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丝分裂 编辑
无丝分裂(amitosis)又叫核粒纽丝分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指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雷马克(Remak)在鸡胚的血细胞中看到了。1882年,弗来明(Flemmng)发现其分裂过程有区别于有丝分裂,因为分裂时没有发生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作无丝分裂。又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作直接分裂。
无丝分裂有多种形式,最常见是横缢式分裂,细胞核先延长,然后在中间缢缩、变细,最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核。另外,还有碎裂、芽生分裂、变形虫式分裂等多种形式,而且,在同一组织中可以出现不同形式的分裂。
真核生物可进行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在低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在高等植物中也常见。高等植物营养丰富的部位,无丝分裂很普遍。如胚乳细胞(胚乳发育过程愈伤组织形成)、表皮细胞、根冠,总之薄壁细胞占大多数;
人体大多数腺体都有部分细胞进行无丝分裂,主要见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等;
蛙的红细胞、蚕的睾丸上皮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核内染色质复制倍增,核及核仁体积增大,核仁组织中心分裂。
第二期:以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为分裂制动中心,以核仁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的染色质丝为牵引带,分别牵引着新复制的染色质和原有的染色质。新复制的染色质在对侧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的牵引下,离开核膜移动到细胞的赤道面上。
第三期:为核拉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缢缩变细,这是因为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周染色质不与核膜分离,而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螺旋化加强,产生的牵引拉力导致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内陷。
第四期:核膜内陷加深,终于缢裂成两个完整的子细胞核。每个子核中含有一半原有染色质和一半新复制的染色质。
无丝分裂不仅在动植物的病变细胞中,而且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普遍存在。不仅在体细胞中,而且在生殖细胞中都能进行无丝分裂。在一定条件下,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交替进行,在某些生物的某种组织中(如蚕睾丸上皮)无丝分裂是唯一的细胞分裂方式。
无丝分裂的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最后,细胞核分裂,这时细胞质也随着分裂,并且在滑面型内质网的参与下形成细胞膜。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但是,这并不说明染色质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核就发生分裂,核中的遗传物质就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如何分配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无丝分裂不能保证母细胞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特点
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相比,速度较快,耗能较少。
物理化学和细胞化学证明无丝分裂产生的二个子核,具有质上的区别。
性质
性质:无丝分裂较普遍地存在。如在胚乳发育过程中,以及植物形成愈伤组织时,常频繁出现;即使在一些正常组织中,如薄壁组织、表皮、顶端分生组织、花药的绒毡层细胞等,也都有报道。因此,对无丝分裂的生物学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