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毅 编辑
曾毅(1929年3月8日—2020年7月13日),男,广东揭西人,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院长 。
曾毅于1952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 ;1953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1956年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1974年至1975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肿瘤病毒做客座研究员;1975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从事病毒研究工作;1981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副所长;1983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所长;1984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86年至1987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客座研究员;1992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2003年当选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
曾毅长期致力于病毒学研究 。
中文名:曾毅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揭西
出生日期:1929年3月8日
逝世日期:2020年7月13日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当选为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艾滋病防治贡献奖
性别:男
曾毅
曾毅,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曾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1929年3月8日出生于广东揭西,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2003年分别当选俄罗斯和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毅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EB病毒是鼻咽癌发生的诱因,建立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早期诊断率,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我国首次分离出HIV毒株,率先研制出中国HIV的快速检测方法,证实了HIV最早是随血液制品从国外传入我国。
曾毅为中国艾滋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曾毅同志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以及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首届柯麟医学奖、陈嘉庚医药科学奖、英国Barr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等。
曾毅
1929年3月8日,曾毅出生在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乡。
1943年1月,在五经富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读高中,每学期开学时,他要步行三天才能赶到学校上学。
1946年毕业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1952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
1953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
1956年,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
1974年—1975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研究肿瘤病毒做客座研究员。
1975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从事病毒研究工作。
1981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副所长。
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2月,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所长。
1984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86年—1987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客座研究员,从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研究。
1992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院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2年10月,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于组建成立,曾毅担任首任院长 。
2003年,当选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
2020年7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曾毅从1973年后主要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发现了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的直接证据,同时也提供了研究鼻咽癌病因的多因素和作用机制的模型。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证明了1982年HIV随血液制品传入中国。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发现一些中草药有较高的抑制HIV复制的作用。研制的治疗艾滋病中药、HIV治疗性疫苗已获批进行临床试验。此外在中国国内首次应用人羊膜细胞培养病毒;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各种肠道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和抗体测定,了解其在中国流行情况;参加中国首次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工作并获得成功;首次在中国国内建立麻疹病毒血凝抑制试验测定抗体的方法并应用于麻疹疫苗效果的测定;在中国首次鸡白血病病毒的检测方法,提出应用无白血病病毒的鸡胚制备生物制品 。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7月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站显示,曾毅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600余篇,著书6本,论文集4本。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7月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站显示,曾毅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时间 | 奖励名称 |
---|---|
2008年 | 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
2009年 | 北京市科技二等奖 |
2013年 |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曾毅认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4年 | 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
1991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1年 | 第四届陈嘉庚科学奖(医药科学奖) |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
1993年 |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 |
1993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03年 | 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 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 |
2006年 | 艾滋病防治贡献奖 | 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 |
2006年 | 第七届贝利·马丁奖 | 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 |
2008年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 中华预防医学会 |
2012年 | 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 | 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 |
2014年 |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 俄罗斯科学院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6年 |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
1986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 |
1989年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 |
1994年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常务理事 |
1994年 | 《中国医学论坛报》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
1995年 |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第四届评审委员会委员 |
1995年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评审委员会委员 |
1997年 |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会长 |
1997年 |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
1998年 |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 |
2002年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 |
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后导师 | |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顾问委员会和肿瘤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 |
联合国亚太地区艾滋病与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 | |
国际微生物联盟执委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 | |
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家顾问组成员 | |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四、五届名誉会长 |
家世背景
曾氏先祖曾启溪于1358年从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河口村迁至揭西五经富。曾毅的父亲原来是个经销油盐的商人,后来经营织布厂。曾毅5岁便入小学读书,肯用功,成绩优良,深得父亲的喜爱 。
曾毅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一生爱国奉献,始终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他曾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为中国预防医学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他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平易近人。他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操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评)
曾毅不仅仅是著名病毒学家,也是一名杰出的预防医学领导者。他在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和中华预防医学会领导期间,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国疾病的防控和政策的制订,为人民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抗击艾滋病、非典、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中,发挥专家优势,献计献策。他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言艾滋病防治策略,推动和倡导贯彻国家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方针政策,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推广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关怀救助受性病艾滋病影响的弱势群体,为中国艾滋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
1995年12月16日,第一份有关河南农村献血员感染艾滋病的报告上报,写报告的人是原周口地区临床检验中心的负责人王淑平。62份初筛的HIV阳性血样来自献血员集中的河南省商水县西赵桥村。
1996年1月10日,经由中国防疫科学院院士曾毅推荐,王淑平的报告上报给了卫生部。
1996年3月,全国开始取缔以采血浆盈利为目的的大小血站(“血浆经济” )。在河南,因从这年的3月14日夜开始刮起的血站取缔风暴,后来被称为“3·14案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