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传曾 编辑
戴传曾(1921年12月21日—1990年11月18日),男,浙江宁波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
戴传曾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同年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11月18日逝世。
戴传曾主要从事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和核电安全方面的分析研究。
中文名:戴传曾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1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1990年11月18日
毕业院校:英国利物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生地:浙江宁波
1921年12月21日,戴传曾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月湖边的紫薇街。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并担任任西南联大助教。
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
1952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探测器组组长。
1965年,任北京194所副所长。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副所长。
1990年11月18日逝世,终年69岁。
戴传曾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戴传曾指导并参加研制成中子衍射谱仪等多种仪器并用其开展了有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型电磁分离器等多种仪器研制和核潜艇动力堆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领导研制成微型反应堆并开发了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技术。
戴传曾在中国核电领域奇迹般地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台“东风一号”中子晶体谱仪、第一台中子衍射谱仪、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堆、第一批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
由戴传曾带头研究的卤素盖格计数管的生产工艺,填补了中国核探测技术空白。同时还研制成了强流管,并研制成手提式检测仪表,为中国防化兵及时提供了装备。
戴传曾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材料热室的工艺、施工设计,使项目内容和规模接近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为中国材料辐照实验研究开创了条件。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获奖项目 | 获奖等级 |
1956年 | 核探测技术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87年 | 微型中子源反应堆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利用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 | 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学术论著
1、李吉根, 俞尔俊, 戴传曾. 秦山核电厂SGTR事故及其处置研究. 1996.
2、戴传曾. 压水堆核电站的安全问题. 核科学与工程, 1984(02):5+9-16.
3、李吉根, 俞尔俊, 戴传曾. 秦山核电厂SBLOCA分析研究. 核科学与工程, 1990(04):5+15-23.
人才培养
戴传曾培养的学生有李德平,唐孝威等。
在戴传曾努力下中国与美国核管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派业务骨干到中国国外培训,多次派研究人员参加国际交流,为在中国开展核电安全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荣誉表彰
1957年,戴传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 国际核安全咨询顾问组(INSAG)首任成员 |
1985年 | 国际原子能机构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 |
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核动力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 |
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计量学会名誉理事 | |
核动力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 |
《核科学与工程》副主编 | |
《核动力工程》副主编 | |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 |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兼原子能评议组组长 |
家庭背景
戴传曾的祖父是戴季石,他是光绪年间的举人,住宅称为访庐。戴传曾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戴氏家族是宁波有名的“书香门第”之一,祖辈都是教育工作者,戴传曾的父亲戴轩臣先生是宁波有名的中学教师,教授数、理、化。
人物语录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为了救国。
“四年的大学生活,正值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艰苦而又难忘。在大学期间,我更觉得‘知识就是力量’是千真万确的,更进一步认识了‘科学救国’的道理。”
风雨同舟共建核能三十载,感君子德高才广为我楷模;重任在膺突罹恶疾仅匝月,慨扁仓竭智尽术难挽鹤翔。(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评)
戴传曾为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突出贡献。(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