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 编辑

疾病名

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

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LCH)是郎格罕斯细胞肿瘤性增生,可表达CD1a、S-100蛋白,通过超微结构检查可见Birbeck颗粒。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指过去的“组织细胞增生症X”和少见的“郎格罕斯细胞肉芽肿病”。临床的亚型指“Letterer-Siwe病”和实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

外文名:LCH

多发群体:儿童

并发症

编辑

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并发症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并发症

流行病学

编辑

发病率约是5/百万,多数病例发生在儿童,呈嗜男性发生(男女比例3.7:1)。在北欧白人中多见,而黑人中正常或少见。播散性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和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呈一定的相关性。与初次感染、溶剂暴露性接触和缺乏婴儿期接种有一定关系。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也与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或霍奇金淋巴瘤相关。在成人,发生在部的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几乎都与吸烟(烟草和大麻)有关,可能代表是了一种独立的、可能是反应性的疾病类型。

病因学

编辑

病因未知,有一些特殊但未证实的病毒感染因素,包括:人类疱疹病毒6、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2,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遗传学

编辑

在所有主要的临床综合症中,X染色体连锁的男性荷尔蒙受体基因出现单克隆的郎格罕斯细胞增生。免疫球蛋白重链和T细胞受体基因的β、δ、γ链都处于初始状态。

病理学

编辑

累及部位:

三种相互之间有部分重叠的综合症被确认:只有单一的病灶占大多数的病例(实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通常累及骨(尤其是头骨、股骨、盆骨或肋骨),淋巴结、皮肤或肺的累及少见;可以是多灶的、单系统疾病(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在一种系统器官内累及了多个部位,大多数是骨组织。在多灶性、多器官的疾病(Letterer-Siwe病)时,多个系统器官被累及,包括骨、皮肤、肝脏、脾脏和淋巴结。

形态学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在合适的背景中区分出郎格罕斯细胞。郎格罕斯细胞大约有10-15微米,组织学上可以通过特征性的有沟的、折叠的、凹折的或分叶状的核,染色质细腻、有不太清晰的核仁、核膜薄。可以出现核的非典型性,但是如出现明显的恶性的细胞学特征时,应倾向考虑为郎格罕斯细胞肉瘤,下面会讨论。核分裂相数目变化很大。细胞的胞浆通常中等丰富、轻度嗜酸性。特征性的背景通常包括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包括多核细胞型,常呈骨巨细胞样)、中性粒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偶尔会发现伴有中央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脓肿。病变早期,常见到大量的郎格罕斯细胞、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然而晚期病变常呈严重的纤维化,常包含泡沫样巨噬细胞。淋巴结受累时最先出现在窦内、继而出现在副皮质区,然而在脾脏最易累及红髓。当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常与恶性淋巴瘤伴发时,经常小灶性地出现在淋巴瘤肿瘤内或旁。骨髓的累及的在活检时比涂片时更易发现,常由小灶性的病变组成,可以伴有纤维化。

超微结构:

郎格罕斯细胞最为特征性的是细胞的胞浆内出现的数目不等的Birbeck颗粒。Birbeck颗粒通常有特征性的形态——网球排样。Birbeck颗粒大约200-400纳米长,宽度一致为33纳米。在所有病变中出现概率为1-75%,早期的病变中通常会有大量的Birbeck颗粒。郎格罕斯细胞有核形不规则的核,胞浆内可有数目不等的溶酶体,未发现细胞连接。

免疫表型:

肿瘤性的郎格罕斯细胞与正常的郎格罕斯细胞相似,恒定表达CD1a和S-100蛋白。它们均呈波形蛋白、HLA-DR、花生血液凝集素和胎盘碱性磷酸酶阳性。对CD45、CD68和溶菌酶的表达不等或弱阳性。它们均不表达B细胞和T细胞抗原(除CD4外),CD30、髓过氧化物酶(MPO)、上皮膜表面抗原(EMA)也阴性。对滤泡树突状细胞系的特异性标记物,如CD21、CD35等通常几乎不表达。CD15通常阴性,如预先处理掉硅酸残留后。郎格罕斯细胞Ki-67染色阳性率通常为2-25%,平均约为10%。

酶细胞化学:

肿瘤性的郎格罕斯细胞对三磷酸腺苷、α-D-甘露糖苷酶、α-萘酚-氯酸酯酶阳性(受氟化钠抑制不定),α-萘酚-氯酸酯酶阳性和酸性磷酸酶。不表达抗酒石酸盐-磷酸(酯)酶、5’-核苷酸酶、过氧化物氯化物酯酶和β-葡萄糖苷酶。

推测的细胞起源:

肿瘤性的郎格罕斯细胞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与非肿瘤的郎格罕斯细胞,负责抗原处理的上皮细胞,十分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正常的郎格罕斯细不表达胎盘碱性磷酸酶,有不同的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类型。

分级:

虽然已经作过分级的尝试,但是已经普遍接受的是:除了出现明显的肿瘤性的特征时,非典型分级与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临床特征

编辑

病人出现单灶性病变的多是少儿或成人,常表现为累及骨干的溶骨性病变,破坏相邻的皮质骨或其它结外部位(如皮肤)。病人有多灶性但单一系统累及的通常发生在幼童,呈现多灶性的骨破坏性病损,经常并发周围软组织包块,常有头骨的累及伴发突眼症尿崩症和牙齿脱失。多灶、多器官性的病人常是婴儿,表现为发热、皮肤表现、肝脾肿大、淋巴结病、骨的病变和全血细胞减少。在成人肺内的郎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多数表现为数不尽的双侧结节直径通常小于2cm。

预后及判断指标

编辑

临床过程大致上与诊断时累及的器官数目有关,这是由组织细胞协会提出的基本的分期原则。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出现多器官的累及时而无骨的病变是预后不好的征兆;而同一情况下出现了多灶性骨的病损是良好预后的标志。约有10%的病人可由单一病灶进展成多系统的疾病,多系统的疾病的自发性的好转可以发生在极个别病例中。单一病灶的病人总的生存率高于95%,而在出现两个器官累及的情况下这个数字下降到75%,随累及部位的增加还会继续降低。与累及的器官数相比年龄因素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预后指标。在无明显的恶性细胞学特征时,出现细胞学的异型性或核分裂增多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在有多灶、多器官累及的病人,对化疗反应良好通常会预示着生存率的增加。成人肺的独立的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在戒烟后,通常会出现自发性好转或趋于稳定,仅有一小部分进展为不可挽救的空洞性和蜂窝样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