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璋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

唐仲璋唐仲璋

唐仲璋(1905年12月10日—1993年7月21日),福建福州人,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1年唐仲璋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毕业前后在福州理工学校兼生物学教师;1932年在福建省立科学馆任研究人员;1938年在福建医学院担任教师;1939年回到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1940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寄生虫学系当研究生;1945年至1948年在福建省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48年前往美国留学;1949年获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任职于母校,先后担任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1958年担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调到厦门大学工作,任生物学系教授;1978年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7月21日逝世,享年88岁 。

唐仲璋主要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唐仲璋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05年12月10日

逝世日期:1993年7月21日

毕业院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吸虫学》《人畜线虫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编辑

1905年12月10日,唐仲璋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23年6月,唐仲璋毕业于青商高中普通科,之后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学习 。

唐仲璋

1931年,唐仲璋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前、后在福州理工学校兼生物学教师。

1932年,唐仲璋在福建省立科学馆任研究人员,并为中学生物实验员。

1938年,唐仲璋在福建医学院担任教师。

1939年,唐仲璋回到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 。

1940年,唐仲璋到北京协和医院寄生虫学系当研究生,从事寄生虫学的研究。

1942年,唐仲璋担任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1945年,唐仲璋在福建省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48年)。

1948年夏,唐仲璋前往美国留学,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学习。

1949年,唐仲璋获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唐仲璋回国后任职于母校(1950年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福州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又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先后担任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8年,唐仲璋担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唐仲璋调到厦门大学工作,任生物学系教授。

1978年,唐仲璋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0年11月,唐仲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1984年,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学会在厦门正式成立,唐仲璋当选学会名誉会长 。

1993年7月21日,唐仲璋因病在厦门逝世,享年88岁 。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仲璋主要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特别是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的生物学祁流行学研究。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虫的生活交,积累了吸虫系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有:

对日本血吸虫研究:曾首先发现福建日本血吸虫病区及其流行危害状况,华支睾吸虫探讨其幼虫期的发育形态与行为习性,侵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和异位寄生现象,研究了病区和水系关系及中间宿主——钉螺的胚胎发育和分布情况。

对丝虫病的研究:经过多年深入病区调查研究,阐明了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在福建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在中国境内包括福建省的分布规律。

对肺吸虫的研究:早年曾发现福建并殖及其生活史,并与卫氏并殖详做比较。

对钩虫病的研究:阐明了甘薯的种殖对于钩虫病传播的关系,以及中国东南部钩虫病员主要的流行方式。

对华支阜吸虫病的研究:首次报告福建存在流行病区,证明米虾及河虾是福建省农村流行区的传播媒介,补充了淡水虾类能充当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对绦虫病的研究:多年探索西里伯瑞氏绦虫生活史,并进行动物实验,阐明了小红棕色蚂蛹是这种绦虫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六钩蝴虫在它腹腔内发育为拟爱尾蝴虫并能感染哺乳动物

对牛羊胰阔盘吸虫的研究:经长期调查研究和实验,阐明了牛羊胰阔盘吸虫在贝类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包括两期的胞蝴、尾蝴以及子胞勘从蜗牛体内的排出。

又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全面调查,阐明了中国三种阂盘吸虫——腔阔盘、胰阔盘、枝阔盘吸虫的全部生活史、流行状况及其分布地域,详细报告了中国南方农业区、北方草原和高山林带等不同流行区的不同贝类宿主和昆虫宿主,奠定了中国防治本虫病的科学基础。

还研究过禽寄吸虫,如鸡嗜眼吸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状况,发现寄生在家鸭的包氏毛毕血吸虫是南方稻田皮肤疹的病源,阐明寄生经济鱼类与损害鱼苗的龙江血居吸虫、产生“闭口病”的侧殖吸虫及在他建议下由他的女儿唐祟惕阐明危害贝类养殖的溢短吸虫等的生活史及流行规律。

此外,还对西里伯端氏虫、鸡嗜眼吸虫、鸭的包氏毛毕血吸虫和鱼的龙江血吸虫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1993年7月,唐仲璋共发表科学论文近90篇,著有寄生虫学巨著《人畜线虫学》和《中国吸虫学》,并参与编写多部专著,此外他还与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室、南开大学生物系、福建师范大学寄生虫研究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编写《中国动物志》中的《吸虫志》第一分册,他承担了《双腔科》和《嗜眼科》两部分的编写工作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5.06

《中国吸虫学》

唐崇惕,唐仲璋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2

《中国吸虫学》

唐崇惕,唐仲璋编著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1

《唐仲璋教授选集 纪念唐仲璋教授九十周年诞辰》

唐仲璋著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11

《人畜线虫学》

唐仲璋,唐崇惕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47

《论福建省之寄生虫病及病原动物之生态与分步》

唐仲璋著

期刊论文

唐仲璋. 闽江叶形吸虫新种的生活史研究. Current Zoology, 1985(3):49-56.

