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裂头蚴病 编辑

疾病名称

皮下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以广东、吉林、福建多见。多因在流行区吃生蛙、蛇肉,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而感染,临床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或肿块。

基本信息

编辑

就诊科室:皮肤科

常见发病部位:肠腔和皮下组织

常见病因:将蛙肉贴敷于眼、伤口、脓肿上,进食未熟的蛙、蛇、鸟或猪肉,或是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等

常见症状:红、肿、热、痛等症状,荨麻疹,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有异物感或虫爬感等

中文名 :皮下裂头蚴病

病因

编辑

曼氏叠绦虫成虫寄生在猫、狗、虎等食肉动物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出钩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虱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虱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原尾蚴进入皮下和肌肉组织发育成裂头蚴,当蝌蚪发育为青蛙时,裂头蚴移居到蛙的大腿、小腿肌肉处寄生。如蛙被蛇、鸟等吞食后,裂头蚴穿过肠壁,移居至腹腔、肌肉或皮下继续生存。人可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如将蛙肉贴敷于眼、伤口、脓肿上,蛙肉中的裂头蚴因趋温特性而自创口侵入人体;进食未熟的蛙、蛇、鸟或猪肉,裂头蚴经口入肠,最后移行到皮肤;或是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等误吞入含原尾蚴的剑水虱,原尾蚴通过肠壁进入腹腔、皮肤、肌膜等处,约经20天发育为裂头蚴,寄生在肠腔和皮下组织。

临床表现

编辑

1.皮肤表现

皮损为位于躯干或四肢皮下的黄豆至核桃大的炎性游走性肿块结节,圆形、柱状或线形,中等硬度,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数目为1~2个,可有瘙痒及虫爬感,亦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如合并感染,则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有时出现荨麻疹

2.眼部表现

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或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若裂头蚴自行逸出,则可逐渐自愈。如裂头蚴寄生在眼球可导致眼球突出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玻璃体浑浊、白内障疼痛角膜炎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检查

编辑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活组织检查

眼睑和其他部位出现皮下游走性结节,皮下包块和眼睑结节活检可找到虫体。

3.病理检查

显示嗜酸性肉芽肿,可见夏科-雷登结晶。移动肿块病变中心为虫体横切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可辅助诊断。

诊断

编辑

在流行区有吃生蛙、蛇肉史及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病史,患处出现游走性皮下结节或肿块,结节活检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

编辑

皮下组织及眼裂头蚴病以手术摘除虫体为主。手术需水肿减轻、硬结形成后进行,取出虫体。一般病例手术后可给予吡喹酮治疗,同时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预防

编辑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吃生蛙、生蛇肉,不饮生水,避免用蛙肉、蛙皮敷伤口及眼,切生肉、熟肉的刀和菜板须分开。

下一篇 毛发囊肿

上一篇 妇女多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