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云铸 编辑
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江苏高邮人,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孙云铸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从哈勒大学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7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孙云铸从事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
中文名:孙云铸
外文名:Sun Yunzh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高邮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1979年1月6日
毕业院校:哈勒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会议期间合影(左起:苏良赫、黄汲清、孙云铸、马杏垣、李璞)
1895年10月1日,孙云铸出生于江苏高邮。1910年,到南京上中学。
191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16年,转为北洋大学本科。
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0年6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1926年,赴德国哈勒大学学习深造。
1927年,从哈勒大学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29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
1937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
1948年,孙云铸(左三)与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合影
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主任。1946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教育司司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会议期间合影(左起:田奇隽、孙云铸、谢家荣、黄汲清)
孙云铸主要从事三叶虫、头足类、笔石、海林檎、菊石、珊瑚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中国古生代地层时代划分三项原则。提出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研究了中国古生界各系间的界限、生物混合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等重要理论问题。20世纪20年代开始,孙云铸在古生物门类上,以三叶虫为研究重点,在地层上,以下古生界,寒武系为研究重点。后来研究范围扩展到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等纪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的古生态,三叶虫的地理区系等方面。
20世纪40年代,孙云铸开展了中国南方笔石化石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中国笔石动物群的分类、演化和地层学意义等。
孙云铸研究古生物化石,重视研究化石在解释地质现象、说明地质环境和探明地质历史方面的作用,坚持古生物学研究为地质学服务的原则。在地层学方面,根据三叶虫研究建立了寒武系分统和上统的分阶、分带方案;根据鹦鹉螺、三叶虫和笔石的研究确定中国北方奥陶系的分层系统;根据多门类动物群的研究提出中国南方志留纪和泥盆纪地层划分的意见;确定了中国南部石炭系下界;从菊石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肯定侏罗纪海浸在广东的存在并确定海相侏罗系的下界;从菊石的研究,初步奠定了西藏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分界等。
孙云铸对中国海相地层的研究,下起寒武系,上至中生界末,涉及每个纪的地层,在区域上,从东北到西藏,从东南沿海到西南边陲,研究的地质年代跨度长,地域广。在大地构造和地壳运动方面,研究确定了中国古生代的一些上升运动(如云贵运动、冶里运动、金鸡运动等)及其地层意义。在区域地质方面,对云南省大理地区六个县和保山地区的地质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古地理和古生态方面也作出许多科研成果。
学术论著
孙云铸专著《中国石炭系论文选集》
截至1979年1月,孙云铸的学术著作超过100种,其中包括古生物学24种,地层学16种,生物古地理3种,学科理论综述等11种,古生物著作中有《中国古生物志》专著6种(三叶虫3种,笔石2种,珊瑚1种)。主要著作有《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早古生代中缅地槽的范围与特征》《太平洋—早古生代生物扩散的主要中心》等。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23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 | |
1924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年会 | |
1926年 | 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 | 西班牙 |
1934年 | 中国地质学会会议 | |
1936年 | 中国地质学会北平分会特别会议 | 北京 |
1944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届年会 | |
1948年 | 第17届国际古生物学会工作会议 | 伦敦 |
1948年 | 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 | 伦敦 |
1963年 | 第五届石炭纪底层及地质国际会议 | 法国 |
人才培养
学院建设
1962 年,孙云铸(中)与他的学生云南进行野外考察
1952年起,孙云铸从全中国进行大专院校部分院系调整时起,建立了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和10余所中等地质专业学校。讲授课程
从1920年—1952年间,孙云铸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院校,讲授“地史学”、“中国标准化石”、“世界地质”、“古生物学”、“地层学”、“高等古生物学”、“高等地层学”、“标准化石”、“中国地质(区域地质)”、“地层学原理”、“X光结晶学”、“古植物学”、“人类古生物学”、“中国地质问题讨论”和“三叶虫专题课”等课程。
教学方法
孙云铸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左右贯通的教学得到学生的好评。他讲古生物学时,常带来一大包参考书和论文,课堂上放满采集来的化石标本,每讲到一种化石的特征后,便给同学们传阅观看,然后把该化石的特征扼要地写在黑板上,使人一目了然,有时还对某学者的观点加以评述。他倡导学生要全面掌握知识,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吸引学生对地质、古生物学的热爱,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学到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孙云铸重视抓实践教学,野外是最好的地质课堂,野外地质基本功的锻炼是学好地质的基础。通过野外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从课堂上学到地质知识,也在地质实践中深入理解地质学理论,逐步掌握地质工作方法。
治学特点
1956年,孙云铸(右)带领学生观察三峡新滩龙马溪剖面
孙云铸治学的特点是,善于把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善于从中国的地质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经过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善于把点上的深入与面上的扩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门科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兼职授课
孙云铸1921年—1922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兼课,1924年—192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班兼课,1931年下半年至1934年,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兼课,1937年上半年在中山大学兼课。
培养成果
1935年,孙云铸(前排左 2)与中山大学地质系师生合影
中国很多地质工作者都受教于孙云铸,许多人成长为地质各学科造诣很深的专家。截至1979年1月,其中有44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3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孙殿卿院士, 地质学家郭文魁院士, 煤田地质学家韩德馨院士,地质学家张炳熹院士,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家郝诒纯院士,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院士,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杨遵仪院士,沉积矿床学家叶连俊院士,地质学家董申保院士,环境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29年 | 中国古生物学会创始会员 |
1948年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22年 | 《中国古生物志》编委会委员 |
1924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25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26年 | 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副主席兼地层组(第三组)主席 |
1929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29年 | 中国古生物学会会长 |
1931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32年—1933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34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42年 | 云南地质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
1943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44年—1945年 | 横断山脉(保山地区)地质调查队队长 |
1948年 |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48年 | 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 |
1949年—1950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50年 | 中国科学院学术顾问专门委员会古生物组委员 |
1950年 |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
1951年 |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支社主任委员 |
1951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秘书长 |
1951年—1963年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52年 | 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52年 | 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4年—195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56年 | 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8年 | 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委员 |
1958年 | 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1959年—1964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64年—197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家庭背景
孙云铸与妻子杨慧芳合影
孙云铸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孙云铸在兄弟中年龄居长。婚姻家庭
孙云铸的妻子是杨慧芳,儿子是孙越。
1933年,孙云铸(二排左5)与地质界前辈合影
“孙云铸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他对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不少领域中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在地质教育方面的贡献有深远的影响。”(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评)“孙云铸院士为了科学事业,为了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工作,为中国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质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孙云铸教授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三叶虫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一位一专多能的古生物学大师,是中国地质学界各分支学科的共同导师。”(北京大学评)
孙云铸故居
孙云铸故居
孙云铸故居位于高邮市高邮镇梁逸湾孙家巷3号,建于中华民国时期。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