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悸 编辑
心悸是一个描述患者警觉到心率异常或心跳节律不正常的症状,表现为感觉心跳加速、强烈或不规则。该症状可以由物理和心理压力引发,也可能是一种疾病,如心脏疾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低血糖等的早期征兆。高度敏感、经常经历剧烈运动或压力的人群,以及些药物如麻黄素等的服用者更容易出现生理性心悸。心悸不具有传染性。
心悸的症状以心脏跳动异常感为主,但可能有一些并发症如胸闷气短、乏力、不能平卧、晕厥等。可能由于心率过快或过慢,心律不齐都会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变化引起心悸。
心悸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其原因。对于生理性心悸,例如由精神压力或剧烈运动引发的,通常可以通过修改生活方式来控制。疾病导致的心悸应对症治疗,例如贫血引发的心悸可以通过补铁治疗;甲亢引发的心悸可以采取抗甲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碘治疗等。
有心悸发病史的患者,需要做到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学会调整自我情绪和压力、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复发,并做到定期复诊。
导致心悸的原因较多,可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方面。
生理性原因包括精神过度紧张、吸烟饮酒、剧烈运动、一些药物的摄入等;
疾病因素
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率过速
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快室率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等,均可发生心悸。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率过缓
如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二度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重度窦性心动过缓、慢室率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心搏强而有力导致心悸。
心律不齐性心律失常/心律不规则
房性或室性的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一段间歇,使患者感到心悸甚至有停跳感觉。
心脏搏动增强
心室肥大
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病等。
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均可引起心室增大,而心室肥大患者早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量增加,同时,肥大的心室壁距胸壁较近,故患者常有心悸的感觉。
脚气性心脏病:因硫胺素缺乏,周围小动脉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流增多,心脏工作量增加,也可出现心悸。
其他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由基础代谢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心搏增强。
贫血:以急性失血时心悸为明显。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减少,器官及组织缺氧,机体为保证氧的供应,通过增加心率,提高排出量来代偿,于是心率加快导致心悸。
发热:基础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也可引起心悸。
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引起肾上腺素增多,心率加快也可发生心悸。
心神经官能症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致心脏血管功能紊乱引起心悸现象,患者除感觉心悸外,还会有左胸部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等表现,且常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的症状。
更年期综合征
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悸。
其他
胸腔大量积液以及高原病、胆心综合征等,也会引起心悸。
药物因素
很多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心律不规则,发生心悸。
心血管用药
拟交感类: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等。
抗胆碱药
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支气管舒张剂
茶碱类: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
抗抑郁药
三环类
阿米替林、盐酸多塞平片等。
其他
甲状腺素、可卡因、酒精、咖啡因等。
环境因素
极少数人群会在噪音较大,混乱嘈杂的环境中发生心悸。
生活方式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短暂的供血不足,出现心悸现象,一般适当休息后即可恢复。
吸烟饮酒、摄入浓茶或咖啡
烟酒、浓茶以及咖啡中含有刺激性成分因子如咖啡因等,如大量吸烟喝酒或过量摄入浓茶、咖啡,可对心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刺激,引发心悸。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生活压力大等心理因素会影响睡眠,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发生心悸,若这种情况持续出现,很可能会导致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心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常出现的症状,因剧烈运动,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心悸,可以适当的改变生活方式,慢慢会有所缓解;若是心律失常等疾病引起的心悸,建议及时就医,做好相关检查,对症治疗。
就医准备
心悸可能由不同疾病导致,需要清楚自身病史,每次发病时的诱发原因,准确表达有利于医生对疾病的初步诊断。
记录发生心悸的时间段时间点、持续时间、病程长短及感受等。
除了心悸发生还要了解伴随症状,可能存在的其他不适如发烧、胸痛等,给医生更多提示。
就医前说清自身的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
就诊时携带在其他医院或科室做过的相关检查,有助于医生充分鉴别,排除可能性小的疾病。
急诊指征
