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 编辑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是指因某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菌尿或尿中白细胞或脓细胞增多,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由于感染病变难以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临床上无法定位,统称为泌尿系统感染。新生儿易血行感染,以男婴发病较多,与婴幼儿期以女婴发病较多不同。尿路感染的存在常提示是否有潜在的尿路畸形(输尿管疝、输尿管肾盂交界处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功能性膀胱异常。
1.病原菌
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以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最多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等,偶可由支原体、病毒或真菌引起。
2.感染途径
(1)血行感染 为新生儿期泌尿系感染的最常见途径,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脓疱病等过程中,与新生儿免疫功能较低有关。
(2)上行感染 新生儿尿路的特点是肾盂和输尿管较宽,输尿管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弯曲度大,易被压和扭转,易有尿潴留引流不畅而致感染;新生儿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瓣膜功能较弱,当膀胱充盈压力增高时,尿液易向上逆流而感染。新生儿女婴尿道仅长1cm(性成熟期为3~5cm),外口暴露且距肛门甚近,故上行感染机会多。新生儿男婴虽尿道较长,但每次排尿时膀胱内尿液不易排空,尤其有包茎的小儿,污垢积聚也易发生上行感染,以上特点均为上行性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3)淋巴感染 肠道与肾脏、泌尿道之间有淋巴通路,新生儿肠道感染,尤其患大肠埃希杆菌性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时,易致泌尿系感染。
新生儿期的泌尿系感染多为血行感染,同时有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极不一致,以全身症状为主,且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或低温、嗜睡、皮肤灰暗、吃奶差、呕吐或腹泻、腹胀、面色苍白、萎靡或不安及体重不增。可有黄疸或惊厥,如因尿道梗阻引起者,可于腹部触到胀大的膀胱,或肾盂积水的肿块或输尿管积水的包块。
1.尿液常规检查
(1)尿液采集 新生儿尿培养尿标本采集的常用方法有集尿袋和导尿法。
(2)尿液常规检查 尿液沉淀后沉渣镜检,如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或不离心尿标本的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即应考虑为泌尿系感染。如尿中有管型尤其颗粒管型,提示肾实质已受损。
2.尿液直接涂片找菌
混匀的新鲜尿,亚甲蓝或革兰染色,若在油镜下每个视野均能找到1个以上细菌,则表明尿内细菌在105/ml以上,有诊断意义。
3.尿培养及菌落计数
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采集此标本尿液的最佳方法是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术采取尿标本,尿液采取后立即做细菌培养,若有细菌生长即可诊断。
4.尿液其他辅助检查
尿溶菌酶、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试验可作为辅助诊断。
5.其他检查
如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时,应做进一步检查,包括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膀胱尿路造影、超声波、肾扫描、肾图等,以了解有无畸形或功能异常。
1.一般治疗
细心护理,保证足够的入量及营养,注意外阴部和龟头清洁,女婴换尿布时应从前向后擦拭粪便,以免污染尿道口,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抗生素治疗
新生儿泌尿系感染以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占大多数,在做完尿液相关检查后应即刻静脉给予抗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如哌拉西林钠、阿莫西林和头孢三代,之后应根据尿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抗生素。
3.疗程
用药疗程一般为2-4周,或根据尿液检查及培养结果决定疗程。
新生儿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后,经合理抗感染治疗,大多能迅速恢复。定期随访也十分重要。反复发作者可损害肾功能,特别对伴有先天性尿路畸形或尿路梗阻者,如未及时矫治,预后不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新生儿高血糖症
上一篇 小儿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