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纲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

柳大纲柳大纲

柳大纲(1904年2月8日—1991年9月14日),男,字纪如,江苏仪征人。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先驱者、中国盐湖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名誉所长 。

柳大纲于1920年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学部 ;1925年从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前往上海吴淞,担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1929年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6年由中央研究院选派赴美进修 ;1948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49年初回国;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学部委员;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调查队队长;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1974年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顾问;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1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

柳大纲早年从事陶土分析、无机制备和分子光谱学等方面的研究。1949年后从事卤磷酸钙新型荧光灯材料的试制和推广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对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柳大纲

外文名:Liu Dag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仪征

出生日期:1904年2月8日

逝世日期:1991年9月14日

毕业院校: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学历:博士

人物生平

编辑

柳大纲

1904年2月8日,柳大纲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幼年丧母,其父柳承元是清朝的秀才,在当地小学任教,父亲从小对他管教严格。柳大纲在姐姐柳大绶照顾下自幼聪颖勤奋、沉静善思,学习成绩优异。

1920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江苏省扬州中学),之后进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学部学习。

1924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学部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化学工程系 。

1925年,柳大纲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被该校留任物理系助教(至1927年)。

1927年,前往上海吴淞,担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

1928年,担任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编译员(至1929年) 。

1929年,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6年,由中央研究院选派赴美进修。

1948年,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初,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回国。

1950年,上海解放后,在新建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该所于1952年迁到长春后任副所长。

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 。

1954年,从长春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至1956年)。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同年,参与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有关盐湖科学部分的工作,是主要起草人之一。

柳大纲柳大纲

195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调查队队长(至1963年)。

1958年,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筹建工作,担任普通化学组组长 ,之后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65年,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至1991年)。

1971年,筹划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展电子能谱的研究工作,亲自组织文献调研与方案论证,并邀请中国科技大学镇岳教授和沈阳科学仪器厂参加这项工作。

1974年,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顾问(至1982年)。

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3年,与地质学院袁见齐教授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使“青海钾肥厂建成后稳定生产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列为“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

1991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早年从事分子光谱研究,判定双氰分子处于两种共振状态,是中国化学家研究光谱最早者之一。在参与解决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方面,有诸多贡献。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化学基础的研究,组织综合队伍考察,并组建了青海盐湖研究所。勘测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富藏的钾、镁资源,发现了柴旦盐湖区柱硼镁石资源以及柴达木盆地若干点的锂资源等,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为盐湖开发和西北地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分子光谱研究

30年代,柳大纲与其挚友物理化学家吴学周合作,研究了一系列直线形分子:HCN,ClCN,BrCN,ICN,双氰,乙炔,以及复杂分子异氰酸和异氰酯的紫外光谱。标定出相应的键振动频率,并推算出键力常数,在求得XCN,HNCO,RNCO等分子受光激发的分解能和断键位置后,判断出这些分子的基本结构。他们通过改进实验技术,所摄取的双氰分子紫外吸收光谱展现得十分详尽。在3020-2000间获得900余条谱带。从3020-2500间两个主要谱带级和两个频差率,判定双氰分子处于两种分子结构的共振状态。受激后,其中一种结构转占优势,导致双氰分子的C≡N键变弱,C-C键增强。这些有重要意义的结果,是在技术设备差的条件下取得的,当时国内此类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

柳大纲还研究了CuH水下发射光谱和复杂分子环氧乙烷、六氟化硫的真空紫外吸收光谱。所摄取的环氧乙烷在可见至600的高分辨光谱中,1713以上无连续吸收。还发现两组里德伯谱系(Rydberg Series)分别开始于1435和1382,并都收敛于电离势约10.81电子伏。他们还发现两组开始于1713.4和1572.4 的非里德伯谱系。分析所得光谱诸特征参数后,得出如下结论:里德伯跃迁是由一个键合分子轨道受激所致,这个轨道与导致乙烯以及相关化合物的里德伯谱系的分子轨道十分相似。在六氟化硫的研究中,他们定性地分析了此化合物的解离,并建立了它的电离势值 。

