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植权 编辑
梁植权(1914年3月5日—2006年6月14日),出生于山东烟台,祖籍广东中山,医学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教授 。
梁植权于1937年从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41年获得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担任助教;1941年至1945年在中国大学任教;1945年转到清华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1946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助教的位置;1950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系副教授;1951年至1969年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主任、系主任;1969年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四川简阳;1978年从简阳迁回北京,继续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6年6月14日逝世,享年92岁 。
中文名:梁植权
外文名:Liang Chih-chuan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烟台市
出生日期:1914年03月05日
逝世日期:2006年06月14日
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籍:广东中山
1937年梁植权燕京大学毕业
1914年3月5日,梁植权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原籍广东中山 。就读于北京汇文小学和中学时期,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和北伐的年月,“三一八惨案”打死的学生中有他所在中学的两个同学。1931年—1937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以《植物的卵磷脂的提取与纯化》论文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37年,大学毕业时父亲在芜湖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梁植权回到芜湖家中,不久便过着逃难的生活,由芜湖到武汉再到广东中山老家。
1938年9月,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不到1个月,日本侵略军进占广州,他又随学校迁到香港,借港人的教室晚间上课。
1981年梁植权在夏威夷参加临床生化会议
1939年春,回到北平燕京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并得到美国庚款和Plotz基金的奖学金(资助时间1939年—1941年),他一边工作一边读硕士学位,在导师窦维廉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在两年半完成了《钙在大鼠消化道中各段的吸收》及《草酸盐存在下钙在大鼠消化道中的吸收》两篇论文,两文后来发表在美国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生物化学杂志》)上。1941年夏,获得硕士学位,并被选为燕京大学斐陶斐荣誉学会(Phi Tau Phi Society)会员,获得最高荣誉——金钥匙,也因此被留校任研究助教,但是因为爆发了珍珠港事件,日军接管了燕京大学,梁植权等被赶出校门,离开燕京大学后,随几位教授转到城里的私立中国大学任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植权到清华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系汤佩松那里工作。
梁植权在实验室工作
1947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助教的位置,就往美国纽约边工作边读书。当时正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纽约大学校内有许多退伍军人来读书。有些课程及试验排在晚上进行,生活很不规律。半年后他就转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H.O.Triebold 是个油脂专家,与芝加哥两大肉联企业之一的Armour有联系。梁植权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脂肪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物理常数》(该文特别讨论蒸汽压的测定)。这一论文后来发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美国油脂学家学会杂志》)上。1950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Tau Lambda Epsilon及Beta Beta Beta荣誉学会会员等;同年到北京,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系副教授。
1951年,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主任。
1958年—1969年,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
1959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系蛋白质及核酸两大组组长。
1969年,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四川简阳。
1978年,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从四川简阳迁回北京,继续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6年6月14日,逝世,享年92岁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2年梁植权(左)在与诺贝尔奖获得者R.R.Porter
梁植权创制成功“实研二号”及“实研三号”代血浆,其抗原性有独到之处。发现6种中国人异常血红蛋白新变异体,发现3种中国人血清蛋白变异体,发现3种a1-抗胰蛋白酶新变异体,并证明中国人最常见的a1-抗胰蛋白酶变异体为Etokyo。发现马利兰能重新开启g珠蛋白基因,可用于治疗b-地中海贫血。对转运核糖核酸一级结构的研究方法,及针刺麻醉的镇痛原理,也做出重要成绩。还进行了b-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 。学术论著
Liang CC, Adolph WH. Calcium in the alimentary traCT of rat. J Biol Chem, 1941, 137 : 517.
Liang CC, Adolph WH. Fate of oxalic acid in body of rat. J Biol Chem, 1942, 146 :497.
Liang CC. Shigley JW.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a series of ethyl esters and (b) ethanoate esters. J Am Oil Chemists' Soc,1955, 32: 213-215.
梁植权, 胡炳晟. 核酸碱基组成分析方法的研究.Ⅰ.RNA和DNA中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直接分光光度测定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62, 2: 84.
梁植权, 胡炳晟, 等.1-氟-2, 4-二硝基苯对于核酸降解物的反应和性质产物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62, 2: 142.
梁植权, 王琳芳, 缪时英, 赵敏顺, 陈松森. 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的关系.Ⅰ.N-溴代琥珀酰亚胺对牛血清清蛋白理化性质及抗原性的影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64, 4: 305-313.
梁植权, 吴冠芸, 等. 可溶性核糖核酸的结构与其接受氨基酸能力的关系.Ⅰ.羟胺与大肠杆菌可溶性核糖核酸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65, 5: 212.
梁植权, 应启龙, 等. 中国人血清清蛋白变异体的基因频率及几种清蛋白变异体的电泳鉴定.中国科学, 1981, 6: 773.
Liang CC, Tao HN, Lou HY, Huang SZ, Li RY, Wang BS. Hemoglobin Shuangfeng (a27 (B8) Glu-Lys) : a new unstable hemoglobin variant. Hemoglobin, 1981, 5 : 691.
Liang CC, Chen SS, Yang KG, Jia PC, Ma YL, Li TH, Ni XT, Wang XY, Deng QP, Yao SP. Hemoglobin Beijing (al6 (A14) Lys→Asn), a new fast moving hemoglobin variant. Hemoglobin, 1982, 6: 629-633.
人才培养
根据1994年出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集》的序言显示,梁植权注重人才培养,从教几十年,培养的医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数以百计,遍及海内外,很多人成长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骨干 。
荣誉表彰
1980年,梁植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梁植权照片
梁植权担任国家科学医学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医药卫生评选小组成员、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基础医学评审小组召集人、中国生物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小组成员、中国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生理科学会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免疫学专家小组成员等;同时担任《生物化学杂志》《中国生理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及中国国外《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方法学杂志》《血红蛋白杂志》的编辑 。与夫人王婉明结婚60周年留影(2001年4用2日)
梁植权的父亲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美国受过中学及大学教育,回国后一直在监督盐税的部门任翻译。父亲不求闻达,安分守己。母亲是有文化的大家闺秀,严于教育子女。外祖父曾被清政府派赴美国学海军,他恪守“诚实是最佳的方针”(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的教导,这对梁植权的一生影响很大。梁植权幼时喜欢画画,但父亲主张他学自然科学,因为那样比较容易谋生 。梁植权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几十年来为协和生化系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在蛋白质和核酸领域的贡献,使他成为一名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院长吴阶平在《医学分子生物学进展论文集》序言中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