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元爔 编辑
邹元爔(1915年10月6日-1987年3月20日),字立清,浙江平湖人。冶金学家,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33年邹元爔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1937年大学毕业后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先后担任冶金室练习生、长沙精铜炼厂工务员、重庆炼铜厂助理工程师、云南钢铁厂副工程师;1942年获国家“林森奖学金”官费留学美国,进入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1947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学科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资源委员会南京钢铁事业管理委员会工程师,以及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研究员、室主任;1957年承担了攀枝花铁矿炼试验任务 ;1958年参与创办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冶金系;196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并担任副所长 ,1978年6月任所长 ,1983年12月任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7年3月20日逝世于上海。
邹元爔主要研究化学冶金和半导体材料 。
中文名:邹元爔
外文名:Zou Yuanx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平湖县
出生日期:1915年10月6日
逝世日期:1987年3月20日
毕业院校:卡内基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字:立清
身份:教育科研工作者
邹元爔
1915年10月6日,邹元爔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乍浦镇。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毕业于稚川中学、杭州高级中学。1929年入浙江省省立高级中学
1933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1937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之后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先后担任冶金室练习生(1937年—1938年)、长沙精铜炼厂工务员(1938年—1939年)、重庆炼铜厂助理工程师(1939年—1941年)、云南钢铁厂副工程师(1942年—1943年)。
194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国家“林森奖学金”官费留学美国。
1943年,进入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
1947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学科科学博士学位。是年6月回国,担任资源委员会南京钢铁事业管理委员会工程师,以及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47年—1952年)。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至1961年),从事化学冶金和半导体材料研究。50年代,参加九三学社。
1953年,中国科学院“两矿”(白云鄂博铁矿和大冶铁矿)领导小组组长周仁任命邹元爔为白云鄂博铁矿石高炉冶炼研究任务的技术总负责人。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8年,参与创办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冶金系,后曾任该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材料科学系名誉主任等职。
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6月任所长。
1983年12月,退居二线,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名誉所长 。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然,逝世于上海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初,邹元爔和周仁合作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高炉冶炼中氟的行为和冶炼过程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含氟铁矿高炉冶炼问题,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1957年承担了攀枝花铁矿炼试验任务,在国际上首先采用钒钛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实现了风口喷吹新技术。20世纪60年代后致力于半导体材料和有关高纯金属及其物理化学研究。领导研制出高纯金属镓、磷、砷等,为中国高纯金属研究和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致力于砷化镓材料质量的提高及缺陷的研究,用物理化学观点研究结构缺陷,提出砷化镓结构缺陷模型的新理论。
邹元爔的研究涉及熔渣和金属中组分的活度、渣和金属间的平衡、火法和湿法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所完成的大量二元系、三元系冶金体系中组分活度和金属间化合物生成自由能的研究,为冶金物理化学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其中不少内容已被收入大学教科书和大百科全书。此外,在活度测量中,邹元爔打破了黑色冶金工作者常用铁作金属相的传统做法,采用某些有色金属相,然后借助变通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和两组元活度系数之和或商来分别求得各组分的活度,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国际上长期存在的坩埚材料选择和化学反应设计以及微量元素活度测定等难题。
项目承担&成果奖励
时间 | 奖励名称 |
---|---|
1956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65年 | 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 |
198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83年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1985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参考资料: |
学术论著
1952年起,邹元爔创建并领导了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工作,完成了《氟对高炉炉渣粘度、熔化性及脱硫力的影响》等120余篇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分别刊登在《中国科学》、《金属学报》和《科学通报》等学术刊物上,著有《冶金过程理论》、《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等。
期刊论文
时间 | 论文名称 | 作者 | 期刊信息 |
---|---|---|---|
2016 | 中秋夜怀增瑾隔离在安化路宿舍 | 邹元爔 | 中华诗词,第7期 |
1988 | 用物理化学方法鉴别砷化镓中最主要深能级EL2的本性 | 邹元爔,汪光裕,莫培根 | 物理学进展,第4期 |
1987 | GaAs中最主要的深能级缺陷(EL2)本性的研究 | 邹元爔,汪光裕 | 稀有金属,第1—4期 |
1987 | 化学原理在GaAs缺陷研究中的应用 | 邹元爔 | 稀有金属,第5期 |
1987 | GaAs 中某些缺陷间的相互关系 | 邹元爔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第4期 |
1986 | 砷化镓中的EL2及应变模型 | 邹元爔 | 稀有金属,第1—4期 |
1983 | 砷化铟中的剩余施主和高纯砷化铟晶体的生长 Ⅰ.砷化铟的浅施主——总受主关系和剩余施主本性的推测 | 邹元爔 | 应用科学学报,第2期 |
1983 | 半导体材料技术与科学的进展 | 万群,邹元爔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第4期 |
1980 | 砷化镓—镓铝砷双异质结激光器慢退化机理的初步分析 | 邹元爔 | 电子学报,第1期 |
1980 | 液态 La2O3—CaF2和 La2O3—CaF2—CaO—SiO2渣中 La2O3的活度 | 王常珍,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77 | 砷化镓和有关化合物的深能级结构缺陷及其实际含义 | 邹元爔 | 稀有金属,第2期 |
1965 | 铟在液态铅锌间的分配 | 李爱珍,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3期 |
1965 | 铅、锡、镁在液态镓汞间的分配 | 李爱珍,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65 | InSb化学比的电化学研究 | 姚林声,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9期 |
