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编辑

中药

茵陈茵陈

茵陈,中药名。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菊科

种:茵陈

分布区域: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中文学名:茵陈

采收时间:夏、秋二季节采收

用量:6~15g

毒性:无毒

贮藏:阴凉干燥处,防潮

入药部位

编辑

全草入药。

性 味

编辑

味苦、辛,性微寒。

归 经

编辑

归脾、胃、肝、胆经。

功 能

编辑

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

主 治

编辑

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相关配伍

编辑

1、《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用法用量

编辑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禁 忌

编辑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炮制方法

编辑

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生理特性

编辑

1、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62.5px,直径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75px,宽约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2、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2500px,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产 地

编辑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

相关论述

编辑

1、《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2、《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3、《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4、《别录》: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下一篇 茯苓皮

上一篇 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