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裕 编辑
张文裕(1910年1月9日—1992年11月5日),男,曾用名张少岳,生于福建惠安,高能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 。
张文裕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张文裕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西南联大时期,著名的学生有杨振宁、唐敖庆、李政道等。
中文名:张文裕
别名:张少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惠安县
出生日期:1910年1月9日
逝世日期:1992年11月5日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剑桥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验证了N.玻尔的液滴模型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中国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学位:博士
著名学生:杨振宁、唐敖庆、李政道
张文裕
1910年1月9日,张文裕出生在惠安县涂寨镇宫后村 。
1921年,上过两年私塾的他就到惠安时化小学(现惠安实验小学)插班四年级 。
1923年,小学毕业并以出色成绩考入泉州培元中学 。
1926年,在一所小学一边教学一边自学中学的课程。
1927年,在培元中学校长推荐下被燕京大学物理系破格录取。
1930年,被破格聘为兼职助教。
1931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时在研究生院继续攻读,第二年提为教员。研究生院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
1934年,考取“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剑桥研究生院深造 。
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诺贝尔奖获得者E.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1938年获博士学位。
1938年11月,张文裕回到中国。他到处找朋友、同事,要求奔赴前线,结果四处碰壁。
1939年2月,经过物理学家吴有训介绍,到成都四川大学任教授,半年后又应西南联大聘请任该校物理学教授。
1943年—194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巴尔摩实验室任研究教授。
1949年—1956年,任普渡大学教授。
195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同年,他应邀访问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1958年起,在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
1959年—1964年,他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曾担任中国组组长,并领导一个联合研究组的研究工作。
1972年,他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访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1973年他曾率领中国高能物理代表团出访美国、西欧。
1973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年—1984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
1984年起,改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
1992年11月5日,张文裕因病在北京逝世。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文裕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验证了N.玻尔的液滴模型。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20世纪40年代后期进一步研究确定子和原子核没有强作用,并在子吸收的研究中确证了子的存在,从而开拓了奇异原子物理研究领域。在超子与核子散射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奠基性工作、筹建高山宇宙线实验站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领域&研究成果
张文裕毕生献身于科学研究和中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在放射性同位素、宇宙线大气簇射和奇异原子研究以及多丝火花计数器的发明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尤其在μ子吸收的研究中确证了μ原子的存在,从而开拓了奇异原子物理研究领域。
1943年秋,张文裕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再次远涉重洋到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专门从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学,继续致力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奥秘。1947年,张文裕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almer实验室根据铅、铁和铝箔停止μ子的实验,证明μ子被核俘获后在定态轨道跃迁,同时发射1—5MeV低能光子。实验表明μ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取代核外电子而在轨道上绕核旋转,从而以实验发现了μ子系弱作用粒子和μ原子,国际上称之为“张原子”和“张辐射” 。
1956年回中国后,他推动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的扩建,与肖健共同领导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云室组,做出了高水平的物理工作,培养了一代宇宙线研究者。20世纪60年代初,张文裕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所利用加速器进行高能物理实验,他把当时已知的重子共振态归纳成核子和超子的激发态,提出了一个重子能级跃迁图,并在Λ0超子和核子散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1972年,以他为首的18位科学家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建造高能加速器,开展高能物理研究。1981年,张文裕亲自主持了高能物理研究基地建设调整方案的论证。他征求和听取了中国国内外高能物理学家的意见,在确定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对撞机的物理目标和能区选择上起了关键作用。
主要论著
W.Y.Chang(张文裕).Air-earth eleCTrical current measurement of at- mospheric conductivify.B.S.thesis in Yenching,University,Peipi
W.Y.Chang.Some thermomagnetic electrical and the rmomechanical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iron.M.S.thesis in Yenching University,1
W.Y.Chang and William Band.Thermomagnetic hysteresis in steel.Proceedings of Physical Society of London,1933,45:602.
W.Y.Chang and C.S.Wang(王承书).Continuous records of theatmospheric potential gradient at yenching.中国物理学报,1934,1:93.
W.Y.Chang and Y.M.Hsien(谢玉铭).Electrical insulation of baked soapstone.中国化学学会志,1935,Ⅲ:183.
W.Y.Chang.Some properties of baked soapstones.Science,1935,83:376.
J.R.S.Waring and W.Y.Chang.The formation of radio-phosphorous(30P).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36,A157:65.
W.Y.Chang and A.Szalay.The formation of radio-aluminium28Al)and the resonance effect of Mg25.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of Lon
Resonance effect of nuclear transmutations and formation of radioactive is otopes.Adissertation submitted by W.Y.Chang.Jesus Col
W.B.Lewis,W.E.Burcham and W.Y.Chang.α-Particles fromthe radioactive disintegration of a light element.Nature,1937,139:24.
w.Y.Chang,M.Goldhaber,R.Sagane.Radioactivity produced bygamma rays and neutrons of high energy.Nature,1937,139:962.
