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颌口虫病 编辑
中医病名:皮肤颌口虫病
常见发病部位:皮肤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可从无自觉症状到症状严重。在幼虫入侵1~2天,可出现发热、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荨麻疹。幼虫在皮下移行,初发为约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颇似血管性水肿,随虫体的移行,损害呈匐行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灼痒或剧烈触痛,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表面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发生于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软部损害特明显,经过中可继发脓肿。
损害多限于皮肤,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
发病期间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及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外科治疗及噻苯达唑、伊维霉素,治疗有效。
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鱼、肉类及饮用不洁生水。
致病的颌口虫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及猪颌口虫,以前者为多见。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表面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及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