心悸气短,脉搏每分钟跳动120次以上,或者每分钟50次以下,并伴有严重明显呼吸困难者,需立刻到急诊(120)就医。
就诊科室
青少年、中老年人心悸,活动后加重,或伴有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的,多属心血管类疾病,建议前往心脏内科就诊。
心悸伴消瘦、多食、多汗、易怒、手颤、及原有糖尿病史出现心悸时,伴出汗等,建议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心悸伴咳嗽、胸痛或呼吸困难的患者,建议前往呼吸内科就诊。
心悸伴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的患者,可能有贫血等疾病,建议前往血液科或消化科(伴有黑便或既往有胃病史)就诊。
经常失眠、心悸、头晕的患者,应到神经内科就诊。
更年期女患者,如有心悸现象,伴有盗汗、烦躁等症状,建议前往妇科就诊。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询问病史后,针对性的身体检查。
了解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心前区有无震颤、隆起、心包摩擦感、心脏杂音等,了解心脏情况;
观察肺部有无啰音等,了解是否伴有肺部疾病。
能帮助判断有无心脏疾病,是心悸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血常规检查
血清心肌酶测定
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等指标,如以上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提示存在心肌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
判断有无甲状腺方面的疾病。
便常规潜血
新出现的贫血查找有无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电图
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血流及功能,有助于心脏疾病的诊断。
确定心脏和大血管的病变情况和功能变化。
X线胸部摄片
观察心脏和肺部有无器质性病变。
放射性核素检查
了解心血管系统、心功能测定,可以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或范围。
根据患者病史,心脏跳动的不适感等表现,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有指征时做血清心肌酶测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可以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诊断。
心律失常
心率过快或不齐,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通过发作时体格检查(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均可出现心悸。可结合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等检查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
出现心悸,伴有甲状腺肿大,并可触及震颤或闻及血管杂音,同时有突眼、烦热、多汗、易激动、食欲亢进等表现,结合测定T3、T4、游离甲状腺素(FT4)即可诊断。
慢性贫血
劳累后出现心悸,伴长期皮肤黏膜苍白、四肢无力、血化验血红蛋白降低者,为慢性贫血,可结合血常规进一步检查即可诊断。
低血糖症
面色苍白、多汗、烦躁等,心率增快、血压偏低,引起心悸,抽血测定血糖低于正常,进食后很快症状消失。可根据典型的症状,结合血糖测定及进食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很快恢复即可诊断。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心悸,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与情绪剧烈波动有关的心悸时,应立刻休息,平躺于床上,不宜做过多的活动,平稳缓慢的呼吸可缓解心悸,或根据病情的需要做专业治疗,如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可口服药物配合治疗;
贫血引起的心悸,可补铁治疗;
甲亢引起的心悸,可采取抗甲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碘治疗等。
家庭处理
心悸出现后,患者可以进行平稳的呼吸来缓解心慌、心悸。
轻轻的吸气,慢慢的呼气,一个来回持续六秒,一定要慢慢做。
大约反复做7~8次再将慢慢的呼吸改为深呼吸,可能缓解心悸心慌的症状,同时避免情绪波动,避免烟、酒、茶、咖啡等刺激,减少熬夜和压力。
部分突发的心动过速,深呼吸不能缓解,可试用咳嗽,诱发恶心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医院就诊。
专业治疗
对因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悸
针对性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
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极少数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常采用导管消融术。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
应就诊心内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科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悸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酰胺咪唑和丙硫氧噻吩等,能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停药后复发,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放射碘治疗: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复发、甲亢合并高血压或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患者,可进行放射碘治疗。患者通过口服碘剂并利用其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贫血引起的心悸
药物治疗:常用药有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等。可以辅助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为主。
手术治疗: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或严重遗传性贫血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进行脾切除手术。
低血糖症引起的心悸
紧急口服糖水或糖块能很快缓解症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