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编辑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又称为巴雷特食管、巴来特食管,英文名Barrett’s esophagus,简称为B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Barrett食管不具有传染性,一般可分为胃底型、贲门型、肠化型。

Barrett食管是由于反复的胃酸刺激以及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下端黏膜的炎症,在炎症的基础上有黏膜的修复,导致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被变异的柱状上皮所替代,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之一。

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骨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出现,此外还有一部分的患者有可能会发展成食管腺癌。该疾病常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尤其是对于腹部肥胖的人群更为多见。一旦患病后需要积极的针对性治疗,愈后良好,一般可采用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Barrett’s esophagus

别名: 巴雷特食管、巴来特食管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多发群体: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常见发病部位:食管

常见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常见于胃食管反流

常见症状: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

中文名 :Barrett食管

是否遗传:有遗传可能性

相关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s)、促动力药

分型

编辑

根据食管下端病变部位的组织种类分类为Barrett食管胃底型、Barrett食管贲门型、Barrett食管肠化型。

Barrett食管胃底型是一种常见的巴雷特食管炎症状类型。而且在胃体上皮中含有小凹和黏液腺,能够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但是这些腺体稀少且短小。

Barrett食管贲门型通常情况下胃贲门交界型的巴雷特食管炎以贲门黏液腺为主要特征。在表面上有小凹和绒毛,但是主细胞和壁细胞存在缺乏的现象。

Barrett食管肠化型进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非常高。一般在在小肠的上皮表面有绒毛或明显的腺窝。

病因

编辑

英国人Barrett首先报道,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因此称Barrett食管,中文翻译为巴雷特食管,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从定义上来看,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胃食管反流病控制不佳,导致的。因此,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因素,都可以成为Barrett食管的病因。

诱发因素

通常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因素、吸烟、胆汁反流、免疫异常等,也可能会诱发Barrett食管。

遗传因素

Barrett食管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患有该疾病,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会相对较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是由于食管动力异常,导致食管的保护功能减弱,以及食管最下端松弛,使其抗反流能力下降。另外,胃酸过多胃排空延迟,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甚至,有些学者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在还是胚胎时,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的替代所导致的,食管中遗留下柱状上皮。

流行病学

编辑

发病率

Barrett食管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尤其是对于腹部肥胖的人群更为多见,但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另外,白种人的发病率也要比其他种族的人群高一些。甚至,家族中有患有该疾病者或者的患有食管癌者,发病率也会相应的增加。

流行情况

一般对于腹部肥胖的人群,可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容易引起胃与食管结核处的括约肌松弛出现胃内容物逆流上到食管的现象,所以Barrett食管常见于腹部肥胖人群。

死亡率

这种疾病一般不威胁生命。

症状

编辑

早期症状

一般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出现。当呈现Barrett食管炎、溃疡、狭窄、癌变等时,才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

随着病情的加重, 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症状,比如反复频繁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些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平卧位咳嗽、咽部不适、烧灼感、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

临床表现

反酸、烧心、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

伴随症状

吞咽困难:患有该疾病者可能会出现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狭窄的现象,或者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时间刺激所导致管壁纤维化食管蠕动功能减退。进而出现吞咽困难。

出血:少数患者可引起穿孔导致出血。

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由于反流食物刺激或损伤食管以外的组织或器官,有时候可能会伴随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疾病。

就医

编辑

如果长期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比如烧灼感、反酸、烧心等,建议及时就诊,进行相关检查,确定是否患有Barrett食管。

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消化内科就诊。若发生癌变,考虑去胸外科或肿瘤科。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胃液分析等,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也可以辅助诊断疾病。

相关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还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病理学检查、胸部CT、腹部超声、食管造影等项目检查。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食管裂孔疝、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等。

治疗

编辑

Barrett食管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加强监测以及手术或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一般对于患有该疾病者多,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治疗时需要针对患者所出现的症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医生通常会开具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和提高胃肠动力的胃肠动力药等,比如:奥美拉唑,枸橼酸莫沙必利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所出现的症状。

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

经过药物进行治疗作用效果不好,或者是存在高级别的上皮内瘤或者是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者,建议采取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行局部黏膜的切除、部分食管切除术。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物理手段能够有效破坏局部的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Barrett食管主要采用针灸、推拿等相结合的方法。

其他治疗

患者还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保持阴道清洁干燥等方式辅助治疗。避免过度清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

预后

编辑

治愈性

Barrett食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病变,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并且进展,预防或延缓癌变的发生,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不得当或出现并发症,可能会导致食管癌的发生,预后较差。

严重性

Barrett食管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而且患有该疾病后,本身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合并发症,也会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

并发症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引发食管狭窄、食管癌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

编辑

预防Barrett食管的关键在于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减重、避免腹压增加、定期胃镜检查等。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健康饮食:平时要注意避免高脂肪、高糖等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饱。

生活方式:Barrett食管可能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所导致的,而胃食管反流病在过于紧张生活压力大等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所以需要多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减重:在身体肥胖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喷门区域比较松弛,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所以对于肥胖的患者还需要多注意减轻体重。

避免腹压增加:比如长期性的便秘、高强度的锻炼等,会增加腹腔内的压力,加重胃食管反流,所以平时一定要多注意避免一些增加腹腔内压力的动作。

定期胃镜检查:对于患有胃部疾病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可以及早的发现是否存在Barrett食管,根据检查结果,针对性的进行及早的处理改善预后。

发展史

编辑

Barrett食管的发展史涉及从其定义、‌起源学说到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的全面认识。

Barrett食管指的是食管远端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在1906年由Tileston描述,‌当时称为“食管性消化溃疡”,‌但未提及柱状上皮。‌随后,‌Lyell在1937年注意到了食管鳞状上皮内混有柱状上皮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1950年,‌Barrett发表了其经典论著,‌报道了1例食管溃疡疾病,‌并认为该现象是由于食管先天性短畸形将部分贲门结构牵拉入纵隔所致,‌并沿用该名至今。

Barrett食管的起源,‌存在两种主要学说:‌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Barrett食管被视为癌前病变,‌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缺乏深入的发生机制研究。‌‌‌‌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Barrett食管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早期,由于对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了解不足,治疗后的效果比较差,而随着临床上的研究,对Barrett食管的认识也逐渐的加深,而且经过一系列的临床上的试验,对于治疗方面制定了合理的方案,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同时改善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研究进展

编辑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针对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一些新的药物,比如中药制剂等被引入到Barrett食管的治疗中,增加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针对自身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