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湿疹 编辑

疾病名

脂溢性湿疹又称为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性炎症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成人和新生儿多见,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seborrheic eczema

别名:脂溢性皮炎

就诊科室:皮肤科

多发群体:成人、婴儿

常见发病部位:初发于头部

常见病因:不明

常见症状:皮损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

病因

编辑

脂溢性湿疹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成人和婴儿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炎症,可能与皮脂分泌增多和其化学成分的改变有关。亦有认为在脂溢性湿疹的患者表面类脂质分泌并不增加,而是其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石蜡增加,而角鲨烯减少。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与正常人群共生的马拉色菌可能与脂溢性湿疹的发病和加重有关。马拉色菌抗原可以使脂溢性湿疹患者致敏,并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IgG、IgM及IgA抗体,还有认为马拉色菌的过度生长极其代谢产物进入表皮导致免疫炎症反应。易患脂溢性湿疹的患者,可因疲劳、情绪紧张或感染所诱发。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严重的播散性脂溢性湿疹,可能与免疫缺陷而致马拉色菌过度生长有关。

临床表现

编辑

脂溢性湿疹往往局限,初发于头部,加重者可向面部、耳部、腋窝、上胸部、肩胛间部、脐窝、外阴部及腹股沟等部位发展。初发皮损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随病情发展,丘疹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上覆盖油腻性鳞屑或结痂。重者可呈轻度渗出性湿疹样皮炎,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泛发,甚至发展为红皮病。由于部位和损害轻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别。

头部的轻型损害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大斑片,基底稍红,轻度瘙痒,可扩展、融合成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重者可累及大部分头皮,可伴有渗出和厚痂,伴有腥臭味。

面部皮损常由头部蔓延而来,以前额、眼睑、鼻唇沟为重,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表现,睑缘由红的细小的白色鳞屑覆盖。鼻唇沟及鼻翼多表现为黄红色鳞屑性油腻性斑片。男性胡须部位的皮损除可表现为片状油腻性鳞屑性斑片外,常伴有毛囊炎。单侧或双侧耳后可出现红斑、肿胀和皲裂。脂溢性外耳炎多见于老年患者。

躯干皮损好发于胸前和肩胛之间,最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融合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黄红色或淡红色油腻性斑片,有时可见斑片的中央消退而周边形成环状或多环状损害。

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窝的皮损以播散性摩擦红斑形式存在,上有油腻性鳞屑,红斑的边缘界线清楚,往往呈急性湿疹样改变。

脂溢性湿疹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不同程度瘙痒。由于瘙痒而搔抓,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外用药物不当,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改变,严重者可发展为红皮病。

婴儿脂溢性湿疹炎发生于婴儿出生后2~10周,头皮、前额、耳、眉、鼻颊沟及皱褶等处出现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覆有鳞屑,红斑可扩展融合并有黏着油腻性黄痂,间有糜烂渗出,炎症比较显著,对称发生,微痒,一般患儿可在3周到2个月内痊愈。若持续不愈,常与婴儿异位性皮炎并发,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

诊断

编辑

根据脂溢性湿疹好发于成人和婴儿,有皮脂溢出体质,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编辑

脂溢性湿疹应与头皮银屑病玫瑰糠疹、湿疹、体癣、红斑型天疱疮等鉴别诊断。

治疗

编辑

1.生活规律:少吃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热水和碱性肥皂洗头。避免搔抓。

2.全身治疗:内服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维胺脂胶囊,炎症明显或炎症范围扩大时,可服用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抗生素、红霉素等。瘙痒剧烈时可用具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或具有抗炎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3.局部治疗: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痒为主。常用药物有煤焦油、硫磺、水杨酸、硫化硒等。可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皮损选择不同的剂型。对红斑、鳞屑性皮损,面积不大者可选用弱至中小糖皮质激素霜剂。有糜烂、渗出部位用呋喃西林溶液、依沙吖啶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选择合适的剂型。也可以选择含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复方制剂,如复方咪康唑霜、复方益康唑霜等。

下一篇 皮脂腺癌

上一篇 马拉色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