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耳草 编辑
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in Murr.)是金丝桃科金丝桃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单一或多少簇生;在基部生根;在花序下部不分枝或各式分枝,散布淡色腺点;叶无柄,叶片形状多样,边缘全缘,呈绿色或淡绿,有时带苍白色;花数量多,两岐状或多少呈单岐状,苞片及小苞片线形、披针形至叶;蒴果短圆柱形至圆球形,无腺条纹;种子淡黄色,圆柱形,两端锐尖,无龙骨状突起和顶端的附属点物,全面有细蜂窝纹;花期3-8;果期6-10月。地面生长,形似人耳,入药为草,故名地耳草。
地耳草原产地在中国,现在在中国分布为辽宁、山东至长江以南各省区,在日本、朝鲜、尼泊尔、锡金、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至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的夏威夷也有。地耳草生长习性常生于林下湿地或溪边石上和湿润的山坡上;喜温暖和光照充足,也能耐阴,常生于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黄壤土上,喜微酸性或中性土。地耳草的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
地耳草全株均可入药,在《广东中药》记载地耳草:“功能解毒散癌,消肿,清血热。主治肝炎,肝硬化,肺痛,乳痛,丹毒,流注,毒蛇咬伤,恶疮毒肿。”地耳草叶小而优美,叶色青翠,孢子囊群鲜艳,适合点凝石山盆景或作小盆观赏。地耳草还可以佐餐食用。
中文名:地耳草
拉丁学名:HypericumjaponicumThunb.inMur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金虎尾目
科:金丝桃科
属:金丝桃属
种:地耳草
命名者及年代:Thunb.exMurray,1784
地耳草因其地面生长,形似人耳,入药为草,故名地耳草。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45厘米。茎单一或多少簇生,直立或外倾或匍地而在基部生根,在花序下部不分枝或各式分枝,具4纵线棱,散布淡色腺点。叶无柄,叶片通常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2-1.8厘米,宽0.1-1厘米,先端近锐尖至圆形,基部心形抱茎至截形,边缘全缘,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但有时带苍白色,具1-3条基生主脉和1-2对侧脉,但无明显脉网,无边缘生的腺点,全面散布透明腺点。
花序具1-30花,两岐状或多少呈单岐状,有或无侧生的小花枝;苞片及小苞片线形、披针形至叶状,微小至与叶等长。花直径4-8毫米,多少平展;花蕾圆柱状椭圆形,先端多少钝形;花梗长2-5毫米。萼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5.5毫米,宽0.5-2毫米,先端锐尖至钝形,全缘,无边缘生的腺点,全面散生有透明腺点或腺条纹,果时直伸。花瓣白色、淡黄至橙黄色,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宽0.8-1.8毫米,先端钝形,无腺点,宿存。雄蕊5-30枚,不成束,长约2毫米,宿存,花药黄色,具松脂状腺体。子房1室,长1.5-2毫米;花柱(2-)3 ,长0.4-1毫米,自基部离生,开展。蒴果短圆柱形至圆球形,长2.5-6毫米,宽1.3-2.8毫米,无腺条纹。种子淡黄色,圆柱形,长约0.5毫米,两端锐尖,无龙骨状突起和顶端的附属.物,全面有细蜂窝纹。花期3-月,果期6-10月。
地耳草
田间管理:苗出齐后,扯草一次,并施人畜粪水提苗,以后注意及时扯草。第二年的3月和5月,各再浅锄除草、并施人畜粪水二次。为了经济利用土地,小春可在厢的一侧种一行胡豆,大春可在厢的另一侧种一行玉米或高粱,间作后对地耳草的管理,可与粮食作物同时进行。
收获加工:地耳草在播后第二年的7-8月收获,留种的可以稍迟。扯起全草,抖净泥土,拣去杂质,捆成小把,晒干即成。地耳草用篾包包装贮运,放通风干燥处,防受潮发霉。
药用价值
地耳草全株均可入药,在《广东中药》记载地耳草:“功能解毒散癌,消肿,清血热。主治肝炎,肝硬化,肺痛,乳痛,丹毒,流注,毒蛇咬伤,恶疮毒肿。”
观赏价值
地耳草叶小而优美,叶色青翠,孢子囊群鲜艳,适合点凝石山盆景或作小盆观赏。
食用价值
地耳草可以佐餐食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