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 编辑

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童第周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在北京病逝。

童第周、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童第周

别名:字蔚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2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1979年3月30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成就:文昌鱼发育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出生地: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

性别:男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童第周求学布鲁塞尔童第周求学布鲁塞尔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

1918年,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

1922年,童第周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本来宁波效实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可是毕业那一年,在老家的大哥病了,童第周只好放弃上大学,回老家去管家。

1923年,先考北京大学和南京的东南大学,都没有考上,后来就在上海复旦大学做特别旁听生,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

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童第周二哥介绍其到浙江省桐庐县,任县建设科科长;同年,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留学之路

童第周童第周

1930年,童第周乘火车从满洲里经前苏联到比利时比京大学(今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学的天地里拼搏进击着。那段时间,他的导师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层薄膜剥掉。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怎么也去不掉那层膜。童第周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刺一下,卵瘪下去了,一下就剥开了。达克教授对这个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天份感到欣喜万分。

1931年夏天,童第周的导师带着他来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要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童第周再次顺利完成,让云集此地的国际同行十分钦佩;同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出于热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发动中国留学生,组成中国学生总会,并被推举为负责人。童第周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最终被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判处两个星期的徒刑,缓期执行。

毅然回国

童第周先生童第周先生

1934年,获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年底,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回到中国,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国立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

1938年,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任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夫人叶毓芬在同系任教。

1947年6月,国立山大学生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和签名运动,童第周第一个在抗议书上签了名。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于1949年3月回到国立山东大学。

1949年3月,中国即将解放前夕,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克服了种种阻力,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再次回到了国立山东大学;同年6月2日,青岛解放,童第周应“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筹备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筹委会会议,利用这个机会,他找到中国科学院筹建组领导竺可桢教授,迫切地向他提出了建设中国海洋研究机构的设想。

1964年,童第周等在莱阳路28号合影留念1964年,童第周等在莱阳路28号合影留念

1950年,他受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

1951年,童第周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52年8月3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

1956年,童第周等海洋科学家参与制定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开发方案”作为国家重点科学技术任务之一,被列入《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国家科技十年规划》。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9年该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长。

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9年3月6日,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做报告时,过度劳累的童第周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同年3月30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果

长期以来,童第周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早年,他在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卵子发育能力研究方面,有过独特的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又特别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国际上提供了系统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又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等一起,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这同时,他还在防治海洋有害生物、人工养殖经济水产动物、开拓培育经济鱼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童第周

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在对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在对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中,证明了在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使他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的研究

动荡的日子里,他在经典胚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很大突破,引起国际瞩目。童第周与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在原肠期和神经板初期,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从头到尾逐渐减弱的,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还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引起的,这种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了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关于童鱼的实验研究

童第周与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讨鲫鱼和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从而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吴作人创作的《睡莲金鱼图》

春天是金鱼繁殖的季节,为了探索生物遗传性状的奥秘,年过花甲的童第周,开始了新的探索。他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作为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里,童第周坐在实验台前,助手们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实验前的准备。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这个叫做核酸诱导的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设想。金鱼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童第周将这些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注入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是否有影响,看看由这种金鱼受精卵长大而成的金鱼的性状是否会发生变化。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种类,来作类似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设想。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

关于文昌鱼发育的实验研究

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的祖先。童第周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在青岛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的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显微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童第周等所证明的文昌鱼卵这些早期发育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方面工作也支持了他后期关于核质关系研究的论据。他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细胞遗传研究

童第周对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40年代开始的实验结果中就证明了在金鱼的卵子中,赤道线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边,卵子含有一种有关个体形成的物质,它在发育的早期由植物极性逐步流向动物极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他在这方面的论文是鱼类实验胚胎学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时,他发现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方向,而是细胞质也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 ,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诱发和抑制。这便是被称谓的核质关系理论。

细胞核移植技术

海鞘与胚胎研究

童第周关于海鞘的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进行的。他的研究证明了其胚胎发育中有些组织器官是有可塑性的,纠正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其发育属于严格镶嵌型的见解。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他在鱼类早期发育的实验研究中,还证明了鱼卵受精后原生质向动物极流动,其组织中心在受精后不久就建立起来了。这一现象,可能在脊椎动物的发育中具有普遍意义。在这期间,他对于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的研究,断定了纤毛运动方向对中胚层组织的依赖性,后者可能通过化学物质产生影响,由此,他探讨了胚胎组织的极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童第周开始注意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核质关系。他与合作者还研究了核酸对金鱼性状的诱变作用,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发表了论文。他的科研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这就是从卵子在受精前后的结构到细胞质与细胞核在发育中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细胞质在性状遗传中的作用。

金鱼细胞核移植

童第周童第周

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把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角皮鱼卵内,发现移核后幼鱼的早期性状似乎是根据细胞质的。他把鲤鱼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鲫鱼受精卵内,发现卵发育到成体后有些性状介于二种鱼之间。

这二种情况都显示卵的细胞质对性状形成的影响,他还发现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角皮鱼卵子中,发育到一定时期再移回金鱼受精卵,有时能产生出角皮鱼和金鱼杂交胚胎的性状,很可能金鱼细胞核在角皮鱼细胞质中短暂停留,也会受到某种影响。

他曾设想通过移植细胞核来进行育种:把两种不能杂交的鱼的优点结合起来,并使之遗传下去。他的研究,为动物育种提出一个新的、可能的途径。

论文著作

论文:《细胞质对细胞核的活动和遗传性状表现的作用》

专著:主要论著有《追求生命真相》《鱼类细胞核的移植》《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文昌与卵子8细胞和16细胞时期动物性板球和植物性半球细胞配合的研究》等32篇

