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伯礼 编辑
张伯礼,男,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 ,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首批) ;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2年7月获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中文名:张伯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48年2月26日
毕业院校:天津中医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展开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22年7月获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性别:男
籍贯:河北宁晋
1948年2月26日,张伯礼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
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992年7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担任北京冬奥会火炬手
1992年7月—1999年12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12月—2002年8月,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02年8月—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07年6月,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2月—2018年12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20年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2021年5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2022年2月2日,担任北京冬奥会第一百二十五棒火炬手。
2022年2月,加盟新华网高端纪实访谈栏目《大国榜样·两会特别策划》。
2022年4月,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工作组中医专家组组长,负责指导中医药诊疗和救治工作。
2022年7月,任中国工程院第八届主席团成员。
2022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授予张伯礼国医大师称号,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2022年8月,担任天津市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3年3月18日,南阳市委、市政府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为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
2024年11月15日,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
中共二十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出版时间 | 著作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2016年 |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 | 陈奇、张伯礼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年 |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 | 任德权、张伯礼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0年 |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 张伯礼、王永炎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8年 | 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 | 张伯礼、高秀梅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年 |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 | 张伯礼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7年 | 中医脑病学 | 王永炎、张伯礼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年 | 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 张伯礼、翁维良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 陈湘君、张伯礼 | 科学出版社 |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张伯礼主持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2012年—2016年 | 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
2011年—2014年 | 中医慢病临床科研体系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模式研究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
2008年—2010年 | 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
2008年—2010年 |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
2005年 |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
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2024年 | 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20年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
2014年 |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糸创研及其产业化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3年 |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1年 |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1年 |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 |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6年 | 方剂组分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 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6年 | 天津市SARS患者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和健康随访与干预试验研究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5年 |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05年 | SARS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研究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5年 | 中风病急性期辩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与评价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4年 | 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3年 |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2年 |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2年 |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1年 |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0年 | 清脑益智方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脑脊液药理学建立及应用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0年 | 脑神经细胞损伤机理探讨及中药的保护作用研究 |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血沉曲线检测方法及仪器研制 | 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
1995年 |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
制定标准
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
指导学生
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
教学荣誉
时间 | 教学成果 | 荣誉表彰 |
2018年 |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 |
2009年 | 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 |
奖助学金
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培养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张伯礼为勇搏励志班制定“责任、坚韧、克已、奉献”的班训,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淘汰。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1991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002年 | 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200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5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2006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7年 |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
2007年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
2010年 |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2011年 |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 |
2011年 |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
2011年 |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
2011年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2014年 |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
2015年 | 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
2016年 | 吴阶平医学奖 |
2017年 | 全国名中医 |
2019年 | “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成就奖 |
2019年 | 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
2019年 | 树兰医学奖 |
2019年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
2020年5月 |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
2020年8月 |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
2020年9月 |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
2020年9月 | 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
2020年10月 | 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劳动模范 |
2020年11月 | 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2020年11月 | 第二届教学大师奖 |
2020年12月 | 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
2021年2月 | 首届“科普中国最高荣誉奖“ |
2021年2月 |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2021年11月 |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
2022年7月 | 获授予第四届“国医大师”称号 |
2022年8月 | 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
2023年2月28日 | 《中国慈善家》2022年度人物 |
时间 | 担任职务 |
2006年5月 | 《中西医结合学报》副主编 |
2006年10月 | 《疑难病杂志》顾问 |
2006年10月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 |
2006年12月 | 《中药材》第六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
2006年12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
2007年3月 | 《世界中医药》第一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
2007年3月 |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07年4月 |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 |
2007年8月 | 《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 |
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8年4月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
2008年5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
2008年11月 |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大学协作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
2008年12月 | 《中华海洋本草》顾问 |
2009年1月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 |
2009年6月 |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
2009年6月 | 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顾问 |
2009年7月 | 《中国新药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09年8月 | 《中国中药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
2009年12月 | 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 |
2010年12月 | 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执行委员 |
2011年1月 | 全国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11年6月 |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11年7月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第七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
2012年3月 | 天津市医师协会副会长 |
201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15年12月 |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
2016年11月 |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总体组副总师 |
2017年8月 | 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17年9月 | 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首任会长 |
201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19年1月 | 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19年2月 | 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首任会长 |
2020年1月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专家 |
2020年2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
2020年2月 |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
2021年3月 |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2021年5月 | 成渝双城经济圈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特聘顾问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会长 | |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 |
2022年4月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工作组中医专家组组长 |
2022年6月 |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第十届常委会主任 |
2022年8月 | 天津市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23年3月 | 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 |
2023年12月 | 青海省政府科技顾问(聘任期3年) |
2024年8月 | 首批广西科技顾问 |
2024年11月 | 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 |
2020年5月16日,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 》
中医内科学
作者名称 张伯礼
作品时间2012-8
张伯礼校长是中国科技界的著名学者,为国家的教育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在中医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澳门科技大学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逆行武汉,奋战了80多天。以他为代表的中医药人为抗疫“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医药力量,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也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忠实履行职责。 (新华社评)
张伯礼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
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他以科技手段让传统中医制剂焕发现代生机;悬一壶丹心,济万世生灵,他用仁者大爱传中华岐黄之术造福千家万户。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词)
2020年3月,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中,张伯礼认为:中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核心内容、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不变,而它的理、法、方、药,具体看病的技术几乎每天都在变化,这些不断变化的证候方药就是推动中医前进的内生动力。所以说中医是一种科学,没有问题,不容置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