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和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钢铁冶金学家

孙德和孙德和

孙德和(1911年8月21日—1981年7月21日),安徽桐城人,冶金学家,钢工程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孙德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工程师学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获德国阿享工科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孙德和系统地研究了钢中含氢、真空测氢和真空冶炼对不同钢种含氢的影响;创制了真空钢液取样测氢和氧的仪器;主持了中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大冶钢厂的扩建工程总体设计;积极推进和指导中国第一个氧气转炉厂、连续铸钢、钢水真空处理和炉外精炼等项目的实验和工程设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孙德和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21日

逝世日期:1981年7月21日

毕业院校: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

人物生平

编辑

青年时代孙德和院士青年时代孙德和院士

清宣统三年(1911年)9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安徽省桐城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

民国十九年(1930年),南开大学预科毕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清华大学机械系进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德国,同年冬,入柏林工科大学钢铁冶金系选读铸造与钢铁冶金专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转入德国亚琛工科大学矿冶系,师从德国治金学家琵沃瓦斯基(E·piwowarskg)教授与埃伦德(W·Eilender)教授。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始了氢在钢中作用与行为规律的研究。

钢中氢钢中氢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完成题为《氢在人工充氢的各种含金钢及工业纯铁中,氢的吸收与逸出速度的研究》的论文,以杰出成绩获工程师学位。

民国二十八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9年——1940年),在德国克虏伯联合钢铁企业,任炼钢工程师。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受埃伦德教授之聘,任助教与研究生,继续研究钢中氢问题。

民国二十九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0年——1943年),德国亚琛工科大学钢铁冶金系博士研究生,并任助教。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完成《钢中氢的研究》的博士论文,再次以“杰出”成绩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受聘于柏林施攀道钢厂任炼钢工程师。

1969年的首钢1969年的首钢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945年,在德国柏林施攀道钢铁厂及其研究所任冶金工程师。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留德中国学生推举孙德和为负责人,组成战后第一个留德中国学生归国团,辗转4个多月,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抵达上海。

1946年——1948年,任同济大学机械系教授,无锡开源机器厂厂长。

1949年——1952年,任上海钢铁公司副经理兼上钢三厂厂长。

1949年5月,担任了上海钢铁公司的副经理,负责全公司各厂恢复与扩大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并兼任上海第三钢铁厂厂长。

1952年——1955年,任重工业部钢铁局设计公司大冶特殊钢厂工程设计总工程师。

钢中氢钢中氢

1955年——1981年,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院(后改为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任专业总工程师、冶炼处处长、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及院副总工程师。

1975年,在国务院召开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孙德和提出许多建议。

1979年,重病缠身,仍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部分“总设计师”的角色。

1981年7月21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德和系统地研究了钢中含氢、真空测氢和真空冶炼对不同钢种含氢的影响创制了真空钢液取样测氢和氧的仪器。主持了中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大冶钢厂的扩建工程总体设计。积极推进和指导中国第一个氧气转炉厂、连续铸钢、钢水真空处理和炉外精炼等项目的实验和工程设计。

学术论著

1、孙德和.《UntersuchungüberdasverhahendesWasser-StoffsinmitH2angereichertenW-,Mo-,V-,Nb-,Ti-,Zr》.Cr.Ni-Mo-,Cr-Ni-Mo-Nb-,austenitischenStahlenundArmcoeiseninBezugaufH2-AufnahmeundAb-gabegeschwindig-keit.(工程师学位论文)德国亚琛工科大学,1939.

2、孙德和.《UberdenWasserstoffimStahl》.(博士学位论文)德国亚琛工科大学,1942.

3、WernerGeller,孙德和.《Wasserstoff-undSauer-stoffbes》.timmungimStahl.ArchivfürdasEisenhüttenwesen,1943/1944,17(7/8)期:159-162.

