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草 编辑

中药

积雪草积雪草

积雪草,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干燥全草。苦、辛,寒。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石淋血淋,肿疮毒,跌扑损伤。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连钱草、马蹄草、破铜钱草、蚶壳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伞形目

科:伞形科

属:积雪草属

种:积雪草

分布区域: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

中文学名:积雪草

采收时间:夏、秋二季

用量:15~30g

毒性:无毒

入药部位

编辑

植物的干燥全草。

性味

编辑

味苦、辛,性寒。

归经

编辑

归肝、脾、肾经。

功效

编辑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

编辑

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石淋血淋,痈肿疮毒,跌扑损伤。

相关配伍

编辑

1、牙痛塞耳:用连钱草(即积雪草),和水沟污泥同捣烂,随左右塞耳内。(《摘玄方》)

2、热毒痈肿:秋后收连钱草。阴干为末。水调敷之。生捣亦可。(寇氏《衍义》)

用法用量

编辑

15~30g。

炮制方法

编辑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圆柱形,表面浅黄色或灰黄色。茎细,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可见节,节上常着生须状根。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近圆形或肾形,灰绿色,边缘有粗钝齿,伞形花序短小。双悬果扁圆形,有明显隆起的纵棱及细网纹。气微,味淡。

生理特性

编辑

积雪草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细长,节上生根,无毛或稍有毛。常卷缩成团状。根圆柱形,长2~100px,直径1~1.5mm;表面浅黄色或灰黄色。茎细长弯曲,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上常着生须状根。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近圆形或肾形,直径1~100px;灰绿色,边缘有粗钝齿;叶柄长3~150px,扭曲。伞形花序腋生,短小。双悬果扁圆形,有明显隆起的纵棱及细网纹,果梗甚短。气微,味淡。常生于旷、路旁、沟边等阴湿处,喜阳光和较湿润的环境。

产地

编辑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相关论述

编辑

1、《本草纲目》:“研汁,点暴赤眼,良。”

2、《神农本草经》:“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3、《唐本草》:“捣敷热肿丹毒。”

4、《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热眩晕怕冷,肢体酸困,饮食无味,男妇童疳,虚劳发热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为引。”

5、《药性论》:“治瘰疬鼠漏,寒热时节来往。”

6、《本草求原》:“除热毒,治白浊,浸疳疮,理小肠气。”

下一篇 倒扣草

上一篇 党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