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编辑

中药

黄芩黄芩

黄芩,中药名。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山茶根、黄芩荼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管状花目

科:唇形科

属:黄芩属

种:黄芩

分布区域:中国、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

中文学名:黄芩

采收时间:春、秋二季

用量:3~10g

入药部位

编辑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味

编辑

味苦,性寒。

归经

编辑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

编辑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

编辑

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相关配伍

编辑

1、小儿秃疮:黄蜀葵花、大黄、黄芩等分,为末。米泔净洗,香油调搽。(《普济方》)

2、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圣惠方》)

3、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用法用量

编辑

3~10g。

使用注意

编辑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炮制方法

编辑

1、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2、酒黄芩:取黄芩片,酒炙法炒干。

生理特性

编辑

多年生草本,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 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土,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产地

编辑

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中国内蒙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等几个最具规模的主产区,是中国北方野生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栽培黄芩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大产区。

相关论述

编辑

1、《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2、《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3、《本经》: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4、《本经逢原》: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

下一篇 酒黄连

上一篇 苁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