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疹 编辑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据美疾控中心介绍,未接种疫苗者如果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10人中有9人会感染麻疹。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尚无特效药物治疗。麻疹可以通过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疫苗)来预防,其两剂预防有效率为97%(一剂有效率为93%)。社区接种率超95%时,大多数人会通过社区免疫得到保护。
中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22年我国麻疹发病例数为552例,无死亡人数。
2024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印发《麻疹诊疗方案(2024年版)》。
中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
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及死亡数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22年我国麻疹发病例数为552例,无死亡人数。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H)。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6~18天)。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但体温稍有下降。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皮肤颜色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2.其他类型麻疹
(1)轻症麻疹毒力减低型麻疹病毒感染,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注射者,或小于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重症麻疹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临床诊断较难,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异型麻疹此为非典型麻疹,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出诊顺序: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3.并发症
(1)喉、气管、支气管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由于3岁以下的小儿喉腔狭小、黏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2)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艾滋病病人合并麻疹肺炎,常可致命。
(4)神经系统并发症①麻疹脑炎发病率较低,一千个麻疹病儿中有1~2个患此病。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头疼、嗜睡、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脑脊液改变为:细胞数轻、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②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病情严重,预后差。但发病率极低,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4~8年有典型麻疹史,并完全恢复。85%起病在5~15岁,开始症状很隐匿,有轻微的行为改变和学习障碍,随即智力低下,并出现对称性、重复的肌阵挛,间隔5~10秒;随疾病进展,出现各种异常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共济失调、视网膜病、视神经萎缩等;最后发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碍、去大脑强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年以上。③其他格林-巴利综合征、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少见。
(5)结核病恶化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消失,可持续几周,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病灶,出现结核病的临床表现,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麻疹过程中由于高热、食欲不振,可使患儿营养状况变差、消瘦;常见维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浊、软化,且发展极迅速,最后导致失明。
4.麻疹新特点
中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且表现出以下新特点。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婴儿和7岁以上学龄儿童,成人偶有发病。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有麻疹黏膜斑,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状,但并发症较少,预后良好。
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皮疹以斑丘疹多见,亦可有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而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出疹顺序先从四肢出现,逐渐向胸背呈向心性发展。
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少数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见于发生第一次麻疹后的两年内。由于第一次出疹时,年龄较小或病初注射了丙种球蛋白或其他原因,未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而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毒株时,便会再次感染发病。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出诊顺序为耳后、颈部,而后躯干,最后遍及四肢手和足。退疹后皮肤脱屑并有色素沉着。2周前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较易做出诊断。早期鼻咽分泌物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
应与猩红热、风疹、幼儿急疹等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
1.一般治疗
隔离,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合并症立即看医生。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3.中药治疗。
诊疗方案
2024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印发《麻疹诊疗方案(2024年版)》。《麻疹诊疗方案(2024年版)》指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畏光和斑丘疹等,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暴露后的显性感染率达到90%以上。麻疹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1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3.控制传染源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2015年麻疹疫情
2017年麻疹疫情
2018年麻疹疫情
2019年麻疹疫情
2022年麻疹疫情
2023年麻疹疫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