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葆同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黄葆同黄葆同

黄葆同(1921年5月1日—2005年9月6日),上海市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黄葆同于1944年从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1947年10月去美国留学,在克萨斯农工学院攻读有机化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到纽约布鲁克伦理工学院;1952年获得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4月黄葆同和夫人冯之榴回到中国;196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还先后担任过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5年9月6日在长春病逝,享年84岁 。

黄葆同主要进行过生漆结构和干燥机理研究,新高分子合成,乙丙橡胶新催化/活化体系研究等,并针对国家需求主持开展了“乙丙橡胶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催化剂体系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葆同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1年5月1日

逝世日期:2005年9月6日

毕业院校: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编辑

黄葆同

1921年5月1日,黄葆同出生于上海 。

1940年,从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并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 )化学系。

1942年,转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

1944年,从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47年10月,去美国求学,在得克萨斯农工学院攻读有机学,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每月还要寄二三十美元回家贴补家用。在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后,黄葆同转到纽约布鲁克伦理工学院主修有机化学、辅修高分子化学 。

1951年5月,当黄葆同开始办理回中国手续时,美国当局竟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不许他回中国,把他送到爱利斯岛拘留所监禁起来。然而,这一切黄葆同认为,更坚定了他回中国的决心。四个月后,黄葆同经保释,在管制条件下走出爱利斯岛,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 。

1952年,获得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

1954年,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了外交的胜利,周恩来总理点名要黄葆同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回国,使许多滞留在美国的爱国科学家解脱羁绊,得到回中国签证。

1955年4月,黄葆同和夫人冯之榴回中国。

196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

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黄葆同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5年9月6日上午7时,因突发心肌梗塞,在长春病逝,享年84岁 。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葆同自1979年以来研究以聚烯烃为组分的多相聚合物,包括共混和嵌段、接枝合成及其用于共混增容。共混型热塑弹性体和聚乙烯接枝PDMS增进耐磨性研究获得专利利用共晶和极性/极性相互作用原理,设计增容剂,使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共混为新材料,并深入研究体系的界面和结晶行为。进行乙烯(丙烯)/烯烃共聚和丙烯序贯聚合规律及聚合物结构研究。用非稳态扩散动力学概念研究了齐格勒-纳塔非均相催化剂共聚机理。开展了可溶性锆茂和钛茂催化剂下的烯烃(共)聚合研究 。

黄葆同在20世纪50年代立足于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展了生漆、桐油等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期,为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的研究。黄葆同率领他的科研集体,在两个科研方向上拼搏进取:一是在烯烃Ziegler -Natta聚合方面,在钛载体催化剂中提出在烯烃共聚中加入a-烯烃反应加速这一现象的扩散控制理论。他们与英、美学者共同澄清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有嵌段结构这一工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提出烯烃/双烯烃橡胶共聚“一线穿”结构的概念,在中国国内较早开展了茂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合这一当代高分子研究最重要的新课题。二是在多相聚合物方面,他领导大家首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并加以推广,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对最大量的高聚物聚烯烃与广泛存在的极性聚合物的共混进行了系统研究工作,并着重对二者间的增容机理,尤其是界面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界面方法和界面结构以及增容的新概念。此外,黄葆同提出同时利用聚烯烃共晶和极性/极性相互作用这两个原理,通过设计的增容剂,使聚烯烃/极性聚合物共混为新材料。他还带领研究生开展乙烯/α-烯共聚,着重研究了共聚比均聚块的化学物理原理和支链分布,形态结构,支链—结晶结构,VLDPE与不同PE共混等诸多结构问题,“共聚催化剂”申请专利一项 。

学术论著&专利

截至2005年9月,黄葆同发表学术论文170篇,申请或获得专利7项。黄葆同组织主编了《络合催化合成橡胶》《烯烃、双烯烃配位聚合进展》《英汉·汉英高分子词汇》《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还应邀为美国《聚合物大百科全书》撰写了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的两个专题。组织翻译了《聚合物合成和表征技术》《聚异戊二烯橡胶》两本专著 。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05年9月,黄葆同在华东理工大学每年工作3个月以上,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和硕博连读研究生1人,平时也经常通过电话与研究小组进行联系,指导工作,及时讨论中国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对学科发展也提出建议,及时指导和修改研究小组的多项项目申请和研究论文 。

截至2005年9月,黄葆同为中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 。

荣誉表彰

1991年,黄葆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6年,黄葆同被评选为首届“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

社会任职

编辑

黄葆同历任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中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委,省、市化学会副理事长,市科协副主席,《高分子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应用化学》主编,《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 Chem. Ed.》(美)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组成员 。2002年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黄葆同的祖父曾任清代湖南提学使、湖北道台,家里可称是官宦之家。只是到 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黄葆同的母亲出身望族 。家里姐妹七人,黄葆同要养家,微薄的工资只够用来吃饭,就连姐妹们读书的费用也都要靠各自的奖学金来维持。出国留学只有靠自己去筹钱。就在这时,黄葆同的姨母资助他一些手饰作为留学的资金。黄葆同于1947年10月飘洋过海,去美国求学 。

情感婚姻

黄葆同在1951年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期间结识了在普林斯顿纺织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姑娘冯之榴,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二人于1953年结婚 。

人物评价

编辑

黄葆同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平易近人、慈祥仁爱的长者。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优良风范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在科学事业上辛勤耕耘的人们 。(科普中国评)

黄葆同严谨治学,理论基础扎实,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即使在病重住院的情况下,还为青年学生审阅批改论文稿件 。(《新文化报》评)

后世纪念

编辑

被授予”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称号

2006年10月23日,黄葆同院士被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推选委员会评选为首届“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系列文章纪念黄葆同先生

2007年4月21日,国际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期刊《POLYMER》出版的第九期刊登了系列文章纪念黄葆同先生。此期刊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 。

黄葆同院士档案展览

2016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举办的“黄葆同院士档案展览”落下帷幕,共有100余名科研人员及学生参观了此次展览 。

下一篇 时钧

上一篇 张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