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壳 编辑

海蛤壳

蛤壳蛤壳

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约7.3厘米,壳宽约4厘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部,略靠前方,壳顶尖端微向腹面弯曲。贝壳表面膨胀光滑,外面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有的壳全为暗褐色,放射线和轮线不明显,老年时壳顶的表皮很易脱落而现白色。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蛤壳

别名:海蛤壳

归经:归、肾、胃经

类别:药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retrixmeretrixLinnaeus 2.Cyclinasinensis(Gmelin)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科属

分类:帘蛤科

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

形态特征

编辑

文蛤

MeretrixmeretrixL.--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瓣腮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

蛤壳蛤壳

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约7.3厘米,壳宽约4厘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部,略靠前方,壳顶尖端微向腹面弯曲。贝壳表面膨胀光滑,外面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有的壳全为暗褐色,放射线和轮线不明显,老年时壳顶的表皮很易脱落而现白色。

贝壳内面呈白色,右壳具有三个主齿及两个前侧齿;两个前主齿短而高,侧扁,呈三角形,后主齿较大,与背缘平行,与韧带等长,具二纵沟,近背一条较大,密生许多横列的细齿。两齿呈倒V字形。左壳有三个主齿及一个前侧齿;前端两主齿略呈三角形,后端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面具有两个纵沟,沟内具有许多横列的细齿;前侧齿短。外套线痕显明,外套窦短,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形,前闭壳肌痕较狭,略呈半圆形。

栖息于浅海泥沙中。

蛤壳蛤壳

贝壳表面极突出,无放射肋,生长线在顶部细密,不甚显著,至腹面渐粗大,凸出壳面,形成环形轮脉,壳面的颜色可随环境而改变,淡黄色或棕色,亦或带有紫色边缘及色环。

贝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整齐的小齿,腹缘细小,至背缘渐粗大;铰合部狭长且平,左右壳各具3枚主齿,均集中于铰合部的前部;外套肌痕显著,外套窦深,呈楔形,自腹缘向上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前闭壳肌痕细长,略呈半月状。

物种分布

编辑

栖息于浅海泥滩中。

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岛等地区均有。

中药化学成分

编辑

蛤壳蛤壳

碳酸钙、甲壳质(chitin)等。青蛤生品含碳酸钙96.01%,煅品含99.94%;文蛤生品含96.53%,煅品含98.99%。文蛤含钙38.22%,钠0.3%,侣1179×10-62416×10-6,锶9151.7×10-6,镁396×10-6,还含钡、钴、铬、铜、锌、磷。用X线荧光光谱仪对文蛤与青蛤壳的珍珠层进行多种元素的极测,在所测的17种元素中,含量高的为钙,而碘与镁未能极出。

附注

编辑

1. 蚌壳Concha ANOdontae原名蚌蛤,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今中药无蚌壳。但河北天津,山东济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区用以代替蛤壳。

蛤壳蛤壳

我们收到的药材样品中发现有二种。

⑴背瘤丽蚌

Lamprotula leai"Gray"Griffith et Pidgeon--软件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珠蚌科Unionidae

贝壳厚且坚硬,椭圆形,长约为高之1.5倍,背缘近直线,腹缘与背缘近于平行,壳顶位于背缘,几乎位于前端,左右两壳紧接在一起。前缘短而圆,向后延伸,壳渐变薄。

壳表面呈暗灰色,除前缘、腹缘和后缘外,布满瘤状结节,有的与壳上之粗大的肋脉相交成人字形。

两壳以铰合部相连,左壳有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前拟主齿极不发达,右壳有一枚拟主齿和一枚侧齿。真珠层乳白色。前闭壳肌痕较小,深而粗糙,近于圆形;后闭壳肌痕大且光滑,近于三角形;外套肌痕明显。

生活于淡水泥底中。

分布于河北省大清河、白洋淀,安徽省淮河,江苏省平望、南京等地。

⑵顶瘤丽蚌

Lamproula fibrosa Heude--珠蚌科Unionidae

蛤壳蛤壳

贝壳较大,厚且坚硬,呈卵圆形,或背缘近直线,腹缘呈弧形;壳顶向前方突出,几乎位于前端。壳表面呈黄褐色,壳面较光滑,只在壳顶附近及部分腹缘粗糙,有似瘤状突起。

两壳以铰合部相连,左壳两枚拟主齿及两枚侧齿,前拟主齿较小,侧齿上有梳状小齿,有的直延伸至侧齿前端,有的只及其一半,右壳有拟主齿1枚,侧齿1枚,梳状小齿直至前方或仅达其一半。真珠层乳白色,前闭壳肌痕极深,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几与前闭壳肌痕等大,浅且光滑,近于三角形;外套肌痕明显。

生活于淡水泥沙中。分布于太湖(平望镇)、湘江、沅江、长江、以及淮河等地。

2.历代本草均载有海蛤,但对其形状均无详细记载,观"证类本草"附图,海蛤应包括青蛤与文蛤两种。李时珍曰:"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文蛤自是一种"。可见古代诸蛤皆入药。

以上4种药材检索表:

1.壳面光滑..2.贝壳坚厚,略呈三角形,无明显生长线,左右后主齿之背缘纵沟之近背一条较大,密生很多横列细.....齿…………………………………………………………………………………文蛤Meretrix meretrix..2.贝壳较薄,略呈圆形,壳顶生长线极明显……………………………………青蛤 Cyclina sinensis

1.壳面粗糙..2.略呈椭圆形,背部具瘤状结节,常与壳面粗肋相接成人字形……………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2.略呈卵圆形,壳顶及附近具瘤状结节,顶部特向外突起………………顶瘤丽蚌Lamprotula firosa

生药材鉴定

编辑

性状鉴别

1.文蛤: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壳外面光滑,黄褐色,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2个;左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无臭,味淡。

2.青蛤:类圆形,长3.6-5.6cm,高与长几相等,宽2.5-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部,歪向一方。壳外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纹突出壳面略呈环肋状,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无纹,边缘常带紫色并有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左右两侧均具齿3枚,无侧齿。质地细腻,薄而脆,锯时铁从纵斜纹处及生长纹处断裂,断面厚0.5-1.5mm。层纹不明显。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

(1)文蛤,显微镜下可见层纹微弯,纹宽5-10μm,两纹相隔20-90μm;交错纹细小。粉末瓷白色,细小微粒夹极少棕黄、紫黑色微粒。

(2)青蛤,显微镜下可见层纹微弯,纹宽15-30μm,两纹相隔15-100μm,高倍镜下可见层纹边缘由两条层纹紧密排列组成。交错纹细小。粉末为白色微粒,透明,夹棕黄紫黑色微粒。

其他信息

编辑

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

生态环境

1.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

2.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

蛤壳蛤壳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功效分类:清肺化痰药;软坚散结药;利水消肿药;制酸止痛药;敛疮收湿药

炮制方法:

1.蛤壳《圣惠方》:“细研。”《普济方》:“研如面。”“水飞”。《本草害利》:“宜生捣碎用。”现行,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碾碎或碾粉。

2.煅蛤壳《圣济总录》:“烧通赤研细。”《直指方》:“烧灰存性,为末。”《本草蒙筌》“宜火煅作(爆),勿和剂煎汤。”现行,取净蛤壳,置无烟的炉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临床运用: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下一篇 海芋

上一篇 三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