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鉴远 编辑
陈鉴远(1916年6月15日—1995年5月26日),江苏宝应县曹甸镇人 ,生于江苏淮安,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陈鉴远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年获得美国依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得美国叙拉古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任职于北京化工设计院;1965年任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1978年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长;1982年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1985年任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5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陈鉴远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事业的研究工作。
中文名:陈鉴远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淮安
出生日期:1916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1995年5月26日
毕业院校:叙拉古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逝世地:北京
1979年,在南京作“论化工技术开发”的报告
1916年6月15日,陈鉴远出生于江苏淮安。1929年,入读于省立淮安中学。
1933年,考入苏州中学化工科。
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
1948年,获得美国依阿华大学硕士学位。
1950年,获得美国叙拉古大学(今雪城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9月,任职于华东工业部化工设计室。
1954年,任职于北京化工设计院。
1956年,历任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65年,任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
1978年,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长。
1982年,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
1985年,任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5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参观指导,右3为陈鉴远
20世纪50年代,陈鉴远主持设计建成中国急需的磷肥工厂。自1958年起,主持并参与了国防化工新材料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创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化工技术开发程序。先后成功开发了水电解交换法、双温交换法等四种生产重水的工业技术设计建成多套重水、液氢、偏二甲肼、混合甲胺、超氧化物等生产装置。学术论著
截至1995年5月,陈鉴远编著的论著有《高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影响》 《谈谈技术开发》 《用亚硫酸盐法从芦苇制纸之研究》 《对化工过程开发的一些看法》等。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79年 | 中国化工学会南京报告会 | 南京 |
1981年 | 推进剂原材料年会 | 襄樊 |
科研奖励
陈鉴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陈鉴远主持会议
陈鉴远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和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开展了超临界萃取、激光化学、碳纤维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邀聘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来校执教;开展与外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工作,提高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化工科技人才。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8年 |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
1989年 | 国家设计大师称号 |
1993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 | |
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5年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5年 | 化学工业部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0年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0年12月 | 化学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
1993年12月 |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
家庭成员
1994年,陈鉴远和妻子李鸣皋与家人在密云水库
陈鉴远兄妹共五人,他排行老大,下面有陈铭远(二弟)、陈钟远(三弟)、陈镇远(四弟),还有一个妹妹。婚姻家庭
陈鉴远的妻子是李鸣皋。
陈鉴远(左1)在日本访问期间
“中国化工科研顶峰上的伟人之一——陈鉴远为中国的化工事业鞠躬尽瘁,立下丰功伟绩,为人类科研发展奋斗终生,作出无私奉献。”(《今日科苑》评)“陈鉴远是中国化工新材料事业、磷肥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国防化工产品的需要作出了重大贡献。”(东南大学评)
“陈鉴远名震化工界,誉满中国国内外,是冉冉升起的化工新星。”(江苏省淮安中学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