无机材料化学

30年代初期,柳大纲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陶瓷,以及玻璃原料做过较系统的化学研究,为弘扬中华文明以及开展陶瓷研究与优质化学玻璃制造,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50年代初期,柳大纲带领一批中青年化学家,试制了以硫化锌、镉为基底的X射线荧光料。研究了当时苏联也刚起步的新型发光材料-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料。他们系统地考察了荧光料发光性质对其组成和制备条件的依赖关系,揭示出荧光光谱分布与掺杂锑、锰相关的规律。从而实现了按荧光色泽和色较温度要求,定向合成所需的荧光料,并在南京灯泡厂试制成功荧光灯管。1953年底,他们将全套技术资料(包括制备、原料提纯、光学性能测试和化学分析控制)移交南京灯泡厂,为发展中国日光灯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中国最早进行的新型荧光材料的系统研究,后因柳大纲及其研究组接受了国家下达的土壤矽化加固任务而使此项研究工作中止。土壤矽化加固是一项波兰技术,由柳大纲负责组织建工部、水利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生产部门进行了大协作。该技术在唐山林西煤矿风井流沙层加固和佳木斯糖厂厂房地基加固工程上得到了应用,并为有关部门培养了技术力量。

60年代初,柳大纲指导一批中青年化学家研究了核燃料前处理和后处理中的一些化学问题。深入考察了铀-氟体系中的化学反应过程、中间物形成条件以及有关的动力学、热化学与结构鉴定,为生产过程中消除烧结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又指导了流化床氟化物挥发法处理浓缩铀铝合金元件的研究,使铀的回收率达99.5% ,这与当时美国阿贡实验室发表的结果相同。1960年前后,他还领导了稀土化合物制备及性质的研究,为促进中国稀土资源的利用做出了贡献。以上三项研究工作:“四氟化铀氟化动力学”、“流化床氟化物挥发法处理铀铝合金元件”、“稀土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的研究”,均获得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

此外他还指导了与湿法后处理有关的一些铀酰水盐体系中化学反应的研究。

盐湖资源与盐湖化学

柳大纲从事过制盐化学研究,他深知中国缺乏可溶性钾矿资源,但国内很少有人对西藏及西北地区的大量盐湖进行研究。为探寻钾盐资源,他于50年代初就搜集中国盐湖与地下卤水资料,并与有关机构和人员建立了联系,安排了实验室工作。

1953-1956年,他先后派人对运城盐池、青海茶卡以及柯柯盐湖作了探索性考察。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期,他组织和领导了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及地质、化工、高校、轻工盐业等部门的科技人员组建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开展了对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调查。他曾先后六次进入柴达木盆地,指导一批青年化学家开展盐湖化学的研究,并制订出各时期盐湖研究的全局规划,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

(1) 柴达木盆地盐湖物理化学调查

1957年柳大纲率盐湖科学调查队进入柴达木,开展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盐湖资源科学调查。在这次考察中,柳大纲以其从事理论研究的执着精神,发现了察尔汗湖的天然光卤石,从而判定该湖大量晶间卤水已处于钾盐结晶阶段。他还发现大柴旦湖底硼矿沉积,这为在盐湖地区寻找硼矿探明了方向。他的这两项重大发现,加速和推动了地质部门在柴达木盆地大规模进行钾盐和硼矿的勘探工作,终于证实了察尔汗湖群蕴藏着上亿吨氯化钾,是至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可溶性钾盐矿床,也证实了大柴旦湖区确是一个富含钠、钾、硼、锂盐的大型硼矿床。他们在盐湖考察中,还陆续发展其他一些巨大的锂盐资源,揭示出柴达木盐湖按水化学特征分类的分布规律和演化过程。提出了按钾、镁、硼、锂盐的分离提取价值而制定的盐湖分类。

(2) 典型盐湖研究

柳大纲认为,开发盐湖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当地天然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的有利条件,结合盐湖特征和生产目的,为生产提供稳定而价廉的原料,并尽可能保护资源和实现综合利用。 他指导研究了察尔汗湖群。由于钾盐的主要储量是在盐湖晶间卤水和达布逊湖水中,开发该湖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从卤水中大量获得制钾盐的原料——光卤石。为此,他们研究了盐田建造和各种卤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天然蒸发结晶过程,制定了盐田日晒制取光卤石工艺,为获取光卤石原料确定了基本技术。

