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鸿 编辑
沈鸿(1906年5月19日-1998年5月20日),浙江海宁人,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高级工程师,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总设计者。
沈鸿于1917年因病从米业小学辍学,小学四年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全部正规教育;1919年—1931年在上海“协太新”布店当了三年学徒,然后升为店员;1931年—193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小五金工厂”,制造弹子锁;1938年—1945年担任延安“茶坊兵工厂”总工程师;1942年获得特等劳动模范奖状;1945年—1948年先后担任张家口龙烟煤矿代经理,兵工局华北企业部工程师;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955年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处长、副局长;1955年—1959年先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电机工业部副部长和煤炭工业部副部长;1957年—1958年担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兼任12000吨水压机总设计师;1959年—1961年调任农业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61年—1979年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9年—1982年担任国家机械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担任一机部顾问;1988年6月离休;1998年5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沈鸿长期从事机械工程的研制和组织领导工作。
中文名:沈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海宁县
出生日期:1906年5月19日
逝世日期:1998年5月20日
毕业院校:米业小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06年5月19日,沈鸿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1913年—1917年,就读于米业小学,这四年小学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全部正规教育。
1917年—1918年,因病辍学,养病期间读完其在高等小学的全部课本。
1919年—1931年,在上海“协太新”布店当了三年学徒,然后升为店员,协助管账。在此期间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了上海人民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向帝国主义争取“华人市民权”的斗争。
1929年,在好友的帮助下创办了“利用”锁厂,并生产出中国第一个弹子锁。
1931年—1937年,从布店同事和亲友中集资5000元在上海创办“利用小五金工厂”,制造弹子锁,担任经理兼工程师。
1936年,设计制造了一套制造气门的机器。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沈鸿不愿沦为亡国奴,决定奔赴延安支援抗战。他带领全体工人和机器设备几经辗转来到西安七贤庄,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延安。抗战的大部分时间里沈鸿都在安塞县山沟里的“茶坊兵工厂”担任总工程师。
1938年—1945年,担任延安“茶坊兵工厂”总工程师。八年中沈鸿与茶坊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共设计制造了供子弹厂、迫击炮厂、枪厂、火药厂和前方游动修械厂用的成套机器设备134种型号、数百台套。还为民用工业,包括制药、医疗器械、造纸、印刷、造币、化工、炼铁、炼焦、玻璃、石油等工厂设计制造了成套机器设备、单机和重要部件400多台件。为此,他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
1945年—1948年,从延安到晋察冀解放区工作,先后担任张家口龙烟煤矿代经理,兵工局华北企业部工程师。
1947年4月,在上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3月,进入北京。
1949年9月,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1年,与机械工程界的几位老前辈,重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197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再次恢复学会活动,长期担任学会领导职务。
1953年起,先后任三机部部长助理,电机部副部长,煤炭部副部长,农机部副部长,一机部副部长。
1949年—1955年,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处长、副局长。他的主要工作是对全国工业状况的调查研究和与苏联洽谈援建项目。在中国国内,他跑遍主要工业部门的主要厂矿,对中国国外,他多次随周恩来总理、李富春副总理和其他领导同志去苏联考察、谈判,奔忙于北京、莫斯科之间办理设备交接工作。
1955年9月—1959年8月,先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地方机械工业)部长助理,电机工业部副部长和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一直协助张霖之部长工作。
1957年—1958年,担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兼任12000吨水压机总设计师。
1958年5月,在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他写信给毛主席建议制造万吨水压机,得到批准。当年秋天便开始万吨水压机的设计工作。
1959年8月—1961年底,调任农业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在这期间完成了万吨水压机的制造、安装和投入生产。
1961年—1979年,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持中国国防尖端工业所需九大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
1972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定沈鸿参加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协助水电部解决了三门峡水电站15万千瓦大型水轮机转子焊接的难题。
1980年—1982年初,调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任机械工业部顾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担任一机部顾问。
1983年,创办了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任荣誉校长。
1998年5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沈鸿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鸿设计制造中国第一台造币机和100多种型号的数百台机器设备,从实践中总结出设计人员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和使用“七事一贯制”的工作方法。主持并与冶金部拟定9套大型设备的研制设计任务,解决了3万吨模锻水压机模锻精度和4200毫米厚钢板轧机的生产问题及电液同步平衡系统的模拟实验等。9套大型设备的设计制造成功,使中国重型机械进入自行设计成套设备的新阶段,并从中总结出科学的管理模式。自行设计国产设备装备攀枝花钢铁公司,保证了攀钢迅速发挥大后方钢铁基地作用。负责葛洲坝工程(见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全部机械设备技术和协调任务,重点抓水轮发电机组和船闸的机电设计、工艺存在的技术关键问题,成功研制出当时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转桨式水轮发电机。
学术论著
20世纪50年代起,沈鸿先后积极推荐、翻译、出版了《苏联机械制造百科全书》《机修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等。1973—1982年,主持、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
科研成果
1985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及其发电机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人才培养
指导思想