教学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童第周一方面忙着组织教学工作,一方面继续科研工作。童第周倡议为青岛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49年10月26日,童第周和曾呈奎联名给中科院筹建人员陶孟和与竺可桢写信,提出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建议。在他们的努力之下,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海洋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莱阳路28号成立,童第周为主任。尽管研究成就卓著,童第周仍然在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他用自己的终身所学,带领学生走向生物学的深层研究领域。

1951年3月,华岗就任山东大学校长,童第周任第一副校长,陆侃如为第二副校长,“可谓山大的三驾马车”,尽管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和科研任务,童第周仍坚持给学生上课,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他光辉的学术思想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社会职务

编辑

童第周历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个人生活

编辑

无私奉献

叶毓芬叶毓芬

童第周和叶毓芬既是浙江同乡,又同在宁波读书。在童第周的鼓励和帮助下,叶毓芬勇敢地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束缚,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1930年,28岁的童第周大学毕业,担任助教,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叶毓芬的大学生活费用从此才算有了基本保障。此时,童第周得到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叶毓芬为了童第周的前途,毅然支持童第周出国深造。决定作出后,他们一同回到宁波,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一对新婚夫妇,从此分隔两地。在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他租住了一间狭小的阁楼,渴了喝白开水,饿了吃面包干,虽然申请到奖学金,却迟迟未见结果。在中国国内,妻子叶毓芬大学毕业前夕生下了第一个女儿。那时,毕业即失业,何况一个年轻母亲。

内外交困的时刻,他们的老师蔡堡教授为叶毓芬找到一个大学助教的职位。从此,叶毓芬在从事教学、养育孩子的同时,又挑起了资助丈夫的重担。她从很少的薪金中,把积攒下来的钱全部寄给童第周,还变卖了结婚时亲友赠送的首饰,挤时间写文章换取稿费,千方百计支持丈夫在国外攻读。

举案齐眉

“十年动乱”时期,童第周夫妇曾被一些人当做“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判。他们的爱情生活又一次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人强迫叶毓芬揭发检举童第周,叶毓芬横眉冷对、斩钉截地拒绝了,对方厉声斥责她,叶毓芬从容地回答道“我了解他,才要保他”。

学术伉俪

童第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凝结着叶毓芬的心血。有人统计,夫妇俩合作的科研论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69%以上。童第周、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获奖记录

编辑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童第周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人物轶事

编辑

水滴石穿

童第周

童第周的父亲是村里的私塾先生,在这个小山村里,他家还称得上 “书香门第”。童第周小时候好奇性强,脑子里好像装满了“为什么”似的。一天,他在屋檐下的阶沿上玩“跳房子”的游戏,突然发现石板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手指头大的小坑。咦,这是谁凿的呢?凿这一溜小坑有什么用呢?他把父亲从屋里拉出来接连问了几个为什么。父亲一看笑着说:“小傻瓜,这些坑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滴出来的!”童第周不相信,把小脑袋一歪:“爸爸骗人!檐头水滴在头上一点不疼,它还能在那么硬的石板上敲出坑来?”他父亲耐心地解释道:“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来,但是,长年累月不断地滴,不但能滴出坑来,而且还能敲穿洞呢。古人老话‘滴水穿石’呀!”

童第周对这个道理虽似懂非懂,却十分惊奇。终于等到了一场大雨来直接证实父亲的话,他静静地坐在门槛上,看檐头水一滴一滴地滴在石板上,多么齐心,多么顽强,他心想,年长日久,自然水滴石穿了。于是逐渐领悟了父亲的话。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少年立志

童第周

童第周考取宁波效实中学后,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小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寝室传出了“小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新闻,引起了关心他的同学和老师的担忧。一天深夜,教数学的陈老师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期末考试,童第周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昂贵显微镜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要研究胚胎学,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为了弄这些设备,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

毛泽东会见童第周等科学家毛泽东会见童第周等科学家

一天,童第周在镇上的旧货摊上见到了一架显微镜。于是童第周返回家中拉着夫人出门,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旧货摊,老板打量着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是真心想买的,所以要价六万块,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晚上,他们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老板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终于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且常常停电,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人物评价

编辑

童第周鞠躬尽瘁,把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真正实践了他"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的入党誓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评)

童老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和优秀的教育家。在我国科学界群星灿烂的太空里,他是一颗光芒夺目的大星。(人民网评)

童第周先生无论在从事教育还是从事科研工作时,以非凡的努力,培养出一批知名科学家,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建树。现在,童第周先生的学生,以及他的学生的学生,第三代、第四代学生,遍布国内外。童第周先生开创的科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童第周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地战斗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不以“大科学家”自居,经常亲自动手做实验,看结果写论文,事必躬亲,为广大科研人员做出了榜样,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戴和敬重。(新华社青岛支社社长张荣大评)

童第周、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后世纪念

编辑

座谈会

2002年,童第周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座谈会。

童第周雕塑

2012年,为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民盟青岛市委在青岛举办了以“弘扬童第周先生科学精神,促进海洋科学事业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

图片展

2012年10月26日,山东大学举办了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图片展。

雕塑

2005年7月,童第周雕塑在宁波高教园区院士雕塑园内“安家落户”。

2008年5月,童第周雕塑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场台阶处落成。

铜像

2012年10月20日,宁波效实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举行,并举行童第周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下一篇 杨钟健

上一篇 黄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