4、孙德和,FranzWillems,《WernerGeller.ZurWasserstoff-bestimmungimfestenStahl》.ArchivfürdasEisenhü-ttenwesen,1943/1944,17(9/10):207-210.

5、WernerGeller,孙德和.《EinflussvoLegierungszusatzenaufdieWasserstoffdifusionimEisenundBeitragzumSystemEisen—Wasserstoff》.ArchivfürdasEisenhü-ttenwessen,1950,21(11/12):423-430.

学术交流

孙德和院士在亚琛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氢在钢中的作用研究孙德和院士在亚琛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氢在钢中的作用研究

在1956年制订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会议上与1957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孙德和与其他几位冶金学家联名倡议发展中国氧气转炉炼钢。

1975年在国务院召开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孙德和提出许多建议,如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要运用中国国内外两种资源,可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铁矿;为解决资金短缺,可向国外出口煤炭,发展远洋船队;在东南沿海有深水港,可建设现代化钢铁大型厂,改造旧厂,更新装备,并采用新技术;提高钢铁产品质量;加强科研与设计力量;企业要注重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实行计件工资制等。以上意见,部分被收录到《关于加速钢铁工业十六条》的建议书中。该建议书为当时整顿钢铁工业起了重要引导作用。

人才培养

1964年,孙德和作为提升法钢液真空处理装置的带头人之一,培养了一批设计人员。不仅包括北京钢铁设计院,还有鞍钢设计院、上海冶金设计院、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以及上钢一厂的有关技术人员,他们中大多数成为发展炉外精炼的技术骨干。

荣誉表彰

1942年7月,孙德和作为最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被亚琛工科大学授予“博尔歇斯奖牌”。

1955年,孙德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授予孙德和“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奖状。

社会任职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德和历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矿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钢铁三厂厂长、总工程师,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上海钢铁公司副经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

1955年孙德和受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学术委员会委员;1957年受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冶金组成员;他还是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7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

编辑

推迟手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德和身心受到摧残,健康每况愈下,却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参加鞍钢的改扩建规划和本钢的扩建设计、全国转炉与连铸情况考察以及援助阿尔巴尼亚冶金联合企业工程论证等,为参加论证会甚至推迟了预约的手术治疗时间。

无私贡献

1964年,孙德和为上钢一厂三车间设计建立15——30吨提升法钢液真空处理装置,因为当时参加设计的人多数是年轻人,缺乏经验,加上当时能获得的国外参考文献亦很少,孙德和一方面拿出自己搜集到的全部资料,供他们参考;另一方面由他本人讲授提升法真空处理原理、设备组成及功能,启发设计人员按其原理与功能要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开发。

深入一线

1964年下半年,孙德和为鞍钢第二炼钢厂建设一套100吨提升法钢液真空处理装置,他率领北京钢铁设计院有关人员前往鞍山,帮助拟定设计方案,还亲自下现场帮助落实。孙德和的赤诚无私的指导,使鞍钢设计人员极受感动,干劲倍增。初步设计很快完成。

人物评价

编辑

孙德和是中国钢中氢气行为规律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氧气转炉炼钢和炉外精炼等技术工业化的开拓者之一,为上海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集冶金学与工程学为一体,为中国冶金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孙德和一生勤奋,为人谦逊,知识渊博,技术精湛。他集冶金理论与技术开发以及工程设计为一体,是中国冶金科技界杰出的人才之一,被誉为“钢铁泰斗”。(清华大学评)

“勤奋工作、品学兼优”。(克虏伯钢铁公司评)

“孙德和有超群的勤奋,少见的敏捷才思,娴熟可靠的实验技能,执著的献身精神。”(德国亚琛工科大学矿冶系钢铁冶金研究所所长埃伦德评)

“孙德和总工程师是迄今我在中国遇到的最有学识的钢铁专家。”(苏联设计专家组组长别列卡契评)

孙德和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的“巨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椿芳评)

下一篇 王曰伦

上一篇 纪育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