C.L.Smih and W.Y.Chang.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range- distribution curve of the radioactive α-Particles from8Li.Procee
C.S.Wang(Mrs.W.Y.Chang)and W.Y.Chang.Analysis ofbeta-disintegration data,PartI.The sargent curves and fermi K.U. The o ies of be
14 W.Y.Chang and C.S.Wang.Analysis of beta-disintegration data, PartⅡ.The probability of beta-disintegration and the complexity
W.Y.Chang.The regularities in energy levels of 1ight nuclei.Phys.Rev.,1944,65:352.
W.Y.Chang and S.Rosenblum.Two simple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cyclotron(vertical)magnetic field with high accuracy.Review of
W.Y.Chang and S.Rosenblum.A simple counting system for alpha ray spectra and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Po alpha-particles.Phys.
W.Y.Chang.Short-range alpha-particles from Po.Phys.Rev.1945,67:267.
S.Rosenblum and W.Y.Chang.A simple counting system for alpha- ray spectra.Phys.Rev.,1945,67:58.
W.Y.Chang.A study of the alpha-ray spectra by the cyclotron magnet. Phys.Rev.,1945,67:589.
W.Y.Chang.A study of the alpha-particles from Po with a cyclotron- magnet alpha-ray spectrograph.Phys.Rve.,1946,69:60.
W.Y.Chang.Low energyalpha-ray spectra and mechanism of alpha- decay.Phys.Rev.,1946,69:254.
W.Y.Chang.Low energy alpha-particles from radium.Phys.Rev., 1946,70:632.
W.Y.Chang.Alpha-ray spectra of RaC and RaC'.Phys.Rev.,1948, 74:1195.
W .Y.Chang and T.Coor.Alpha-rayspectra of RaTh,Th and ThC'.Phys.Rev.1948,74:1196.
W.Y.Chang.Search for heavy particles from stopped mesons.Phys. Rev.,1948,74:1236.
W.Y.Chang.Evidence of low energy gamma-rays(1—5MeV)from stopped negative mesons.Phys.Rev.,1949,75:1315.
W.Y.Chang.A cloud-chamber study of meson absorption by thin Pb, Fe and Al foils.Rev.of Modern Physics,1949,21:166.
W.Y.Chang and J.R.Winckler.Cloud-chamber equipment for study of infrequent cosmic-ray processes.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1949,20:276.
W.Y.Chang.Further experiments on sea-level mesons stopped at thin Pb foils.Phys.Rev.,1949,76:170.
W.Y.Chang.Further experiments on slow μ-mesons stopped at thin Al foils.Phys.Rev.,1950,79:205.
G.Del Castilloand W.Y.Chang.Study o f shower sproduced in lead, carbon and beryllium.Phys.Rev.,1951,81:323.
W.Y.Chang,G.Del Castillo and Leon Grodzins.Penetratingshowers produced in beryllium at sea level.Phys.Rev.,1951,84:582.
W.Y.Chang and G.Del Castillo.Penetrating showers produced in car- bon and lead at sea level.Phys.Rev.,1951,84:584.
W.Y.Chang,G.Del Castillo and Leon Grodzins.Further results from the study of sea-level penetrating showers.Phys.Rev.,1953,89:408.
L.Grodzins,G.Del Castillo and W.Y.Chang.On the two-particle showers from Be.Phys.Rev.,1953,90:361.
W.Y.Chang.Sealevel mesons stopped in thin Pb and Al foils.I,pos sible emission of charged nuclear particles and related events.Phys. Rev.,1954,95:1282.
W.Y.Chang.Sea-level mesons stopped in thin Pb and Al foils.Ⅱ,low energy(1—5MeV)gamma rays.Phys.Rev.,1954,95:1288.
G.Del Castillo,A.Snyder,L.Grodzins and W.Y.Chang.Nuclearinteraction of sealevel cosmicray particles with carbon and lead.Phys.Rev.,1955,98:1163.
Ishwar C.Gupta,Allen L.Sny der and W.Y.Chang.Further resultsfrom the study of Λ°-particles.Bulletin of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1956,Ⅱ(I):186.
I.C.Gupta,W.Y.Chang and A.Snyder.Double-plate cloud-chamber study of Λ°particles.I,classification.Phys,Rev.1956,100:1264.
A.Snyder,W.Y.Chang and 1.C.Gupta.Double-plate cloud-chamberstudy of Λ°particles.Ⅱ,mean decay times of θ and Λ°particles.Phys.Rve.,1956,100:1264.
