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编辑

中医病证名

心悸心悸

心悸是一个描述患者警觉到心率异常或心跳节律不正常的症状,表现为感觉心跳加速、强烈或不规则。该症状可以由物理和心理压力引发,也可能是一种疾病,如心脏疾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低血糖等的早期征兆。高度敏感、经常经历剧烈运动或压力的人群,以及些药物如麻黄素等的服用者更容易出现生理性心悸。心悸不具有传染性。

心悸的症状以心脏跳动异常感为主,但可能有一些并发症如胸闷气短乏力、不能平卧、晕厥等。可能由于心率过快或过慢,心律不齐都会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变化引起心悸。

心悸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其原因。对于生理性心悸,例如由精神压力或剧烈运动引发的,通常可以通过修改生活方式来控制。疾病导致的心悸应对症治疗,例如贫血引发的心悸可以通过补治疗;甲亢引发的心悸可以采取抗甲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碘治疗等。

有心悸发病史的患者,需要做到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学会调整自我情绪和压力、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复发,并做到定期复诊。

病因

编辑

导致心悸的原因较多,可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方面。

生理性原因包括精神过度紧张、吸烟饮酒、剧烈运动、一些药物的摄入等;

病理性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脏搏动增强、心脏神经症等。

疾病因素

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率过速

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快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均可发生心悸。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率过缓

如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二度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重度窦性心动过缓、慢室率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心搏强而有力导致心悸。

心律不齐性心律失常/心律不规则

房性或室性的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一段间歇,使患者感到心悸甚至有停跳感觉。

心脏搏动增强

心室肥大

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原发性继发性心肌病等。

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均可引起心室增大,而心室肥大患者早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量增加,同时,肥大的心室壁距胸壁较近,故患者常有心悸的感觉。

脚气性心脏病:因硫胺素缺乏,周围小动脉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流增多,心脏工作量增加,也可出现心悸。

其他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由基础代谢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心搏增强。

贫血:以急性失血时心悸为明显。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减少,器官及组织缺氧,机体为保证氧的供应,通过增加心率,提高排出量来代偿,于是心率加快导致心悸。

发热:基础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也可引起心悸。

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引起肾上腺素增多,心率加快也可发生心悸。

心神经官能症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致心脏血管功能紊乱引起心悸现象,患者除感觉心悸外,还会有左胸部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等表现,且常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的症状。

更年期综合征

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悸。

其他

胸腔大量积液以及高原病、胆心综合征等,也会引起心悸。

药物因素

很多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心律不规则,发生心悸。

心血管用药

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拟交感类: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等。

抗胆碱药

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支气管舒张剂

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

茶碱类: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

抗抑郁药

三环类

阿米替林、盐酸多塞平片等。

其他

甲状腺素、可卡因、酒精、咖啡因等。

环境因素

极少数人群会在噪音较大,混乱嘈杂的环境中发生心悸。

生活方式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短暂的供血不足,出现心悸现象,一般适当休息后即可恢复。

吸烟饮酒、摄入浓茶或咖啡

烟酒、浓茶以及咖啡中含有刺激性成分因子如咖啡因等,如大量吸烟喝酒或过量摄入浓茶、咖啡,可对心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刺激,引发心悸。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生活压力大等心理因素会影响睡眠,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发生心悸,若这种情况持续出现,很可能会导致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就医

编辑

心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常出现的症状,因剧烈运动,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心悸,可以适当的改变生活方式,慢慢会有所缓解;若是心律失常等疾病引起的心悸,建议及时就医,做好相关检查,对症治疗。

就医准备

心悸可能由不同疾病导致,需要清楚自身病史,每次发病时的诱发原因,准确表达有利于医生对疾病的初步诊断。

记录发生心悸的时间段时间点、持续时间、病程长短及感受等。

除了心悸发生还要了解伴随症状,可能存在的其他不适如发烧、胸痛等,给医生更多提示。

就医前说清自身的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

就诊时携带在其他医院或科室做过的相关检查,有助于医生充分鉴别,排除可能性小的疾病。

急诊指征

心悸气短,脉搏每分钟跳动120次以上,或者每分钟50次以下,并伴有严重明显呼吸困难者,需立刻到急诊(120)就医。

就诊科室

青少年、中老年人心悸,活动后加重,或伴有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的,多属心血管类疾病,建议前往心脏内科就诊。

