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 编辑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

痛觉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痛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对机体起到保护性作用。同时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辅助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目录

产生机制

编辑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其本质是化学感受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组织损伤,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K+、H+、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兴奋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换能作用,随后产生传入冲动,沿传入通路抵达皮层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等部位,产生痛觉。

分类

编辑

1.皮肤痛

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引起疼痛,皮肤痛可分为快痛和慢痛两种。

(1)快痛:又称第一痛或急性痛,属于生理性疼痛。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疼痛产生和消失快、定位清楚、分辨能力强。

(2)慢痛:慢痛属于病理性疼痛,又称第二痛。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持续时间长,产生和消失慢,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和内脏反应。

2.内脏痛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器官可引起内脏痛。内脏痛通过自主神经内的传入神经上行,与躯体感觉的投射途径相同。与皮肤痛相比较,内脏痛具有以下特征:

(1)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常可出现牵涉痛。

(3)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活动和情绪反应。

(4)内脏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敏感,对刀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3.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常可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牵涉痛。牵涉痛定位明确,可先于内脏痛出现。临床上可根据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协助早期诊断内脏疾患,如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可出现左肩、左臂内侧、左侧颈部和心前区疼痛,胆结石时则可出现右肩胛部疼痛,肾结石时可出现患侧脊肋角、腰部或上腹部疼痛,有时可以放射到下腹部、大腿根部和会阴部,阑尾炎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或脐区疼痛。

反应

编辑

1.躯体-运动性反应

包括疼痛时经常出现的肢体屈曲反射、握拳、呻吟、叫喊、挣扎、逃脱及疼痛局部的肌肉反射性痉挛等。

2.自主-内脏性反应

指疼痛时出现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增强的一系列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多、呼吸频率加快、瞳孔散大、汗腺分泌增多、血糖升高等。

3.神经-精神性反应

指伤害性刺激后脑电图的改变及单个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以及临床上疼痛时伴有的痛苦、焦虑、烦躁不安的心理活动。

意义

编辑

1.疼痛是一种警戒信号,表示机体已经发生组织损伤或即将遭受损伤,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保护机体避免伤害。另一方面,剧烈的疼痛也能危及生命,如果疼痛长期持续不止,便失去警戒信号的意义,对机体将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会严重影响学习、工作、饮食和睡眠,降低生活质量,这时疼痛就没有积极意义,需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疼痛也可以是恐惧的信息或者是求助的信号。疼痛可能成为焦虑、抑郁症的突出症状,并没有组织损害的证据,如果不了解这种心理意义,只把疼痛看成与组织损伤有关,就会造成诊治的错误。

下一篇 突触

上一篇 传入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