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 编辑

疾病名

近视近视

近视是指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的视物模糊,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其形成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但常与遗传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原因有关。近视表现为平行光进入眼睛后不能在视网膜上成像,发生看远不清,眼部结构则表现为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近视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青少年、长期从事近距离用眼工作者等。

看远模糊,看近比较清晰,是近视眼最经典的症状,患者看远处目标时会不自觉眯起眼睛,眼睛经常出现疲劳的现象,用眼过度后会出现重影、畏光以及眼干等。近视度数较高者,还可出现外隐斜、外斜视等。

根据近视度数可将近视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根据其屈光成分可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而根据其病程进展又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近视眼后,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者屈光手术矫正视力。框架眼镜通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近视患者,成年近视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大家比较熟悉的角膜塑形镜,除了可以提高裸眼视力,它在矫正近视的基础上,还具备延缓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

近视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等方式来预防。其中户外的光照活动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建议每天保证2个小时的户外时间,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持续的近距离用眼,保证充分的营养。此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对预防近视也至关重要,通常建议至少每年或者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眼部疾病和视力变化。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myopia

就诊科室:眼科

多发群体:青少年

常见发病部位:眼

常见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

常见症状:视远物模糊,眯眼,眼疲劳,畏光,眼干,眼痒,眼部酸胀等

传染性:否

传播途径:无

中文名:近视

是否遗传:是

相关药物: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叶黄素等

分型

编辑

近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类,分别依据近视度数、屈光成分和病程进展进行分类。

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

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在50度至300度之间(-3.00D<SE≤-0.50D);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度至600度之间(-6.00D<SE≤-3.00D);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SE≤-6.00D)

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

轴性近视:最常见,眼球前后径过长(即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而屈光力(即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的屈光性能)基本在正常范围。

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导致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 D以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较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患者除了远视力差之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

病因

编辑

关于近视形成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近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常可见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环境因素

长期近距离用眼者的近视发生率较高,这也是中国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叠加上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持续阅读时间过长、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更加促使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诱发因素

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可能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

随着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长期近距离看电子屏幕也可能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流行病学

编辑

据政府部门国家疾控中心数据公布: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

2022年51.9%(其中,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较2021年下降0.7%,较2018年下降1.7个百分点。

症状

编辑

近视最为熟知的症状就是看近处基本正常,看远处视物模糊。随着近视度数增加,还会伴随一些其他视觉症状。

典型症状

远视力减退

远视力减退,但近视力正常。看远处目标时常不自觉眯起眼睛。

视疲劳

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头痛等。

外斜视

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眼肌调节,导致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视或外斜视。

眼球改变

眼轴变长,表现为眼球突出。当眼球前后径过长,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眼底损害

多发生在高度近视,这类患者会有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变。

伴随症状

当近视度数较高,尤其是病理性近视或当合并眼底损害时,可出现以下表现:

视物遮挡

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看东西可出现大片遮幕感。

视物变形

当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

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

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

色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当病变累及黄斑部时,可出现红色觉异常。

光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比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异常,也就是从强光环境进入暗处,眼睛很长时间不能看清物体,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夜盲。

对比敏感度下降

患者可能视力下降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眼睛对平均亮度的区域辨别差别的能力严重下降。

飞蚊症

眼前黑影飘动的感觉,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就医

编辑

当出现持续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须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视力检查;对于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者,一旦发生视物遮挡、视物变形、光觉异常的时候,应该警惕视网膜或眼底病变,尽快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就诊科室

眼科

诊断流程

1. 根据症状怀疑患有近视,应及早于眼科就诊,尤其是青少年近视发展快,家长更应该及早关注和就诊。

2. 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

视远物模糊表现;

年龄及发病时间;

眼部及全身病史、手术史;

近视家族史

用眼习惯及用眼环境;

既往近视进展史;

既往近视控制治疗史,有无验光配镜或手术。

3. 接下来医生会对眼部进行各项检查,最终,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判断近视类型及程度。

4. 根据近视程度及患者意愿予以治疗,主要包括验光配框架眼镜、戴角膜接触镜和手术治疗

5. 初诊之后的随访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近视常起始于 6 岁到 12 岁,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着眼球的持续生长,近视发展很快,一般到18岁左右近视程度稳定下来。