心悸伴消瘦、多食、多汗、易怒、手颤、及原有糖尿病史出现心悸时,伴出汗等,建议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心悸伴咳嗽、胸痛或呼吸困难的患者,建议前往呼吸内科就诊。

心悸伴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的患者,可能有贫血等疾病,建议前往血液科或消化科(伴有黑便或既往有胃病史)就诊。

经常失眠、心悸、头晕的患者,应到神经内科就诊。

更年期女患者,如有心悸现象,伴有盗汗、烦躁等症状,建议前往妇科就诊。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询问病史后,针对性的身体检查。

了解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心前区有无震颤、隆起、心包摩擦感、心脏杂音等,了解心脏情况;

观察部有无啰音等,了解是否伴有肺部疾病。

心电图检查

能帮助判断有无心脏疾病,是心悸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判断有无贫血、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情况。

血清心肌酶测定

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等指标,如以上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提示存在心肌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

判断有无甲状腺方面的疾病。

便常规潜血

新出现的贫血查找有无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电图

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血流及功能,有助于心脏疾病的诊断。

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确定心脏和大血管的病变情况和功能变化。

X线胸部摄片

观察心脏和肺部有无器质性病变。

放射性核素检查

了解心血管系统、心功能测定,可以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或范围。

诊断

编辑

根据患者病史,心脏跳动的不适感等表现,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有指征时做血清心肌酶测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可以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诊断。

心律失常

心率过快或不齐,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通过发作时体格检查(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器质性心脏病

均可出现心悸。可结合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等检查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

出现心悸,伴有甲状腺肿大,并可触及震颤或闻及血管杂音,同时有突眼、烦热、多汗、易激动、食欲亢进等表现,结合测定T3、T4、游离甲状腺素(FT4)即可诊断。

慢性贫血

劳累后出现心悸,伴长期皮肤黏膜苍白、四肢无力、血化验血红蛋白降低者,为慢性贫血,可结合血常规进一步检查即可诊断。

低血糖症

面色苍白、多汗、烦躁等,心率增快、血压偏低,引起心悸,抽血测定血糖低于正常,进食后很快症状消失。可根据典型的症状,结合血糖测定及进食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很快恢复即可诊断。

治疗

编辑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心悸,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与情绪剧烈波动有关的心悸时,应立刻休息,平躺于床上,不宜做过多的活动,平稳缓慢的呼吸可缓解心悸,或根据病情的需要做专业治疗,如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可口服药物配合治疗;

贫血引起的心悸,可补铁治疗;

甲亢引起的心悸,可采取抗甲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碘治疗等。

家庭处理

心悸出现后,患者可以进行平稳的呼吸来缓解心慌、心悸。

轻轻的吸气,慢慢的呼气,一个来回持续六秒,一定要慢慢做。

大约反复做7~8次再将慢慢的呼吸改为深呼吸,可能缓解心悸心慌的症状,同时避免情绪波动,避免烟、酒、茶、咖啡等刺激,减少熬夜和压力。

部分突发的心动过速,深呼吸不能缓解,可试用咳嗽,诱发恶心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医院就诊。

专业治疗

对因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悸

针对性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

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极少数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常采用导管消融术。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

应就诊心内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科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悸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酰胺咪唑和丙硫氧噻吩等,能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停药后复发,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放射碘治疗: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复发、甲亢合并高血压或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患者,可进行放射碘治疗。患者通过口服碘剂并利用其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贫血引起的心悸

药物治疗:常用药有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等。可以辅助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为主。

手术治疗: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或严重遗传性贫血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进行脾切除手术。

低血糖症引起的心悸

紧急口服糖水或糖块能很快缓解症状。

内分泌科就诊,寻找低血糖原因,糖尿病患者需调整用药,如果是胰岛素瘤,则手术切除肿瘤是本病的根治手段。

预防

编辑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适当练习八段锦中“摇头摆尾去心火”和五禽戏的“猿戏”以及24节气导引养生“夏季节气的动作”。

不宜过度劳累,生活尽量规律。

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坚持治疗,坚定信心,有助于康复。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

轻症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做好急救准备。

下一篇 植物神经紊乱

上一篇 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