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 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家

董建华董建华

董建华(1918年12月17日—2001年1月26日),上海市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家。生前是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建华于1935年3月—1941年12月拜在上海老中医严二陵门下;1942年1月—1949年12月学成之后,独自回到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悬壶行医;1950年1月—1955年3月组织成立城区联合诊所任主任;1955年3月—1956年3月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年4月—1957年7月留在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7年7月—1963年5月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1963年5月—1966年7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70年2月—1970年11月任河南宁陵县培训赤脚医生班讲师;1973年12月—1974年4月任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内科负责人;1979年7月—1980年4月任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董建华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董建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县

出生日期:1918年12月17日

逝世日期:2001年1月2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编辑

1918年12月17日,董建华出生于上海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

1923年9月—1935年3月,在青浦读私塾、小学、中学。

1935年3月—1941年12月,拜在上海名老中医严二陵门下。

1942年1月—1949年12月,学成之后,独自回到青浦县悬壶行医。

董建华董建华

1950年1月—1955年3月,组织成立城区联合诊所任主任,组织成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担任主任,举办青浦县中医进修班担任班主任。

1955年3月—1956年3月,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1956年4月—1957年7月,留在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任教。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7月—1963年5月,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

1963年5月—1966年7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

1966年7月—1969年11月,“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剥夺所有职务。

1970年2月—1970年11月,任河南宁陵县培训赤脚医生班讲师。

1971年2月—1972年2月,任北京中医学院“西学中”班讲师。

1972年3月—1973年12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学中”班内科讲师。

1973年12月—1974年4月,任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内科负责人。

1978年7月—1979年6月,任北京中医研究院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教授,西苑医院中医研究班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1979年7月—1980年4月,任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教授。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董建华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

论文著作

截至2001年1月,董建华共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

科研获奖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

获奖等级

1986年

风温热病辨治方案及证候疗效评分法

卫生部乙级重大科技成果奖

虚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药治疗观察

北京中医学院直门医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急性热病辨证规范临床与实验研究

北京中医学院直门医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凉营透热法治疗温病营分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地点

1974年

联合国第27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

日内瓦

1983年

中医辩证法学术讨论会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截至1999年4月,十年来,跟董建华学习的研究生已有18人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1人,继续带5位博士研究生和4名学术继承人。

教材编写

董建华组织教研室教师编撰《温病学讲义》及《伤寒论释义》,并参加了全国《中医内科学》的统编教材的编写。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60年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960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1986年3月

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1990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10月

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

199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50年1月—1955年3月

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理事副会长

1950年1月—1955年3月

青浦县第一届一次至九次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3月—1956年3月

《伤寒论释义》编写组组长

1978年2月—1982年4月

中国科学大会代表

1978年2月—1982年4月

中华医学会理事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年4月—1980年4月

《赤脚医生杂志》审核组特约成员

1978年7月—1979年6月

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

1979年5月—1980年4月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委员

1979年7月—1980年4月

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9年7月—1980年4月

北京中医研究院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9年10月—1980年4月

北京市东城区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

1979年10月—1980年4月

《实用中医内科学》副主编

1980年2月—1980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

1982年10月—1987年2月

卫生部学生委员会委员

1983年4月—1987年2月

国家科委发明奖特约评审员

1983年4月—1987年2月

中医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3年4月—1987年2月

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委员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理事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背景

董建华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是一位中医眼科大夫。外祖父是位秀才出身的儒医,善治热病急症,闻名乡里。17岁时,按照父亲的安排,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

人物评价

编辑

《临床经验》《临床经验》

董建华在继承先师学术的基础上,集百家之长,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在治疗内科、妇科及儿科疑难重症及多发顽症方面有独到之处,特别是治疗脾胃病和热病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评)

董建华对妇科、儿科、肿瘤科、精神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亦有很深造诣,对近代中医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与实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院六十周年专辑》评)

人物纪念

编辑

树立铜像

为鼓励中医人继承老一辈名中医的医德、医风、医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为董建华塑造了铜像。

下一篇 刘耕陶

上一篇 程莘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