1964 | PbO—BiO(1.5)熔体中的活度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1期 |
1964 | Mg3Bi2,Ca3Bi2,CaMg2Bi2及K9Mg6Bi7的生成自由能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64 | Mg2Si,Mg2Pb及Mg2Sn的生成自由能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3期 |
1964 | 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3期 |
1964 | 铟—锑和锡—碲系的热力学数据与相图的关系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64 | 碳化钙和液态铅、锡、银间的平衡 | 郑文陞,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63 | 氢在硅酸盐熔体中溶解度数据的解释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6期 |
1963 | Cu2S—FeS 熔体中的活度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1期 |
1963 | 液态铅、锡中氪溶解度和空穴体积间的关系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5期 |
1963 |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lubility of Krypton an | 邹元爔 | 中国科学(英文版),第10期 |
1963 | 转炉型渣中硫挥发速率的初步研究 | 潘鸿芳,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7期 |
1963 | 液态高炉型渣中 MnO 的活度及还原速率 | 王渭源,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1期 |
1963 | PbCl2—SnCl2和 PbCl2—CdCl2熔体中的活度 | 徐元森,邹元爔 | 化学学报,第3期 |
1963 | 高炉型渣中氧化钒还原的物理化学 | 赵彭年,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1期 |
1963 | 铁-钛-碳及铁-硅-钛-碳熔体中钛与碳的溶解度 | 彭瑞伍,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62 | 希有金属氧化物还原的某些热力学问题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1期 |
1962 | 变压器钢真空脱硫和脱氧机理的分析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6期 |
1958 | 钢脱氧的物理化学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3期 |
1958 | Fe——Ti——C系中Ti与C的溶解度 | 彭瑞伍,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16期 |
1957 | 矽、铝、锰脱氧数据与脱氧产物组成的关系 | 邹元爔,蒋新元,许康 | 金属学报,第3期 |
1957 | 锰在液态Fe—Mn—C合金内的活度 | 王渭源,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9期 |
1957 | 高炉炉缸内化学平衡的考察 Ⅱ.矽—硫、矽—碳和矽—锰平衡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1期 |
1956 | 高炉炉缸内化学平衡的考察 Ⅰ.锰—硫平衡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4期 |
1956 | 液态高炉型熔渣的热力学 Ⅰ.液态高炉型熔渣内 SiO2与 CaO 的活度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56 | 液态高炉型熔渣的热力学 Ⅱ.一个新的碱度公式在生铁脱硫平衡方面的应用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56 | 液态高炉型熔渣的热力学 Ⅲ.液态高炉型熔渣内 MnO 的活度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3期 |
1956 | 铁碳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Ⅲ.铁碳相图介稳平衡部分的热力学分析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3期 |
1956 | 铁碳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Ⅱ.铁碳相图稳定平衡部分的热力学分析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2期 |
1956 | 铁碳系统的热力学研究 Ⅰ.液态铁碳合金的热力学 | 邹元爔 | 金属学报,第1—4期 |
1956 | 对化学冶金研究方向的一些意见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1期 |
1956 | 钛冶金及其合金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5期 |
1956 | 液态铅—银、银—铝、铁—铝等二元系内的活度及铝脱氧常数的计算 | 邹元爔,伊立奥特 | 化学学报,第1期 |
1955 | 关于钢液或铁液中加镁法的一个建议 | 邹元爔 | 科学通报,第11期 |
从钴土矿提炼纯钴之研究 Ⅱ.钴液的提净与电解 | |||
1952 | 从钴土矿提炼纯钴之研究——Ⅱ.钴液的提净与电解 | 邹元爔,沈邦儒,杨倩志 | 科学通报,第8期 |
1951 | 从钴土矿提炼纯钴之研究—Ⅰ.钴的浸出 | 邹元爔,沈邦儒,杨倩志 | 科学通报,第10期 |
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前身为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在1955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当时邹元爔率先招收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硏究生两名,这就是中国科学院也是新中国首批研究生。从1955年至1965年十年期间,邹元爔招收培养了10名。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和招考研究生,其中80多名考生报考邹元爔导师的,按招生计划他只招收2名研究生,后经调剂录取为4名与彭瑞伍导师一起带。邹元爔培养的历届研究生个个按时开题进行论文实验工作,完成学业大部分留所工作,也为兄弟研究所输送科研新生力量。邹元爔担任所长期间,贯彻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他治学严谨,崇尚科研道德。上海冶金研究所获得4个搏士、7个硕士专业(共12个研究方向)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来源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 ||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 | ||
中国化学学会理事 | ||
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
|
邹元爔出身于职员家庭。其父邹宏宾是早期同盟会会员,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博物学硕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母亲知书达理,曾帮助过辛亥革命。邹元爔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
邹元爔兼擅文学,身后留下的诗词不下400余首 。
邹元爔的贡献不仅在于将冶金物理化学的原理延伸到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中,更重要的是他将固体半导体材料缺陷和冶金熔体这两个看来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统一于化学这门基础学科之中,为物理化学的应用、发展和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邹元爔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敬老爱幼;他关心同仁、同窗校友、朋友,关心青年学子 。(中国科学院评)
纪念邹元爔先生逝世十周年
在纪念邹元爔先生逝世十周年时,由他培养的历届研究生王渭源、彭瑞伍、姚林声等研究员、汪光裕博士以及冶金所同仁陈志良同志辅佐邹先生夫人廖增瑾女士,整理编辑从四百多首遗诗中挑选了二百多首出版了《邹元爔诗词选》,学习和弘扬邹先生的高贵品德 。
纪念邹元爔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1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举办纪念邹元爔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还邀请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李爱珍,邹元爔先生的学生蒋新元、汪光裕及其家属代表邹爱民等参与座谈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