唐仲璋. 半尾类吸虫包括四新种的描述. Current Zoology, 1981(3):55-65.

唐仲璋. 人畜蠕虫病的防治及其病原生物学. 动物学杂志, 1964(6):65-72.

唐仲璋, 唐崇惕. 牛羊胰脏吸虫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流行学的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5(2):54-90.

唐仲璋. 组织培养中美洲锥形虫发育的研究. 微生物学报, 1953, 7(1):141-150.

唐仲璋. 人畜蠕虫病的防治及其病原生物学. 动物学杂志, 1964(6):65-72.

唐仲璋. 窄口螺侧殖吸虫的发育史及早熟现象. 水生生物学报, 1980, 4(2):231-244.

唐仲璋. 两种侧殖吸虫的生活史及其分类问题的考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2):161-183.

唐仲璋. 钉螺的胚胎发育和生态分布的研究. 福建师范学院学报, 1962(2):215-243.

唐仲璋. 组织培养中美洲锥形虫发育的研究. 微生物学报, 1953, 7(1):141-150.

唐仲璋. 切头涡虫(Temnocephala semperi Weber,1889)在福建省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的研究. 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生物专号), 1959(S1):45-60+282-286.

唐仲璋. 两种淡水鱼类假叶绦虫的生活史. 动物学报, 1982(1).

唐仲璋. 福建假叶绦虫形态和生活史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6(1):37-66.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省数种杯叶科吸虫研究及一新属三新种的叙述(鸮形目:杯叶科). Zoological Systematics, 1989(2):134-144.

唐仲璋, 唐崇惕. 蚴形属吸虫一新亚属新种Cercarioides(Eucercarioides) hoepplii subgen and sp. nov. (Trematoda:Heterophyidae). 武夷科学, 1992:91-98.

唐仲璋, 唐崇惕. 牛、羊二种阔盘吸虫及矛形双腔吸虫的流行病学及生物学的研究. Current Zoology, 1977(3):41-56+117.

唐仲璋, 唐崇惕. 中国裂体科血吸虫和稻田皮肤疹. Current Zoology, 1976(4):39-58.

唐仲璋. 长劳管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Current Zoology, 1981(1):67-77.

唐仲璋, 唐崇惕. 中口短咽吸虫Brachylaima mesostoma (Rud. 1803)Bear,1933的生活. . 动物学报, 1993(1):13-18.

唐仲璋, 唐崇惕. 中国裂体科血吸虫和稻田皮肤疹. Current Zoology, 1976(4):39-58.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白蛉(Phlebotomus fukienensis sp.nov.)新种的描述. 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生物专号), 1959(S1):165-180.

唐崇惕, 唐仲璋. 福建腹口吸虫种类及生活史的研究. Current Zoology, 1976(3):60-75.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双腔科吸虫及六新种的记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4):64-80.

唐仲璋, 唐崇惕. 卵形半肠吸虫的生活史研究. 动物学报, 1992(3):272-277.

唐仲璋, 唐崇惕. 我国牛羊双腔类吸虫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2):13-30.

唐仲璋, 唐崇惕. 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Odhner)吸虫一新属新种. 武夷科学, 1982(1).

唐仲璋, 唐崇惕. 卵形半肠吸虫的生活史研究(Trematoda:Mesocoeliidae). 动物学报, 1992(3):43-48.

唐崇惕, 唐仲璋. 东亚尾胞吸虫(Halipegus)生活史研究及其种类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9(S1):145-152+154-155+303-305.

唐仲璋, 林日铣. 瑞氏条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Janicki,1902)Fuhrmann,(1920)人体感染及分类问题. 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生物专号, 1959(S1):61-71.

唐仲璋, 唐崇惕. 产生皮肤疹的家鸭血吸虫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哺乳动物的感染试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2):1-44.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白蛉(Phlebotomus fukienensis sp.nov.)新种的描述. 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生物专号), 1959(S1):165-180.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省一新种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fukienensis sp.nov.的初步报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2(2):245-261.

