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槟榔 编辑
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ev1)是山柑科山柑属灌木或攀爬植物,又称水槟榔。其主杆高达7.5米,新生树枝呈扁平状,带些红色,有纵行的棱与凹陷的槽纹。其刺粗壮,基部膨大,比较尖利,向外弯,花枝上常无刺。其叶近如薄膜,干后常呈暗红褐色。花为白色或粉红色,子房呈卵球形,表面有数条纵向的棱与沟,果球呈椭圆形,成熟及干后为紫红褐色,果皮比较硬,呈紫红色。种子多达数十粒,种皮呈紫红褐色。花期为5~6月份,果期为11~12月份。
马槟榔产于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地区,生长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沟谷、山坡密林、山坡道旁及石灰岩山上。马槟榔属中国特有品种,属于云南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马槟榔通过种子繁殖。
马槟榔成熟后去皮取种晒干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伤寒热病,暑热口渴,咽喉肿痛,麻疹,恶疮肿毒。据《滇南本草》中记载,其种子可治咽喉炎。
中文名:马槟榔
拉丁学名:CapparismasaikaiLev1
别名:水槟榔、山槟榔(云南西畴)、太极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十字花目
科:山柑科
属:山柑属
种:马槟榔
亚目:白菜花亚目
命名者及年代:Lévl.,1914
马槟榔
马槟榔为灌木或攀援植物,高达7.5米。新生枝略扁平,带红色,密被锈色短绒毛,有纵行的棱与凹陷的槽纹;刺粗壮,长达5毫米,基部膨大,尖利,外弯,花枝上常无刺。叶椭圆形或长圆形,有时椭圆状倒卵形,长7~20厘米,宽3.5~9厘米,顶端圆形或钝形,有时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近革质,干后常呈暗红褐色,表面近无毛,背面密被脱落较迟的锈色短绒毛,中脉稍宽阔,表面微凹,背面淡紫色,凸起,侧脉6~10对,背面微凸起,与中脉同色,网状脉不明显;叶柄粗壮,长12~21毫米,直径约2毫米,被毛与枝相同。亚伞形花序腋生或在枝端再组成10~20厘米长的圆锥花序,花序中常有不正常发育的小叶,各部均密被锈色短绒毛;亚伞形花序有花3~8朵,总花梗长1~5厘米;花中等大小,白色或粉红色;萼片长8~12毫米,宽5~8毫米,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内面无毛,外轮内凹成半球形,革质,内轮稍内凹,质薄;花瓣长12~15毫米,两面均被绒毛,上面2个较宽,长圆状倒卵形,基部包着花盘,下面2个较狭,长圆形;雄蕊45~50;雌蕊柄2~3厘米,无毛;子房卵球形,表面有数条纵向的棱与沟,长2~3毫米,直径1~1.5毫米,无毛,胎座(3~)4,每胎座约有7~9个胚珠,胚珠弯生,珠柄长。果球形至近椭圆形,长4~6厘米,直径4~5厘米,成熟及干后紫红褐色,表面有4~8条纵行鸡冠状高3~6毫米的肋棱,顶端有数至15毫米长的喙;花梗及雌蕊柄果时木化增粗,全长4.5~7厘米,直径3~5毫米;果皮硬革质,厚约5毫米,紫红色。种子数至10余粒,长约1.8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1厘米,种皮紫红褐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马槟榔与苦子马槟榔(学名:Capparis yunnanensis Craib et W. W. Smith)相近,主要区别点是马槟榔果实表面有4~8条纵向鸡冠状肋棱,成熟及干后呈紫红褐色;被毛呈锈色;叶干后常呈暗红褐色,背面密被脱落较迟的短绒毛,可以区别。
马槟榔
马槟榔分布于广西(约在南丹~都安~南宁一线以西)、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沟谷或山坡密林中,也常见于山坡道旁及石灰岩山上。马槟榔通过种子繁殖。
马槟榔的种子即常用中药“马槟榔”,又称马金囊、太极子,其味甘、寒,经肺、脾(《中华本草》),因其性味先腥涩而后回甜,放入口中咀嚼后,越饮水越甜,为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肺及清喉火的常用药。此外,马槟榔对咽喉炎、恶疮肿毒、难产等也有疗效,是中成药“上清丸”的重要药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1974), 曾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977)中。
马槟榔的种子除可作为中药使用外,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其内含有的甜蛋白也是食品添加剂的研究热点。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中药马槟榔的成熟种子中分离出一种甜蛋白,取名为马槟榔甜蛋白,甜度是等质量蔗糖的375倍,是有甜味活性的天然植物甜蛋白。
保护级别
马槟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保护级别为易危(VU)。
种群现状
马槟榔的生境破坏严重,且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成熟个体数已小于1000株。
濒危原因
人类直接采挖或砍伐,以及物种内在因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