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孟民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遗传学家

洪孟民洪孟民

洪孟民(1931年1月1日~2012年11月13日),浙江临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遗传学家。

1949年考入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随药学系转到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药学院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洪孟民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参加了金霉菌生理与生化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提供了金霉素高产的理论基础;1985年开始,洪孟民及其小组的主要工作转移到植物分子遗传方面。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洪孟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临海

出生日期:1931年1月1日

逝世日期:2012年11月13日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编辑

1931年1月1日,洪孟民出生于浙江临海城关。儿时适逢战火连年,洪孟民年纪轻轻就加入了逃难队伍。

1945年,抗战胜利,进南昌江南中学就读高中。完成一年级学业后,才回到家乡。可惜误过了报考高中的时机。这时,他听说天台有两所中学有高中,顾不上天热一早就上路了。

洪孟民 院士

1947年酷暑,在临海通往天台的山路上,行走着一位绿衣使者——邮递员,作伴的是一“苋菜后生”。他肩上挑的一头是被铺,另一头是书籍和日常用品。他们挥汗如雨,翻山越岭,走了近百里路,才到达天台县城。后者,就是洪孟民。到天台天已经漆黑,第二天去天台中学,不巧也是报考已过。于是赶到玉湖洪村私立育青中学总部。经过一番口试,插班到二年级就读。

1948年,洪孟民转学到临海回浦中学。

1949年7月,毕业于临海回浦中学高中部,考入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

1952年,因院系调整随药学系转到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药学院继续学习。

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

1956年—1960年,师从沈善炯先生攻读研究生。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医院中有抗药性致病菌出现,给医疗工作带来困难。洪孟民与同事们从临床上收集了许多这种细菌,研究后证明这些菌株中均带有可接合转移的抗药性质粒。在研究的同时,他们还与医生合作,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抗菌素以减少抗药性致病菌在医院中漫延的可能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反映养猪场流行仔猪黄痢病,其致病菌是一种产肠毒素的致病性大肠菌。洪孟民与同事们与畜牧专家合作,后研究出基因工程无毒疫苗给怀孕母猪免疫,仔猪吃了免疫母猪的初乳后,即获得抗体,因此仔猪死亡率大大降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洪孟民与小组同事开始研究水稻蜡质基因的调控机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2年11月13日16时25分,洪孟民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洪孟民在工作、学习中洪孟民在工作、学习中

参加了金霉菌生理与生化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提供了金霉素高产的理论基础。他领导一个研究组从事耐药细菌的遗传特性与含抗药基因的转座子的分子结构研究。他们还从小猪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中克隆了编码伞毛抗原K88与K99基因,并研究了它们的分子特性。从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带K88与K99基因的非致病菌制备出的双价疫苗能有效地阻止小猪黄痢病的发生。从1985年开始,他们的主要工作转移到植物分子遗传方面。他与他的小组证明玉米的转座子Ac能被引入到水稻染色体上,并可从一个位点转到另一个位点。此结果表明证明转座子Ac可以用作标签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新的基因。他与他的小组在水稻蜡制基因的研究中取得很有意义的进展。他们克隆了蜡制基因,测出了他的序列,分析了该基因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表达的调节机制。他们发现蜡制基因第1内含子从它前体mRNA中剪接的效率在决定水稻胚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在决定水稻品种食用品质上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揭示了在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中,蜡制基因第1外显子与第1内含子之间联接位点上,自然发生的单碱基突变(G突变成T〕是这些品种的蜡制基因第1内含子剪接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学术论著

2002年、2003年发表之论文举例<br>

论文题名

作者

年卷期

发表刊物

Stable inheritance of the antisense Waxy gene in transgenic rice with reduced amylose level and improved quality

洪孟民

2003年 12卷 1期

TRANSGENIC RESEARCH

An interaCTion between a MYC protein and an EREBP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rice Wx gene

洪孟民

2003年 278卷 48期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OsBP-5与OsEBP-89两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区域的确定

洪孟民

2003年 29卷 05期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OsBP-73, a rice gene, encodes a novel DNA-binding protein with a SAP-like domain and its genetic interference by double-stranded RNA inhibits rice growth

洪孟民

2003年 52卷 3期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The OsEBP-89 gene of rice encodes a putative EREBP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is temporally expressed in developing endosperm and intercalary meristem

洪孟民

2002年 50卷 3期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水稻淀粉分支酶基因5′上游区缺失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洪孟民

2002年 28卷 01期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洪孟民

2002年 45卷 04期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水稻bZIP蛋白REB结合Wx基因启动子中的GCN4基序

洪孟民

2002年 32卷 01期

中国科学C辑

转反义Wx基因糯稻的显性遗传及对稻米粒重的效应分析

洪孟民

2002年 35卷 02期

中国农业科学

参考资料:

专利发明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洪孟民院士共有两项专利发明,分别是水稻胚乳组织中专-表达的启动子及其应用、水稻种子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水稻植株的筛选方法。

成果奖励

洪孟民曾获得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人才培养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显示,洪孟民院士在1999年至2001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博士研究生6人、博士后1人。

论文题名

作者

指导老师

学位

水稻转录因子OsBP-5的研究

朱英

洪孟民

博士

水稻淀粉分支酶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蔡毅

洪孟民

硕士

水稻中一个新的EREBP转录因子——OsEBP-89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杨惠军

洪孟民

博士

水稻蜡质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

程世军

洪孟民

博士

水稻蜡质基因5'上游区顺式调控元件的研究

葛鸿飞

洪孟民

博士

Ⅰ.水稻乙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育品种中的表达分析;Ⅱ.脯氨酸代谢基因与水稻雄性不育相关性的探讨

徐秉芳

洪孟民

博士后

水稻蜡质基因5'调控区上DNA结合蛋白的研究

唐威华

洪孟民

博士

Ⅰ.由RTS-barnase嵌合基因的表达导致的雄性不育水稻植株;ⅡCu<'2+>可调控的barnase基因表达系统构建的初步研究

陆桂华

洪孟民

博士

参考资料:

荣誉表彰

洪孟民于1985年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编辑

洪孟民曾任浙江大学校友总会顾问,中国科学院第六、七届生物学部副主任。

人物评价

编辑

洪孟民洪孟民

洪孟民先生站在科学前沿,锐意创新,潜心致研,严谨治学,孜孜追求,耕耘不息,在分子遗传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谦虚朴实,品德高尚,甘为人梯,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评)

洪孟民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著名学者,他潜心科研,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他在患病期间仍然坚持阅读文献资料、指导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直至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洪孟民先生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严以律己,平易近人,关爱后生,他以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人格培育了一批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评)

洪孟民校友一生秉承母校“求是创新”精神,不仅在分子遗传领域潜心治学、孜孜以求,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更在我国(指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中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为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浙江大学评)

下一篇 郑国锠

上一篇 屠守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