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抗磷脂综合征 编辑

疾病名称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是一种免疫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等。虽然该疾患在成人多见,但儿童也有发生。儿童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以女性更为常见(男女之比约为2∶3)。发病年龄为8个月至16岁(平均为10岁)。表现为反复动脉或者静脉血栓。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小儿抗磷脂综合征

释义:一种免疫紊乱性疾病

病因

编辑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在机体遗传基因易感的基础上,外界因素作用下的结果。由于在抗磷脂抗体阳性的人群中只有部分出现临床表现,故APS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1.有家族聚集倾向,有遗传基因易感性

2.HLAⅡ类抗原:患者的DR4、DRw53、DR7的出现频率亦较高,文献中患者多为SLE,SLE患者如为DR4、DRw53表型时临床上也往往有本病的表现。

3.免疫球蛋白基因特点及异常:有些研究表明是由于编码Ig可变区基因的胚系基因突变引起。

4.补体C4等位基因缺陷。

临床表现

编辑

1.血栓形成

本病最突出表现是血栓形成,血栓可以发生在动脉,也可发生在静脉。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血管或多个血管受累。

静脉血栓中最常见是反复深静脉血栓,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一条腿水肿疼痛。此外,脑、肾、视网膜的动静脉,矢状窦和海绵窦均可出现血栓。

由于受累血管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可变化很大。在静脉,深静脉是血栓形成的最好发部位,但也可出现在血管,下腔静脉,肾及肝静脉。中风或者短暂缺血是最常出现的动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有些可同时或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处血栓形成,病情较重甚至危及生命。

2.血小板减少

有时可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其他临床表现伴发轻度到中度的血小板减少(100000~150000/mm3)。

检查

编辑

1.梅毒血清假阳性试验(BFP-STS)和VDRL试验

BFP-STS试验在狼疮或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阳性率为5%~19%。这两种试验的主要抗原成分为心磷脂、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物,因此对于血栓形成,这两种试验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

2.狼疮抗凝集物(LA)

LA是一种IgG或IgM类免疫球蛋白,在体外能干扰并延长各种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目前常用的筛选LA的较敏感的方法为白陶土凝集试验(KCT)。LA不单单发生于狼疮,它与血栓形成有关。①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APTT),Russell蛇毒时间或白陶土凝血时间延长。②病人血浆加入正常人血浆的纠正试验(以除外凝血因子缺乏)。③病人血浆加入冷冻血小板或磷脂后纠正试验。

3.抗磷脂抗体

应分别测定IgG、IgM、IgA型。抗磷脂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抗心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是其中的一种。ACL与临床上的一些合并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症状的疾病有关,而且特异性很强。因此有众多学者常常将上述临床表现合并有这类抗体的抗磷脂综合征,又称为抗心脂综合征。

由于各实验室间结果的差异,有人建议抗心磷脂的水平可按高(80单位),中(20~80单位),低(10~20单位)半定量的方法报告。中度以上的IgG抗心磷脂阳性对APS的诊断最为特异。

4.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持续中高滴度的IgG/IgM型ACL与血栓密切相关,IgG型ACL与中晚期流产相关。ACL分为两类,一类是非2-GP1依赖性抗体,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另外一类是2-GP1依赖性抗体,多见于自身免疫病。

5.常规做影像学检查

可选择B超、超声心动图、选择性血管造影、脑CT等检查。

诊断

编辑

诊断抗磷脂综合征提出了简化标准:

1.临床标准

①血管血栓形成。②在任何组织或器官临床发作一次或多次动脉、静脉或小血管血栓形成。③血小板减少。

2.实验室标准

①抗心磷脂抗体增高。②血中测到中等或高滴度的抗心磷脂抗体IgG或IgM。③狼疮抗凝集抗体。④根据血栓和止血协会指南:血中测到狼疮抗凝集抗体。

3.诊断条件

①满足1条临床表现指标加1条实验室指标。②APL阳性二次以上,2次检测至少相隔6周。③随访5年以上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他自身免疫病。

鉴别诊断

编辑

需要与其他各种抗磷脂综合征、静脉血栓、对动脉闭塞或恶性肿瘤相鉴别。

治疗

编辑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防止血栓和流产再发生。

抗凝治疗主要应用于APL阳性伴有血栓患者。对无症状的抗体阳性患者不宜进行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羟基氯喹等。在慢性期以口服抗凝治疗为主,长期抗凝治疗会降低血栓的复发率,但亦会增加出血机会,应特别注意。抗凝治疗应监测INR,对动脉血栓应控制在2.5~3.0,静脉血栓则宜在2.0~3.0。一般认为对经良好抗凝治疗仍有血栓发生的患者,可试用羟基氯喹。

对血小板>50×109的轻度血小板减少而不合并血栓的病人,可以观察;对有血栓而血小板<100×109病人要谨慎抗凝治疗;血小板<5×109禁止抗凝,可以用强的松1~2mg/kg/d,大剂量静脉丙球注射,400mg/kg,待血小板上升后抗凝治疗。

恶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一般主张抗凝并同时使用较大剂量激素,必要时联合使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美国血液学会建议APS患者的静脉血栓的治疗如下:①确定基础PT时间是否正常。②对初发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2.0~3.0至少持续治疗12个月。③治疗其他高凝因素,如叶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④对于复发患者采用更高INR3.0~4.0,或替代抗凝治疗如低分子量肝素或免疫抑制

APS患者的动脉血栓的治疗:①确定基础PT时间是否正常。②对初发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为2.5~3.5,至少持续治疗12个月。③治疗其他的高凝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④复发患者,采用INR3.0以上,抗血小板治疗、替代抗凝药物如低分子量肝素或免疫抑制。

并发症

编辑

Budd-Chiari综合征是其最重的肝脏并发症。肝动脉血栓可以引起黄疸肝肿大、酶升高。可发生动脉血栓,下肢动脉栓塞则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坏疽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还可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舞蹈症、癫痫多发性硬化痴呆,可并发脑缺血、脑血栓、脑出血、精神行为异常和脊髓病变,如截瘫等;部分病例有心瓣膜病变,出现缺血性坏死,如心肌梗死、肠梗死,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等;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年幼的患儿比年长者更易形成动脉血栓,其中以脑动脉血栓较常见。与成人相比,儿童发生肺栓塞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