他指导研究的另一个典型盐湖是大柴旦盐湖,该湖卤水组成复杂,钾盐、硼酸盐、锂盐含量甚丰,是研究综合利用的典型硫酸盐型湖。他们对此湖作了长期的现场观测和实验室研究,揭示了湖水组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研究了不同季节湖水的天然蒸发结晶规律和盐田日晒工艺,逐步分离出大量钠盐、镁盐、光卤石。获得了提取硼酸与锂盐的高浓度原料卤水(硼酸、锂盐全部富集于母卤中)。还进一步研究和确定了直接提取硼酸和锂盐的工艺,并深入研究了浓卤硼酸盐化学。此项已坚持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是中国盐湖资源开发与盐湖化学研究的典范,大量的基础研究为柴达木盆地同类盐湖的综合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研究制订的整套盐田日晒分离各种盐类和从浓卤提取硼酸及锂盐的工艺,比国外同类方案的提出早5—25年,并且部分工艺方法已得到实际应用。在盐卤硼酸盐化学研究上他们也取得重要突破,首先提出了硼酸离子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聚合态存在于饱和氯化镁卤水中,而且它们因条件变化而互变的新概念;发现浓卤经稀释可加速硼酸镁盐的结晶析出,并在常温常压下获得多种不同的硼酸镁盐矿物;又进一步建立了研究难溶硼酸盐非热力平衡相关系的新方法-结晶动力学法,从而使研究盐湖化学大难题之一的盐卤硼酸盐化学成为可能。这些突破,进一步支持了所提出的青藏高原盐湖硼酸盐矿成矿新理论——稀释成矿理论。

鉴于上述这些在国际上领先的成就,以及发现大柴旦盐湖综合钾、硼、锂矿床本身这一重大成果,1989年柳大纲、高世扬等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受奖项目是“大柴旦盐湖调查,盐卤硼酸盐化学,从卤水中分离钾盐、提取锂盐的基础研究”,1995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3) 锂盐提取及相应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为从各种卤水中直接提取锂盐,柳大纲还指导研究了铝酸钠法直接提锂,并进行了铝酸钠、氯化锂、氯化镁水盐体系中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于60年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直接提取锂盐的工艺流程。此外,他还指导研究了氯化氢、氯化锂、氯化镁水盐体系中固、液、气诸相平衡关系。此工作为用盐析法分离氯化镁,高度富集氯化锂,进而制取氯化锂的工艺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建立盐湖化学分支学科,制定盐湖科研规划,创建青海盐湖研究所

盐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涉及多种专业与学科,1960年他倡议在无机化学中建立盐湖化学这一分支学科,指出其重要性类似海洋化学。于此同时,他还提出该分支学科所涉及的盐湖地球化学、水化学、矿物学、物理化学、成盐元素化学、化学工艺学、同位素化学、稀有元素化学、盐卤分析化学以及工程设备等十个方面的任务与研究内容。柳大纲还提出了发展中国盐湖化学的规划,它包括基础水盐体系中相关系的研究;利用天然能源分离大量盐类的研究;发展提取微量稀散元素硼、锂、溴、碘、铷、铯、钍、铀及重水的新技术;兼顾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盐湖调查与研究;建立现场实验基地等。

1963年国家科委成立盐湖专业组,制订盐湖科学十年规划。柳大纲提出分别在三个盐湖建立三个工厂的构想 在察尔汗建一个年产10万吨钾肥的工厂;在柯柯湖建立年产250万吨食盐的工厂;在大柴旦湖建立生产硼盐、锂盐的示范车间。围绕这一构想,他还提出一整套的研究工作方案。为实现此规划,国家科委责成地质部、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分别成立三个研究所。后由化工部与中国科学院成立的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柳大纲任所长。该所已成为中国盐湖科研的主要机构,他们遵循柳大纲的建所指导思想与规划,在青藏盐湖调查、盐湖水化学、盐类资源综合利用、稀散元素分离提取、水盐体系相平衡(特别是介稳平衡)、浓盐溶液化学和盐卤分析化学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中国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行大规模钾肥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以前,柳大纲发表论文近20篇。新中国成立后,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均系国家任务,由于保密限制而未公开发表。他从不在以所长身份直接指导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上署名 。

主要论著

1.柳大纲,数种著名国产陶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集刊第二号,1930。

2.王琎、柳大纲,宜业陶业之初步化学观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集刊第三号,1931。

3.柳大纲、周庆祥,活性炭检验,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年度总报告,1932:85。

4.万镇、柳大纲,玻璃原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一年度总报告,1933:81 。

5.Wu Xuezhou,Liu Dagang,Zhu Zhonjun,The Fundamental Frequencies of the C yanogen Molecule,J.Chin.Chem.Soc.,1935,3(4):301~307.

6.Wu Xuezhou,Liu Dagang(TaKong Liu),The Absorption SpeCTra and Dissoci ation Energies of Cyanic Acid and Some Isocyanates,J.Chem.Phy., 1935,3(9):544~546.

7.Wu Xuezhou,Liu Dagang,Not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Zinc and Cadmium Cyanides,J.Chin.Chem.Soc., 1936,4(6):518~521.

8.Zhou Tongqing,Wu Xuezhou,Liu Dagang,On the Under Water Spark Absorptio n Band of CuH,J.Chinese Phys.,1937,3(1):20~26.

