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痢 编辑

病症名称

此病继发于疳积,临床表现腹泻为主,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阿米巴痢疾等病。该病起病缓慢,病程愈长,若迁延失治,可严重影响儿童正常发育并导致营养障碍等慢性病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infantile emaciation,infantle dysentery due to malnutrition

就诊科室:儿科

多发群体:小儿

常见病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耗伤气血津液,或因慢性腹泻、痢疾等

常见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肌肤干燥,头发稀黄,纳呆,腹泻等

中文名 :小儿疳痢

病因病机

编辑

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耗伤气血津液,或因慢性腹泻、痢疾等引起。

临床表现

编辑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肌肤干燥,头发稀黄,多睡眼涩,肚大筋露,纳呆,腹泻,甚则日夜百余行,泻下脓血或黏液,或伴腹中坚满,腹痛等。

辨证施治

编辑

1.脾虚湿盛型

张口弄舌,流有口水,神疲懒动,纳差腹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如水样,每日达数次,无脓血,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濡数。治宜健脾渗湿。

2.肝郁血虚型

烦躁易闹或精神萎靡,面色暗紫,厌食,腹大筋青,四肢羸瘦,大便稀薄有泡沫,青或黄白,胀腹痛,后略安,淡紫暗、苔薄略黄,弦滑。治宜疏肝和胃。

3.脾肾阳虚

肢软无力,头大颅方,面色苍白,神疲嗜睡,纳呆,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舌淡胖、苔白嫩,脉细弱濡。治宜补益脾肾。

其他疗法

编辑

治疗以健脾渗湿、疏肝和胃、补益脾肾为主,同时可配合针灸及捏脊疗法。

1.捏脊疗法

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长强穴起至第七颈椎大椎穴。患儿取俯卧位,施术者握半拳两手示指放患儿背脊长强穴之上,两手拇指在示指前方合力夹起肌肉提起,然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两手同时向前移动翻卷患儿背脊肌肉,捏至大椎穴,反复捏6次,捏到第3次后每捏2~3下将皮肤向上提捏2~3下。每日捏1次,7天为1个疗程。

2.针四缝

取患儿双手四缝穴共八穴,皮肤常规局部消毒,捏紧患儿近端指关节,用三棱针避开小血管快速点刺四缝穴,深度约1mm左右,出针后挤出少许黄白色液体用消毒棉球擦净,按压针孔片刻即可。

预防

编辑

合理喂养,婴儿以母乳喂养最佳,及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注意营养平衡及饮食卫生。积极防治脾胃疾病。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时间,保证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