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吖啶 编辑
安吖啶,化学名称为N-甲磺酰胺,化学式为C21H19N3O3S,为细胞抑制剂,主要用作抗癌药,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的白血病的治疗。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安吖啶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
中文名:安吖啶
外文名:Amsacrine
别名:N-甲磺酰胺
化学式:C21H19N3O3S
分子量:393.459
CAS登录号:51264-14-3
EINECS登录号:257-094-3
熔点:230 至 240 ℃
沸点:563 ℃
密度:1.398 g/cm³
外观:白色固体
闪点:294.3 ℃
基本信息
化学式:C21H19N3O3S
分子量:393.459
CAS号:51264-14-3
EINECS号:257-094-3
理化性质
密度:1.398 g/cm3
熔点:230-240ºC
沸点:563ºC
闪点:294.3ºC
折射率:1.688
外观:白色固体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4
氢键供体数量:2
氢键受体数量:6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5
互变异构体数量:2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88.7
重原子数量:28
表面电荷:0
复杂度:601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主要活性成分
N--甲基磺酸胺。按干燥品计算,含C21H19N3O3S不得少于98.5%。
鉴别
(1)取本品约20mg,加酯酸0.5mL溶解后,滴加高氯酸液(25→100)即生成橙黄色沉淀,再加二甲基乙酰胺,沉淀溶解。
(2)取本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4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24页)测定,在412nm与247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29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
(3)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
测定法取5mg,加液体石蜡2滴,混合研磨10分钟,置KBr液体吸收池中,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l990年版二部附录26页)绘制图谱。
检查
酸碱度
取本品配制成5%的水混悬液(g/mL),不断振摇使饱和,滤过,依法测定(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44页),pH值应为5.5~7.2。
溶液的澄清度
取5%本品的二甲基乙酰胺溶液1mL与L-乳酸液(2.9→1000)9mL混合,摇匀后溶液应澄清。
有关物质
取本品20mg,加二甲基乙酰胺0.1mL溶解后,再加醋酸乙酯稀释至2mL,配制成每1mL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吖啶对照品适量,加醋酸乙酯溶解,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氯仿-甲醇(2∶3∶1)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使显色,供试品溶液如显吖啶的斑点,与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比较,颜色不得更深。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2%。
炽灼残渣
取1.0g,依法检查(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56页,炽灼温度在500~600℃),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的遗留残渣,依法检查(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51页,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3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15mL溶解,照电位滴定法(中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附录45页),用高氯酸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即得,每1mL的高氯酸液(0.1mol/L)相当于39.35mg的C21H19N3O3S。
注意
(1)与氯离子易生成沉淀,故使用全过程中均应避免与生理盐水其他含氯离子的器皿或溶液接触。
适应症
对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有效。对蒽环类和阿糖胞苷产生耐药的患者无明显交叉耐药性,部分患者仍有效。
用量用法
急性白血病:按体表面积一次75mg/m2,一日1次,静脉注射或滴注,连用7天,最大耐受剂量是150mg/m2。实体瘤:按体表面积一次75~120 mg/m2,3~4周一次。
注射液的配制
使用前先将本药1.5mL加入L-乳酸溶液13.5mL中,混匀后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内含主药75mg)。吸取未稀释液时不要使用塑料注射器,最好用玻璃注射器。
禁用慎用
对本药过敏或有过敏史者。有骨髓抑制者。心脏、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曾大量使用过化疗药物者。哺乳期妇女。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用本品治疗实体瘤时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但在治疗白血病时并不重要,因为这是希望发生的作用)。这种毒性在每3~4周内给予剂量90~120mg/m2时即会出现。许多患者单用本品时会出现感染(发热和粒细胞减少),有时会危及生命。
口腔炎也与剂量有关,用750mg/m2或更高剂量时约有80%患者出现。粘膜损伤可能增加感染的危险,也可能有生命危险。约有30%病例会发生象胃粘膜炎似的恶心和(或)呕吐。肝功能失调高达35%,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增加及碱性磷酸酶升高,常与剂量有关,但多数为可逆性反应。也有报道,在2例预先治疗过的严重病人中发生致死性肝毒性。由于大部分通过胆道系统在肝脏内被结合或排泄,故肝功能损伤的病人一般宜降低剂量20%~30%。心脏毒性总发生率< 5%,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特别是缺钾时易致传导干扰),充血性心衰及猝死。过敏反应,神经病变或疾病均少见(可能由于本品不易进入脑脊髓液)。常见脱发,尤其在白血病患者。静脉炎十分常见,如将本品稀释到150mL以上的液体中,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药理
其抗癌机理类似于蒽环类:它与腺嘌呤-胸腺嘧啶碱基对有相互作用,从而阻止DNA作为DNA复制和RNA合成的模板。其他一些作用(如干扰细胞膜蛋白质的构象),也可能与它的抗肿瘤活性有关,已知其可插入碱基对之间干扰DNA合成。Seth等的数据提示Ams与肾上腺素及胸腺素碱基之间存在特殊相互作用。Ams对巯基的分解率虽不能直接获得细胞毒作用,但其可能以蛋白质-S-吖啶加合物形式与蛋白质巯基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细胞毒作用。Sinha等指出在几种细胞膜模型中Ams可能干扰蛋白质结构。Nelson等则报道Ams可能干扰拓扑异构酶Ⅱ。
药动学
本药口服后吸收慢而差,血药峰浓度于4-6小时才出现。静脉给药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主要分布于肝、胆、肾,在肺、睾丸、肌肉、胰、结肠的浓度较低,在脑脊液中浓度极低。本药在肝脏与谷胱甘肽结合而代谢。一般认为本药的体内过程呈二室模型,但有报道,肝及肾功能正常者静脉注射本药30-200mg/m2后,发现其半衰期呈三相,α相平均为32分钟,β相平均为11小时,终末排泄相平均为62小时(39-93小时)。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本药消除半衰期延长。主要经胆汁排泄,低于20%以原形随尿液排出。能否随乳汁排泄尚不清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