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 编辑

疾病症状

无菌脑膜炎综合征(AMS)又称浆液性脑膜炎,是指具有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多,而在脑脊液中找不到细菌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小儿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

外文名:AMS

别名:浆液性脑膜炎

多发群体:儿童

并发症

编辑

重者可致惊厥,精神异常改变,脑水肿等。

症状体征

编辑

本病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以儿童占多数。起病可缓可急,伴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咽痛、肌痛等症状。发热一般为中等度,平均4~6天热退,有时热退又可重起,呈双相热型。大多病起1~2天内出现脑膜刺激征,但常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显著。

用药治疗

编辑

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营养,对体弱年幼小儿,支持疗法很重要。加强护理,防治继发感染。有惊厥者应给予镇静药。若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应给予特效的抗生素治疗。动物实验证明激素可加重肠道病毒感染,故不主张用激素。

病毒引起者,在早期可使用干扰素治疗。

饮食保健

编辑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最好是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预防护理

编辑

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积极防治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病理病因

编辑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是本病征常见的病原,曾在世界各地引起数次大流行。其次是腮腺炎病毒。少数为其他病毒引起,如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虫媒病毒、腺病毒、EB病毒,此外还有钩端螺旋体、急性细菌感染等。上海市用病毒分离和双份血清检查,在明确病原的79例小儿无菌性脑膜炎中,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者占67例(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1974)。1960年Meyer等对430例无菌性脑膜炎作了研究,确定病原的305例中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占42%,脊髓灰质炎占12%,腮腺炎病毒占22%,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占12%,少数为单纯疱疹病毒和钩端螺旋体。

柯萨奇病毒B组的6个型、A组及埃可病毒中的许多型都可以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其中柯萨奇A7,9,柯萨奇B2,3,4,埃可病毒4,6,9,11,16,30可引起流行,尤以埃可9流行的报道最多。脊髓灰质炎的各个型均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但其重要性最近已大为减少。

疾病诊断

编辑

本病征应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和经过不彻底的抗生素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相鉴别。

检查方法

编辑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中细胞数一般在100~200,偶有高达1000以上。初起时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期则以单核细胞为多,糖与氯化物正常,蛋白略增高。培养无细菌。末梢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高。

其他辅助检查

CT、脑B超等检查,可发现脑水肿等改变。

预后

编辑

本病征及时确诊,适当的治疗,预后良好,多无合并症。留有后遗症的极少见,但文献报道1岁以内患肠道病毒神经系统感染的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较多。

发病机制

编辑

病毒性脑膜炎是全身病毒感染经血流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某些病毒主要感染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而不感染脑实质者则造成脑膜炎;而另一些病毒则倾向于感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所以造成脑炎。实际上两种感染不可能截然分开,都有一定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