6. 每年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每隔一年或每隔几个月就更换一副新眼镜。

相关检查

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通过规范的视力检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常人区别开。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界值必须考虑年龄因素,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弱视学组提出,将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定为:3~5 岁 0.5,6 岁以上 0.7。6 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裸眼视力如果低于小数视力 0.5,是怀疑屈光异常的标准。

散瞳验光

其学术名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这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对于 12 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视、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建议必须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通常也在散瞳之后进行,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可以直观看到和分析眼底病变,对于中、高度近视或有眼底病变症状的患者尤其有必要。

裂隙灯检查

可以直观看到眼内部多个结构是否正常。

其他检查

随着技术发展,眼科专业精密的检查越来越完善,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对眼部发育、视功能进行检查,包括功能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调节与聚散功能、眼压与视野、A/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FA)等,这些检查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安排。

鉴别诊断

通常说的假性近视是因眼睛调节不佳导致的功能性近视,通过放松、休息、散瞳干预后可视力恢复正常,不需要佩戴眼镜,需要和真性近视进行鉴别。

发病期

预防性

治疗方法

预后

近视

后天发病

可预防

前述三类治疗方式

通过治疗可矫正到正常视力范围。但并不能改变由于近视导致的眼部病变。

弱视

视觉发育期出现异常

无法预防

佩戴矫正眼镜、消除抑制及长期综合康复训练

佩戴眼镜难以矫正到正常视力范围,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视力矫正到≥0.9为基本治愈,大部分可治愈。

散光

可能为先天发育异常,也可能是出生后发生

预防近视措施也可用于预防后天发生的散光

轻度不需要治疗;有症状或高度散光可佩戴眼镜治疗

单纯散光可通过治疗矫正至正常;部分高度散光伴有弱视,预后同弱视。

治疗

编辑

近视矫正方法目前主要是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屈光手术,不管何种方式,均是通过镜片或者改变眼屈光面的折射力,达到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的目的。

一般治疗

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因其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是最常见的近视治疗方式,对于青少年或某些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短暂使用或者需要频繁调整参数的患者,最好选择框架眼镜。

对于配镜时机,并无明确定论,一般认为近视度数高于200度或300度,会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应该佩戴眼镜。对于青少年来说,其用眼较多且视力处于发展阶段,建议超过200度应该佩戴框架眼镜,通过矫正视力减轻视疲劳。

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其矫正原理和框架眼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类眼镜与角膜直接接触,减少了框架眼镜距离眼睛较远所致的放大率改变。

角膜接触镜分为软镜和硬镜,各有优缺点。

优点

缺点

适应证

禁忌证

软镜

镜片柔软,配戴舒适还可一些特殊设计的软镜可用于美容和特殊用途

配戴或护理不当常引起巨乳头结膜炎角膜炎症等并发症

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近视矫正

眼部有任何活动期急性炎症、全身有影响配戴的病变、过分神经质、个人卫生不良、依从性差而不能定期复查、对护理液过敏或生活工作环境卫生差者,应禁用或慎用。

硬镜

透气性好,成像质量高;可矫正散光,用于一些特殊眼疾的视力矫正

验配要求较高,初戴时异物感强,需要时间适应

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近视矫正,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因存在对问题察觉敏感性或操作依从性问题,应增加对安全性的监控。

角膜塑形镜(OK镜)

这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透气性硬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但是这种效果有限,一般适用于 600 度以下的人群,且效果是可逆的,一旦停戴,近视度数会恢复原有水平,不能真正治愈近视。

研究表明,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减缓近视度数增长,需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酌情考虑验配,未成年儿童需要有家长监护配合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用于控制近视进展,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其对儿童近视控制的有效性

手术治疗

近视矫正手术可用于降低近视度数恢复裸眼视力但并不能治愈近视,不能改善由于近视导致的眼部的改变,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度数稳定的近视患者,近视发展稳定在2年以上,每年近视屈光度增长不超过50度。

近视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人工晶状植入术。

· 角膜屈光手术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以矫正屈光不正,最近十几年技术发展很快,下表介绍近年来的主流术式。

· 人工晶状植入术是通过在眼内植入人工晶体来矫正屈光不正,适用于高度近视或不愿意戴眼镜但又不适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

手术对比手术对比

以上手术中,LASEK和PRK的手术价格相对低,ICL的手术成本最高。医生会根据术前检查结果、手术目的、现有手术设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向患者建议“最合适”的手术方式。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编辑

近视通过手术和其他矫正治疗,大多可获得正常视力,不明显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其中,手术治疗可获得治愈效果,即视力恢复正常;其他矫正治疗,如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需要终身坚持,以获得正常视力。

