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肺炎 编辑

疾病名

腺病毒除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致小儿肺炎,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最为危重,尤以北方各省多见,病情严重者也较南方为多。

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同时发生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炎。人群血清学研究说明,生后最初数月常存留从母体传递的腺病毒特异抗体,此后一直到2岁抗体缺乏,2岁以后才逐渐增加。这与腺病毒肺炎80%发生在7~24月婴幼儿的临床观察完全符合。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adenovirus pneumonia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

多发群体: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常见发病部位:肺

常见病因:腺病毒感染引起

常见症状:发热咳嗽,咽部充血呼吸困难发绀嗜睡,萎靡,面色苍白等

中文名 :腺病毒肺炎

病因

编辑

已知腺病毒有41个血清型别,其中很多与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关。3型和7型腺病毒为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

腺病毒是DNA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繁殖,耐温、耐酸、耐脂溶剂的能力较强,除了咽、结合膜及淋巴组织外,还在肠道繁殖。可根据其对特殊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能力分为3组,容易引起婴幼儿肺炎的3、7、11、14、21这一组,均能凝集猴红细胞

临床表现

编辑
1.

起病:潜伏期3~8天。一般急骤发热,往往自第1~2日起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规则的高热;3/5以上的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2.

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同时可见咽部充血。呼吸困难及发绀多数开始于第3~6日;重症病例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及口唇指甲青紫。重症病儿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3.

神经系统症状: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在严重病例中晚期出现半昏迷及惊厥。部分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脑炎,故有时需作腰穿鉴别。4.

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心率增快,轻症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60次,重症多在160~180次/分钟,有时达200次/分钟以上。重症病例发病第6~14日出现心力衰竭。肝脏逐渐肿大,少数也有脾肿大。5.

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腹泻可能与腺病毒在肠道内繁殖有关,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高热而影响了消化功能。6.

其他症状:可有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

检查

编辑
1.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在早期(第1~5日)大都减少或正常,惟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升高。血涂片检查,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患儿为低。部分病儿血清冷凝集试验可为阳性。发热期间部分病例尿检查有少量蛋白。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2.

X线检查:X线摄片检查,肺纹理增厚、模糊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现。肺部实变多在发病第3~5天开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两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见。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合。病变吸收大多数在第8~14天以后。肺气肿颇为多见,为双侧弥漫性肺气肿,可有胸膜改变,多在极期出现胸膜反应,或有积液。

并发症

编辑

可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以致病势更为严重。

少数病例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尤其易发生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在DIC发生前均有微循环功能障碍,最初多仅限于呼吸道及胃肠道小量出血;以后可有肺、胃肠及皮肤广泛出血。

治疗

编辑
1.

抗病毒药物:以三氮唑核苷治疗腺病毒肺炎,滴鼻效果不明显;改用静脉和/或肌注,在早期病例较对照组为优,晚期病例则效果不明显;雾化吸入治疗的研究有待进行。2.

继发细菌感染的防治:如初步断定有继发感染即应积极治疗,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新型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大肠杆菌用氨基苄青霉素等治疗。3.

氯丙嗪、异丙嗪等镇静、解痉、止喘。4.

地黄剂控制心力衰竭。5.

输血、输血浆或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能起到支持作用。6.

正确输氧及输液:如处理恰当,能帮助病儿渡过极期。7.

肾上腺皮质激素:遇明显呼吸道梗阻、严重中毒症状则宜静脉应用暂短的激素疗法。

预防

编辑

3、4、7型腺病毒口服减毒活疫苗经国外小规模应用已证明有预防效果,但尚未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流行期间,特别在病房,应尽量隔离,以预防交叉感染;做好地段和托幼机构的预防工作,减少传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