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毛红豆 编辑
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 Merr. & Chun ex Merr. & H. Y. Chen)是豆科、红豆属植物,常绿乔木,高达10米,胸径12厘米;树皮灰褐色。枝密被灰褐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4.5-36厘米;叶柄长4.2-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果期长达15厘米,密被褐色柔毛;花未见。荚果斜椭圆状卵形或卵形菱形,微扁,长2-2.5厘米,宽1.5-2厘米,有种子1-2粒;种子近圆形,略扁,或三棱形,一面平,长和宽各8-9毫米,种皮暗红色,有光泽,种脐微凹,椭圆形,长约2毫米。
分布于中国海南。生长于海拔79-849米的山坡林中,散生,多见于花岗岩山地。
缘毛红豆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植物,对于研究蝶形花科(或亚科)的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及植物群落学等有一定意义。木材坚硬,可作雕刻材;种子红色,供制工艺品。 药用价值高,有散瘀、活血、止痛功效、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风湿筋骨痛。
中文名:缘毛红豆
拉丁学名:Ormosia howii Merr. & Chun ex Merr. & H. Y. Chen
别名:候氏红豆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豆目
科:豆科
属:红豆属
种:缘毛红豆
命名者及年代:Merr. et Chun,1943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缘毛红豆
常绿乔木,高达10米,胸径12厘米;树皮灰褐色。枝密被灰褐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4.5-36厘米;叶柄长4.2-5厘米,叶轴长6.5-7厘米,叶轴在最上部一对小叶处延长5-8毫米生顶小叶,叶柄、叶轴及小叶柄均粗壮,被灰色短柔毛;小叶2-3对,厚革质,长椭圆状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6-17厘米,宽2-6.5厘米,先端短尖,钝头或微凹,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上有短柔毛,侧脉约12对,稀17对,与中脉成60°角,边缘弧曲相接,细脉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小叶柄长7-10毫米,上面微有凹槽。
圆锥花序顶生,果期长达15厘米,密被褐色柔毛;花未见。荚果斜椭圆状卵形或卵形菱形,微扁,长2-2.5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剧收缩成一长3-4毫米的斜,果颈长3-4毫米,果瓣厚革质,淡褐黑色,幼果果瓣及边缘均有褐色毛,成熟时秃净或在边缘疏被淡褐色长毛,花萼宿存,密被锈褐色毛,有种子1-2粒;种子近圆形,略扁,或三棱形,一面平,长和宽各8-9毫米,种皮暗红色,有光泽,种脐微凹,椭圆形,长约2毫米。
分布于中国海南(阳春、吊罗山)。生长于海拔79-849米的山坡林中,散生,多见于花岗岩山地。喜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温19-22℃,年平均最高温27-29℃,年平均最低温在15℃以上,年降雨量2300-2700毫米,常有云雾笼罩,相对湿度约80-90%。土壤为山地黄壤,土层厚,腐殖质丰富,肥力较高。耐阴性强,为热带雨林中小乔木层的偶见种。
缘毛红豆尚未做过任何栽培试验,可参考同属的其他树种。即秋末冬初荚果熟时采摘,种子经磨伤种皮,在50-60℃温水浸种24小时后播种育苗,一年后可出圃。宜选择土壤湿润肥沃的地段,在林冠下种植;如在荒坡,可下定植先锋树种,形成防护性林冠,然后种植缘毛红豆。
研究:缘毛红豆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植物,对于研究蝶形花科(或亚科)的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及植物群落学等有一定意义。
经济:木材坚硬,可作雕刻材;种子红色,供制工艺品。
药用:药用价值高,有散瘀、活血、止痛功效、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风湿筋骨痛。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8年 ver 2.3——灭绝(EX)。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级。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
种群现状
1953年首次在海南保亭县太平峒大从省壁岭(今吊罗山林区)发现。1954年又在吊罗山的新安村、黄泉岭采到枝叶标本。1957年也曾在广东省阳春县河尾山牛栏村的山坡密林中采到带果的标本。由于产地的天然林迅速减少,环境条件改变,缘毛红豆的生长、繁殖受到限制。曾先后到吊罗山及阳春县考察、访问,均未再次找到天然植株。
保护措施
建议在海南吊罗山林区和广东阳春县的八甲乡等地进行细致地调查,如发现有天然植株,应将所在地段划为禁伐林,对缘毛红豆尤应加以保护,促进其天然更新,并进行人工繁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