9.Wu Xuezhou,Liu Dagang,The New Absorption System of Cyanogen Gas in th e Near Ultraviolet System I,J.Chem.Phys.,1937,5(3):161~165.

10.Wu Xuezhou,Liu Dagang,Zhu Zhonjun,Wu Chi,The Near Ultraviolet Bands of Acetylene, J.Chem.Phys., 1938,6(3):240~246.

11.柳大纲、钟焕邦,云南中部岩盐矿的化学研究,中国化学工程会志,1942,9: 42。

12.柳大纲、钟焕邦,云南—平浪精盐厂制作法的化学研究,中国化学工程会志,1 945,12:11。

13.柳大纲、钟焕邦,云南中部元永井含硫酸根卤水的纯化精制,中国化学工程会 志,1945,12:17。

14.Liu Dagang, A.B.F.Duncan,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Ethylene Oxide in the Vacuum Ultraviolet, J.Chem.Phys.,1949,17:241.

15.Liu Dagang,Genge Moe,A.B.F.Duncan,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Sulfur H exafluoride in the Vacuum Ultraviolet, J.Chem.Phys.,1951,19:71.

16.柳大纲,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丰富,光明日报,1959年3月1日。

17.程祖良、胡克源、柳大纲,氯化锂与铝酸钠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中国化学 会1963年年会论文摘要集,1963。

18.胡克源、柴文琦、柳大纲,四元水盐体系H+,Li+,Mg2//Cl—H2O 0℃ 时相平衡的研究,中国化学会1963年年会论文摘要集,1963。

19.柳大纲、陈敬清、张长美,各类型盐湖的分布,第一届全国盐湖学术会议论文 摘要汇编,1965。

20.柳大纲、陈敬清,察尔汗盐滩及达布逊湖区的物理化学调查,第一届全国盐湖 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65。

21.柳大纲、胡克源,盐湖化学,中国化学五十年,科学出版社,1985 。

人才培养

院所建设

柳大纲柳大纲

在柳大纲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筹建、成长、壮大、直至成为一个具有高水平和强大科研队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的30年中,先后孕育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等多学科的化学研究机构。

柳大纲的办所指导思想是应用与理论并重,重视开拓新领域,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协作,注意国际前沿研究动向,注意研究所内各学科的均衡发展,积极引导并创造条件,使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科建设

多年来,柳大纲在规划研究领域、开拓方向、组建研究室组,以及延聘人才等方面,付出了后半生精力,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都得到蓬勃发展。

1971年柳大纲恢复工作后,他力主保存热化学研究的基本力量,使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得以恢复。他组织热化学研究向新的领域(如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扩展,并建议结合生物问题、石油工业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在他的组织、扶持下,不仅热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结构化学的研究得到恢复,而且开展了量子化学方面的工作 。

荣誉表彰

1955年,柳大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63年—1982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2月—198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3年—1986年

《化学通报》主编

1980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1982年—1986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3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1990年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4年—1985年

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主任

1985年

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1985年

《无机化学》(后改名为《无机化学学报》)顾问

1986年—1990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主任编委之一

个人生活

编辑

婚姻家庭

1927年,柳大纲与小学教师樊君珊结婚,两人育有一子柳怀祖 。

人物评价

编辑

柳大纲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化学基础的研究,组织综合队伍考察,并组建了青海盐湖研究所。勘测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富藏的钾、镁资源,发现了柴旦盐湖区柱硼镁石资源以及柴达木盆地若干点的锂资源等,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为盐湖开发和西北地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柳大纲辛勤开拓了盐湖科技工作的新领域,倡导和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前任所长刘德江评)

柳大纲毕生重视科学研究和工农业发展的联系,为中国化学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国盐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从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和缺少可溶性钾矿资源的情况出发,把国家即将开发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盐湖作为研究对象,组织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开展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盐湖资源科学调查,并倡导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开创了中国盐湖科学和技术的新领域,为中国盐湖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大纲集研究、应用、开发、综合利用及盐湖产业化等形成的众多方面完整的思想充满了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为以后几十年的盐湖科研和生产实践所证实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所长段东平评)

后世纪念

编辑

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

1993年,为了继承柳大纲先生在开拓和发展我国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和盐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业绩,设立“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用于奖励国内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从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和盐湖资源研究与开发应用方面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工作,且表现突出,成绩显著,50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 。

纪念柳大纲诞辰110周年

2014年6月27日,是柳大纲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共同举办“一生常耻为身谋”的学术报告会,纪念柳大纲先生 。

下一篇 常迵

上一篇 袁见齐