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安邦 编辑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1999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徒,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戴安邦于1924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8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1929年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金陵大学任化学系担任副教授;1932年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1933年担任金陵大学教授;1934年担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同年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1938年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1952年至1985年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1963年兼任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兼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创办《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1999年4月17日逝世,享年99岁 。
戴安邦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中文名:戴安邦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丹徒县辛丰镇
出生日期:1901年4月30日
逝世日期:1999年4月17日
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戴安邦
1901年4月30日,戴安邦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辛丰镇 。
191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
1921年,兼任南京成美中学物理和化学教师。
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
1928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
192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3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金陵大学任化学系担任副教授。
1932年,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并在解放后曾任常务理事、理事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
1933年,担任金陵大学教授。
1934年,担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同年,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1938年,随校西迁四川成都,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
1947年—194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戴安邦担任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至1985年) 。
1978年,兼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创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并担任主编。
1999年4月17日,逝世,享年99岁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戴安邦对硅、铬、钨、钼、铀、钍、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硅酸聚合作用理论”的研究成果,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是该领域第一个定量理论。论证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的活性中心是铁原子簇,提出了七铁原子簇活性中心结构模型 。
学术论著
戴安邦. 无机化学的复兴和发展. 大学化学, 1988
2010年2月28日,“南京大学高济宇院士、戴安邦院士助学金”设立签约仪式在化学化工学院会议室举行。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院79级校友傅和亮和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
2015年10月,启动“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该讲坛是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旨在推进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活跃在化学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间交流的学术讲座系列 。
纪念戴安邦先生逝世20周年座谈会
2019年5月17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第36届优秀实验奖颁奖仪式暨纪念戴安邦先生逝世20周年座谈会 。
南京大学高济宇—戴安邦人才发展基金
2020年10月23日,南京大学高济宇—戴安邦人才发展基金捐赠设立仪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该人才基金为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为5000万元人民币。初始资金来源于黄乐群、傅和亮、杨民民等校友和企业共同捐赠的3200万元人民币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