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壳 编辑
栗壳是壳斗科栗属植物板栗的壳。 植株高达15米-20米;树皮深灰色,不规则深纵裂;枝条灰褐色,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叶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呈长片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花雌雄同株,为淡黄褐色;坚果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栗壳分布于中国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常栽培于海拔100米-2500米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
栗壳味甘、涩,性平。有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等症状。可煎汤内服,或研末调敷外用。据《岭南采药录》记载:“栗壳与猪精肉煎汤服可治痰火瘰疬”。
栗壳是壳斗科栗属植物板栗的壳。 乔木,高15-20m。树皮深灰色,不规则深纵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幼枝被灰褐色绒毛。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片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连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栗壳分布于中国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常栽培于海拔100米-2500米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
外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片,厚约1mm。外表面褐色,平滑无毛,内表面淡褐色,平坦。质坚韧,易折断,断面凹凸不平。气微,味微苦、涩。
栗壳味甘、涩,性平。有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等症状。可煎汤内服,或研末调敷外用。据《岭南采药录》记载:“栗壳与猪精肉煎汤服可治痰火瘰疬”。
外果皮。
味甘、涩,性平。
归肺、肝、胃经。
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
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1、治便血,反胃,呕吐:板栗壳煅炭存性,研末。每服3g,开水送服。(《安徽中草药》)
2、治痰火瘰疬:栗壳和猪精肉煎汤服。(《岭南采药录》)
内服:煎汤,30-60g;煅炭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总苞由青色转黄色,微裂时采收种仁。剥取种仁时收集,晒干。
1、抗菌、抗炎作用。
2、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广西中草药》:“清火,化痰,散结。治咳嗽,痰火瘰疬。”
赵学敏:“栗壳,《纲目》载其治反胃、消渴、泻血,此外无他,不知其能解参之力,胜于莱菔。《杨春涯经验方》解人参,栗子壳煎汤服之。”(《纲目拾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