崇澍

上一篇 谢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