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镛 编辑
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陈家镛于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留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1年博士毕业后前往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2年回到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工程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4年担任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研究所研究工程师;1956年回国后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1958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78年至198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9年8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
陈家镛主要从事冶金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和矿物分离、生化工程、粉末材料等领域的研究 。
中文名:陈家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金堂县
出生日期:1922年2月17日
逝世日期:2019年8月26日
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湿法冶金手册》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陈家镛
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
1925年,随父母搬至成都市区青龙街的祖屋居住,先后进入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和成都县立中学校就读。
193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3年8月,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随后在校担任助教,在高济宇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1947年,在高济宇、李景晟等教授的推荐下,申请到了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深造的机会,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的公派留学考试,先后师从斯万(Sherlock Swann)和约翰斯通(H.F. Johnston)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51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月,担任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2年8月,受到约翰斯通(H.F. Johnston)教授邀请,回到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工程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4年2月,接受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更能顺利加快投入生产。
1956年10月,回国后协助叶渚沛所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从化学工程角度专门从事湿法冶金的研究室,担任室主任、研究员。
1958年—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
1978年10月—1983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2012年2月15日,陈家镛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暨绿色化工冶金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举行 。
2019年8月26日5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家镛著作
陈家镛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的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作了重要工作。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间,在用湿法冶金方法处理中国难选金属矿,制备新型复合涂层粉末,多相反应工程以及金属、抗生素及酶的分离原理、技术及方法等方面,长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及开发工作,如研究出高效萃取分离钒与铬、铼与钼等的新过程。长期坚持生产自己研究成功的多种复合涂层粉末,满足了中国国防工业的需要 。
学术论著
出版时间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1.12 | 《湿法冶金中铁的分离与利用》 | 陈家镛等编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7 | 《传递过程原理及应用》 | 查金荣,陈家镛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8 | 《湿法冶金的研究与发展》 | 陈家镛等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01 | 《溶剂萃取手册》 | 汪家鼎,陈家镛主编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 | 《化学反应工程学基础》 | 毛在砂,陈家镛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2004.07 | 《过程工业与清洁生产 走环境友好的道路》 | 陈家镛,杨守志编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5.09 | 《湿法冶金手册》 | 陈家镛主编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1980年 | 国家发明三等奖 | |
1982年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奖 | |
198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
1988年 | 国防科技进步奖 | |
1990年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奖 | |
2001年 | 滴流床反应器的性能和优化模拟研究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
2009年 | 多相体系的化学反应工程和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14年 | 新型功能化超顺磁性颗粒的制备及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五)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65年1月—197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9年 | 《化工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84年1月 |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3年1月 | 中国化工学会第35届理事 |
1993年1月 | 《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总编辑 |
1993年3月—199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8年 | 《化工学报》编辑委员会顾问委员 |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 |
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 |
家世背景
陈家镛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松谱早年曾开办私塾,陈家镛排行第四,是家中的长子 。
情感婚姻
1948年,陈家镛与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刘蓉在美国结婚,并同在伊利诺大学学习 。
人物轶事
2005年1月26日,《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刊登照片声称他于2004年8月15日去世,陈家镛认为是有人在诅咒他,非常气愤、烦恼。使原告的精神遭受损害,故请求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承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赔偿原告的精神损失抚慰金5万元 。
陈家镛是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化工学科开拓者之一。他为中国湿法冶金学科的建立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评)
陈家镛作为著名化工专家,他辛勤耕耘,为推动中国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中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之一,他坚持不懈,使中国的湿法冶金在很多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作为连续五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报》评)
陈家镛院士奖学金
2019年,为纪念陈家镛先生、传承科技报国和治学育人精神,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杨超教授发起并在湖南理工学院设立了“陈家镛院士奖学金”,旨在奖励和资助湖南化工、冶金专业品学兼优和家庭经济困难但自强不息的在学研究生,鼓励他们奋发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建功立业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