唐仲璋, 林秀敏. 东肌吸虫生活史及斜睾总科系统发生的考察. 动物学报, 1973(1):14-28.

唐仲璋, 林秀敏. 中国单脏科三新种一新属的叙述. 动物学报, 1978(3):4-12.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白蛉(Phlebotomus fukienensis sp.nov.)新种的描述. 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生物专号), 1959(S1):165-180.

唐仲璋, 唐崇惕. 福建嗜眼科吸虫种类的记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1):99-106.

唐仲璋, 林秀敏. 中国鲫吸虫生活史及区系分布的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1):81-98.

唐仲璋, 唐崇惕, 唐超.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终末宿主体内迁移途径的研究. 动物学报, 1973(4):18-35.

唐仲璋, 唐崇惕, 陈清泉, et al. 福建省家禽嗜眼吸虫的研究. Current Zoology, 1980(3):39-49.

唐仲璋, 唐崇惕, 崔贵文, et al. 中华双腔吸虫的生活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3):105-121.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1993年7月,唐仲璋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四次,其中三次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二次,四等奖一次),国家教委的优秀科技成果奖及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福建省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和一等奖各一次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牛羊胰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的考察

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扬

1979年

牛、羊肝脏中华双腔吸虫生物学上的研究及新疆矛型双腔吸盟贝类宿主的发现

福建省科技大会二等奖

1981年

牛羊胰吸虫和矛型双腔吸虫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

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8年

《人畜线虫学》(科技专著类)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唐仲璋从大学毕业至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内在福州市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讲述植物、鸟类、昆虫、动物寄生虫、卫生防疫、科学史问题以及人类健康问题,共讲了几十次 。

唐仲璋培养了一批寄生虫学的人才,诸如林宇光、吴淑卿、叶英、徐秉琨、江静波、廖翔华、周述龙、周祖杰、许鹏如、汪溥钦、陈佩惠、何毅勋、熊光华等专家教授,他们都是中国国内医、农院校、研究所以及卫生防疫、畜牧兽医等单位的领导者和学术带头人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55年

全国先进生产者

1978年

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

1980年11月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90年

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0年

首届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情况

唐仲璋的女儿唐崇惕是寄生虫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兴趣爱好

唐仲璋一生留下了感怀、赠答、悼亡等类诗词100余首,表达了他爱国爱家的炽热情怀和投身科学攀登高峰的远大抱负。他在任教于福州理工学校时,一次到闽北深山采集动植物标本,做了一首《山行杂诗》,其中有“偶见垂岩思结屋,晴窗日暖枕书眠”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1964年,他在北方大草原上进行野外采集时,做了一首《双辽草原》,其中“荒原落日不依山,万里征鞍意未阑。冉冉行云随雁远,茫茫草原竞天宽。”表现了他当年的意气风发,干劲十足。1941年,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时做了《去国思》:“寒衾不解温乡梦,起上高栏看晓天。”表达心怀国恨,盼望民族早日独立。1978年,他写的《重过福清县血吸虫病区》:“别有欢欣关一事,解襟探疾示疤痕。”表达了对病区人民消除了血吸虫病的喜悦 。

出版图书

编辑

中国吸虫学

作者名称 唐仲璋

作品时间2005-12

《中国吸虫学》系统介绍寄生性吸虫类病原在动物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人类的危害,及其研究历史,其着重阐述吸虫学在中目的发展。《中国吸虫学》在总论中概括地介绍吸虫类的分类问题,寄生虫的生态学、存在历史及动物地理学,吸虫成虫的器官结构和功能,复殖类吸虫幼虫期无性生殖各世代的结构特征及中间宿主群类,吸虫...

社会任职

编辑

唐仲璋先后担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志》编委、《动物学报》编委、《动物分类学报》编委 。

人物评价

编辑

唐仲璋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绦虫的生活史,积累了吸虫系统发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对防治人畜和禽类寄生虫的病害,促进农业、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评)

唐仲璋毕生致力于寄生虫学研究工作,是中国寄生虫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六十多年来,在日本血吸虫等多种重要人畜寄生虫的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国际公认的突出贡献,有许多学术论文成为经典之作。为中国的寄生虫学和生物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并创立了寄生动物研究室,使之成为中国寄生虫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评)

后世纪念

编辑

唐仲璋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

2004年12月10日,唐仲璋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潘世墨、厦门大学副校长孙世刚、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副主任强伯勤院士,以及来自中国国内外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教授近200人参加了纪念会 。

下一篇 沈其震

上一篇 支秉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