对于单纯性近视,大多发展较为缓慢,其他视功能正常,选择适当的镜片即可获得正常视力。

度数较高的病理性近视,患者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等,发生其他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撕裂、黄斑出血、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较高,需积极治疗,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刻就医。

此外,在发展为不可逆的近视前,可能会存在可恢复的临时状态,尤其是小儿,这类情况经医生诊断,可不佩戴眼镜,而通过纠正不良用眼习惯等纠正,此类人群需遵医嘱定期复诊。

术后并发症

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到正规医院进行此类手术安全性较高,但是任何手术都有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

光学方面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屈光度数矫正不足或过矫引起视物模糊;一过性或永久性眩光或光晕,尤其在夜间的视力下降;对比敏感度降低;产生规则或不规则散光。

医学方面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感染;反复发作角膜糜烂;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复发;角膜扩张或圆锥角膜干眼症或原有的干眼症恶化,眼睛干涩;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高眼压症、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裂孔或脱离。

日常

编辑

近视是一种可控可矫正的疾病,一般都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戴眼镜会加重近视”是一种误区,不要有过多的心理负担。青少年发现近视后,父母应该科学对待,避免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发生前做好预防,发生后科学治疗。

预防与日常护理

编辑

日常生活管理

1. 选择正规验光配镜机构咨询,及时科学配镜,矫正视力,防止恶化。

2.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视野、眼轴等的变化情况;18岁以下的青少年应该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

3. 保持眼部卫生,不随意揉眼,即使是成年也要注意避免用眼过度疲劳。

4. 戒烟、少量饮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利于视网膜及眼底的保护。

5. 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一定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避免眼部并发症。

6.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富含ω-3脂肪酸的金枪鱼、三文鱼等。

7. 当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丧失、眼前黑影、视野缺损、视力(尤以近视力)进行性或突发性下降,须及时就医排查视网膜脱离、青光眼、脑血管病等。

预防

1. 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 cm,避免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 45 min。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阅读距离 33 cm;身体距桌 8 cm; 手距笔尖 3.33 cm)”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长时间用眼后注意眺望一下远方,休息下眼睛。

2.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小时以上,或每周10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3. 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 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

5. 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9小时、高中阶段学生每天睡眠8小时。成年人每天应睡眠7~8小时(每天不宜少于6小时)。

6.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躺着看书、玩手机,不在公交上看书、玩手机。

7. 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 ~ 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研究进展

编辑

2015年9月15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在JAMA杂志上,以“首篇论著”方式发表了近视预防文章。该研究通过为期三年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户外活动作为简单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近视眼的发生,从而为近视眼防控提供了高水平的证据。

2018年11月6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林浩添教授团队利用百万医学验光大数据,发现了中国青少年近视眼发展规律,创建了近视眼人工智能预测模型。该论文在国际医学杂志(PLoS Medicine)官网首页作为推介文章发表。该模型预测近视3年内准确率达90%,10年内准确率80%以上,可提前8年有效预测高度近视,为近视眼的精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卢次勇教授团队联合中山眼科中心杨晓教授团队在JAMA Ophthalmology发表了两篇学术成果,研究结果发现通过移动平台 (如微信) 加强公众教育,改善家长对儿童近视防控的意识和行为,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

2022年6月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雄里院士团队,首次揭示了一类特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在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的Science Advances。这项研究首次清楚地阐明了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眼球发育及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近视干预策略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1月17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瓯江实验室周翔天教授、赵斐副研究员,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伟副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期刊发表了题为:Augmentation of scleral glycolysis promotes myopia through histone lactylation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糖酵解激活是巩膜缺氧诱导近视形成的关键分子机制,并提供了潜在的近视防控的新靶点与策略。

2024年3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团队基于纵向随访研究,评估了眼轴变化与屈光度进展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眼科期刊Ophthalmic and Physiological Optics。该研究结果显示,1mm眼轴增长对应的屈光进展量并非为一个固定不变值,而是与年龄及屈光状态独立相关,在年龄较大的近视者中更大。应用本研究中得到的年龄特异性ΔSE/ΔAL预测值有助于通过眼轴增长量在无需散瞳情况下评估屈光进展情况,为近视随访管理提供帮助。

相关事件

编辑

2024年5月28日,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正式在阿里健康大药房首发上线,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参考来源:

下一篇 眼角长斑

上一篇 视网膜色素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