沈鸿认为不可轻视自己的力量,关键是自己干,不干永远好不了。沈鸿认为关键是要坚持爱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指导思想。对于洋货的盲目崇拜,沈鸿认为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为此他写了一篇“机械工业能够担当制造四化建设设备的主角”。
学习理念
沈鸿说:“学习世界上先进的东西有三种:设备、技术、知识(包括管理)。我们总是先看见设备,它是物,看得见,摸得着,最先抓。花了很多钱去买设备,但技术买得少,知识买得最少。看来知识是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买设备也不行,买技术也不行。抄别人的东西,永远是三等货。当然吸收世界上现有的知识也不是短时间的事,要下苦功夫。”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38年 | 特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程师称号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85年10月 | 发明家称号和金质奖章 |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
1996年 | 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 |
|
“无限忠诚”奖状 |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 | |
延安边区特等劳动模范 |
|
时间 | 职务 |
---|---|
1978年—1988年 | 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 |
第五届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 | |
第六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理长 |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
家庭背景
194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43岁时与志同道合的吴平结婚,实践了“先立业,后成家”的夙愿。他的儿子是吴英。
工作认真
沈鸿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深入基层,善于做调查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九大”设备的设计、试验、制造、安装、试车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到基层、到现场、到一线去。在基层,他总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几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12点,不是查找资料就是画图。多数都是由随从人员提醒他好几次,方才休息,可是到第二天他比谁都起得早。
坚持学习
沈鸿每次出差总是带三件东西:一是毛主席著作,二是计算尺,三是照相机。特别是把毛主席《实践论》、《矛盾论》的观点、方法运用到“九大”设备的实际工作中。带照相机也并不是游山玩水,都是照机器设备之用。
兴趣爱好
沈鸿兴趣很广,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统计、管理、文学、历史、哲学无不涉猎。因此,他处理问题,讲话、写文章,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古今中外,旁征博引,鲜明生动,道理透彻,常常使听者叹服。在领导技术工作中,他善于从具体情况出发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先进与落后,大与小,主与辅,分工与综合等种种矛盾,力避片面性,积极做转化工作。他反对空喊政治口号,搞形式主义。
捐赠积蓄
晚年期间,沈鸿将全部积蓄20万元捐赠给国家,希望用于表彰奖励优秀机械技工、教师和机械技工教育优秀成果。对于唯一的儿子,他说,“我不把钱留给你,你要自强、自立、自食其力。”
沈鸿通过刻苦自学获得理论知识,同时又在实践中应用的实践家,为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沈鸿是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中国机械工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被誉为“多方面的、终生的工程师”。他是拥党爱党的典范,入党40多年,他从未做过有失党员身份的事情。他是清正廉洁的典范,在家人眼中,沈鸿是很严厉又唠叨的人,从不搞特殊,还要不断叮嘱家人,“遇事必先从国家利益考虑”;在同事眼中,沈鸿是很简朴又随和的人,到工厂、车间,没架子,安全帽一戴,如同工人一模一样;在外人眼中,沈鸿完全不像“大专家”,跑到哪,都随身戴个小工具包,有人需要帮忙,他总是热心当起“修理工” 。(嘉兴发布评)
毛泽东称沈鸿是“红色专家”,还为其亲笔题词“无限忠诚”四个大字 。(毛泽东评)
沈鸿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四年小学,但一生酷爱学习,学科学、学哲学、学文学。他在自学和实践中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和极高的工程实践能力 。(《人民日报》评)
沈鸿同志是机械工业界的重要领导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国内外知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是自学成材的著名科学家,为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军工和民用生产、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身为总设计师,一方面,沈鸿不迷信权威,敢于依靠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国内以前不能制造的先进设备;另一方面,沈鸿非常清楚中国在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将自力更生与洋为中用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评)
沈鸿是“理想、勤奋、认真、创新”的典范。他始终忠诚于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他坚持自主创新,严守党的纪律,是廉政的模范,他对自己、家人和身边人要求异常严格,不谋私利。沈鸿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只上过4年的小学,却始终坚持自学,学科学、学哲学、学文学。他在自学和实践中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和极高的工程实践能力 。(《中国档案报》评)
沈鸿有极强的机械工程实践能力和机械工程组织能力,为中国航空、机械等各工业部门生产大型锻件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评)
沈鸿纪念馆
海宁市沈鸿纪念馆,坐落在该市海州东路教育园区内,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是为纪念海宁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鸿同志而兴建的。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2011年5月建成,2011年12月被命名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领导慰问
1998年,江泽民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沈鸿送花圈,江泽民曾多次到家中看望,在沈鸿同志病重期间,专程到医院探望。沈鸿同志去世后,江泽民总书记对其家属表示了慰问。在沈鸿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田纪云、李长春、吴邦国、张万年、罗干、贾庆林、钱其琛、黄菊、温家宝、吴仪、万里、乔石、宋平、荣毅仁、薄一波、宋任穷、邹家华、吴阶平、彭珮云、周光召、王忠禹、韩杼滨、叶选平、宋健、钱正英、朱光亚、胡启立、余秋里、段君毅、习仲勋、谷牧、王汉斌、倪志福、陈慕华、雷洁琼、钱学森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纪念大会
2006年5月19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纪念沈鸿同志百年诞辰暨2006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纪念大会。
诞辰展览
2006年7月,在庆祝建党85周年之际,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无限忠诚――纪念沈鸿同志百年诞辰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此次史料图片展展示了沈鸿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学成才、自主创新的传奇一生。
沈鸿纪念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