Ishwar C.Gupta,W.Y.Chang and AllenL.Snyder.Double-plate cloud-chamber study of Λ°particles: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results.Phys.Rev.,1957,106:141.
A.Snyder,W.Y.Chang and I .C.Gupta.Doubleplate cloud-chamber study of Λ°particles:Mean lifetimes of θ and Λ°particles.Phys.Rev. 1957,106:149.
张文裕.由宇宙线(1011-1014eV)引起的高能核作用.物理学报,1961,17:271.
O BoзMожHой CxeMе Обpазования Λ-ιиιιронов Чeре:Йзобаpы В л р-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x ПpиЗн epияx7-8BeV,B.Ф.Bишнeвский,ДуЮaHъцай,B.И.Mороз,A.B.HикитиH,Ю.A.Троян,Ц зян Ⅲаоцзюнъ,ЧжaнBзнъюй,Б.А.IIIaхбазян,Янъу-гyан,жЭTФ,1964,46:232.
К Bопроcy О ПpиMеHиMости Изо6aрHой Mодeли ОбpазоваHия ΛΓипeроHов Вπ- р-Взaи Mодействияx,
B.Ф.ВишHeвский,Д y ю aHь-цaй,В.И.Мороз,Λ.B.Hикитин,ю.
A.Tpoян,ЦзянШао-цзюнь,чжан Взнь-юй,Б.A.Шax6азяH,Я ньy-Гуан,Я ДЁPHАЯфИЗИКA,1965,1(6).
张文裕.“基本粒子”的实验研究近况.物理学报,1965,21:1831.
У пpyгоe PacсеяHиe Λ-Г и п eронов Со Cред HиM ИMпул ъсоM2.7г/cHa Протонах,B.Ф.BишHeвский,Д уюань-цaй,B.И.Mороз,А.B.HикитиH,Ю.A.TрояH,Цзян Шaо-цзюH6,ЧжанBЭнъ-юй,Б.A.Шaxбазян,янъy-гуаH,Я Л ЕРHАЯ ФИЗИКA,1966,3(4).
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在西南联大,张文裕开设核物理课程,名称是“天然放射性和原子核物理”。当时的中国大学能开出这样课程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因此特别吸引人。上这门课的研究生和助教包括杨振宁、唐敖庆、李政道等 。
硕士培养
名称 | 作者 | 学位授予单位 | 学位名称 | 导师姓名 |
小型多步雪崩室的试制、测试及雪崩机制的初步探讨 | 张良生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张文裕 |
荣誉表彰
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张文裕是中国物理学会1932年创立时的首批会员,曾任副理事长。1956年起至八十年代中期曾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副主编、主编。他还曾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他也曾担任第一、二届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张文裕是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
1910年1月9日,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沿海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和一家中药店。兄弟姐妹八人几乎无人识字。由于祖父的宠爱和亲朋老师的关照,排行老四的张文裕唯一幸运地被送去读书。先在村旁的私塾念了两年,以后又上了四年小学。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泉州培元中学。但因兄、姐相继夭折,父亲要他回家干活帮助养家。在小学老师和亲友的劝说和资助下,才勉强同意他继续上学。靠着学校的奖学金和张文裕自己教小学及其他劳动所得,念了三年半中学。中学尚未毕业,由于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张文裕带着培元中学校长许锡安的推荐信,只身来到北京燕京大学。在谢玉铭教授的帮助下,经过补考,张文裕被破格录取,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张文裕与夫人王承书都是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均为中科院院士,但在他们的家中没有一件高档家具。冰箱是40立升的,洗衣机是白兰牌第一代单缸产品。他们视书如命,但除了拥有3个普通书柜之外,更多的书只能挤在4个拉了布帘的小书架上。张文裕弥留之际,向夫人王承书一再嘱托:不为儿孙留任何遗产,将一生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10万元在西藏建一所希望小学——“文裕小学”,3万元给泉州母校培元中学,剩余部分全部交党费 。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李政道和杨振宁意外地发现了祝贺的人群中有自己在西南联大物理系的老师张文裕教授。原来,张文裕教授是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派,代表新中国专程前来向他们表示祝贺的。那时候,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没有加入美国籍(他们是60年代入籍的),他们的护照还是由当年的中国政府签发的。所以严格来说,“1957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很确切,“美籍华裔科学家”应该改为“旅美中国科学家”。
张文裕是中国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一贯重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为发展中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生病期间还坐着轮椅到对撞机工地了解工程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评)
张文裕为中国高能物理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武器立下不朽的功勋 。(泉州晚报 评 )
泉州培元中学“张文裕科学实验楼”
张文裕的母校泉州培元中学将图书楼命名为“张文裕科学实验楼”,由中科院资深科学家严济慈教授题字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