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景坤 编辑
郭景坤(1933年11月21日—2021年8月17日),男,出生于上海市。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景坤于1958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 ;1990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郭景坤主要从事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 。早期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后从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复相陶瓷、纳米陶瓷研究、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设计研究、陶瓷的低温烧结和多相材料的研究 。
2021年8月17日,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中文名:郭景坤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33年11月21日
逝世日期:2021年8月17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高温结构陶瓷研究浅论》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原籍:广东新会
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郭景坤院士
郭景坤,男,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郭景坤同志是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方法,为我国陶瓷封接以及电真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解决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关键部位防热难题,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主持陶瓷发动机材料及其零部件的研究获得成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他在国内率先主持和开展纳米陶瓷研究,指导开展的光学和光功能透明陶瓷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郭景坤同志在担任上海硅酸盐所所长12年间,大力推进改革、积极倡导合作、悉心关爱人才,提升了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他一生爱国爱党、献身科学,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严谨求实、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无机材料领域科技教育人才。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2021年8月17日6时1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据悉,郭景坤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1年8月21日上午9时30分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
郭景坤院士
1933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广东新会。
195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9年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
1983年12月—1995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 。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建立,郭景坤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90年,当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第二届实验室主任 。
1997年,当选为亚洲与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8年11月17日,郭景坤八十华诞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 。
2021年8月17日,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郭景坤于20世纪60年代在高铝氧高频绝缘瓷与金属的真空气密封接工作中,在深入研究陶瓷/金属封接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活化钼锰金属化方法,适合于多种氧化物陶瓷及蓝宝石单晶与金属的封接,提出的铂金属化法适应于酸碱环境中应用。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研究,所提出的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已在我国空间技术上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事多相复合陶瓷及陶瓷发动机材料的研究,在此期间更注意陶瓷材料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着手纳米陶瓷的研究,从事高性能陶瓷及其超微结构研究,参加和组织了中国第一台有若干陶瓷部件的柴油发动机的研究、开发工作 。
论文著作
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网站显示,郭景坤先后合著、编和译书籍14种,发表论文360余篇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7 | 《古陶瓷科学技术 3 1995年国际讨论会文集》 | 郭景坤主编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1998.05 | 《高性能陶瓷论文集》 | 郭景坤主编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1998.06 | 《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 (澳)Michael V. Swain主编;郭景坤等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 | 《古陶瓷科学技术 4 1999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 | 郭景坤主编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2 | 《古陶瓷科学技术 5 2002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 | 郭景坤主编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09 | 《古陶瓷科学技术 6 2005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 | 郭景坤主编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1.05 | 《高温结构陶瓷研究浅论》 | 郭景坤,寇华敏,李江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备注 |
---|---|---|
2012年01月—2015年12月 | 高密度、快衰减非对称体系闪烁透明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参与,国家级 |
2011年01月—2012年12月 | 新型晶体材料及器件技术 | 参与,国家级 |
2011年01月—2013年12月 | 激光陶瓷复合结构的界面扩散与热效应 | 参与,国家级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 |
1981年 | 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1993年 | 低散热柴油机用陶瓷材料和部件及相关技术之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5年 |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强化与增韧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郭景坤对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实现科技创新,特别要重视基础研究,从源头抓起;主张年轻人逆向思维,提倡标新立异,胡思乱想 。
指导学生
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网站显示,郭景坤先后培养博士生和招收博士后50余名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1年 | 上海市劳动模范 | |
1990年 |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 世界陶瓷科学院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7年 | 亚洲与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 | 亚洲与太平洋材料科学院 |
1999年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第三世界科学院 |
2004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会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7年—1990年 |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
1988年9月 | 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
1990年—1994年 |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
2001年 |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02年 | 世界陶瓷科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 |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
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材料与科学工程)成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 | |
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 | |
上海市硅酸盐学会理事长 | |
上海古陶瓷研究会理事长 | |
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常委委员 | |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 |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 |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名誉院长 | |
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 |
《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通报》主编 | |
Chief Editors in of《Ceramics Internationals》 | |
Member of Nomination Committee of WAC |
郭景坤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材料的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陶瓷材料的发展。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不畏艰难,不断进取。他不懈追求、奋力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力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高温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中国陶瓷材料的研制与推广,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郭景坤解决了中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也被延用至各种卫星和飞船上,为中国国防和航天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